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七·小兒部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小兒部 (21)

1. 痘腹痛

痘腹痛多是痘毒,當臨證消息。

〔丹〕吳店子出痘瘡,腹痛。

丁香(二枚),官桂,芍藥(各一錢),白朮,當歸(各五分),

上作一帖服。常治痘始出,腹痛,或身痛,脈洪數者,解表,涼藥加芍藥、甘草漸安。

白話文:

【對於痘疹引起的腹痛】

大多是由於痘疹的毒素所導致,應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來調整治療方案。

有個名叫吳店子的人長了痘疹,同時伴有腹痛。

用丁香兩顆,官桂、芍藥各一錢,白朮、當歸各五分,這幾種藥材配成一副藥服用。

通常用於治療痘疹初發,伴有腹痛,或全身疼痛,脈搏洪大且頻率快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使用能解除表症、具有清涼效果的藥物,再加入芍藥和甘草,病人會逐漸康復。

2. 痘喘

〔世〕瘡痘出後,喘急痰盛,宜杏甘湯、人參清膈散。

杏甘湯,治瘡痘,煩喘渴躁。

麻黃,桑白皮,杏仁,甘草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食後服。

〔海〕瘡疹,肺不利,紫草甘草枳殼湯。

〔陳〕,人參清膈散

人參,桑白皮,柴胡,當歸,芍藥,知毋,茯苓(各半兩),白朮,黃耆,紫,地骨皮,滑石(各一兩半),甘草,桔梗(各一兩),黃芩(半兩),石膏(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痰實壯熱,胸中壅悶,臥則喘急,,前胡枳殼湯,主之。

前胡,枳殼,赤茯苓,甘草(炙。各五錢),大黃(量兒加減)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旋服。

喘而腹滿,大小便澀者,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錢氏法。)

痘出之間,或氣促者,木香散主之。

白話文:

[痘瘡喘息]

在痘瘡出現後,如果出現呼吸急促且痰多的情況,推薦使用杏甘湯或人參清膈散。

杏甘湯:針對痘瘡引起的煩躁、喘息和口渴。成分包括麻黃、桑白皮、杏仁和甘草。將這些藥材按相同比例製成粗末,每次服用約三錢,用一碗水煎煮,在飯後服用。

紫草甘草枳殼湯:用於治療痘瘡疹子,肺部功能不佳時。具體配方未詳細說明。

人參清膈散:由人參、桑白皮、柴胡、當歸、芍藥、知母、茯苓(各半兩)、白朮、黃芪、地骨皮、滑石(各一兩半)、甘草、桔梗(各一兩)以及黃芩(半兩)、石膏(一兩)組成。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痰多且有高熱,胸部感覺堵塞悶痛,躺下時喘息加重,可使用前胡枳殼湯。成分包括前胡、枳殼、赤茯苓、甘草(炙)、大黃(根據兒童年齡適量增減)。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煎至剩下六分,分次服用。

如果喘息並伴有腹部脹滿,大小便不暢,應先嚐試利尿,若無效,則使用宣風散進行通下處理。(這是錢氏療法)

在痘瘡期間,如果出現氣促現象,可以使用木香散來緩解。

3. 痘大便秘

〔海〕治瘡疹已出未出,大便秘澀,或時發渴,四君子加栝蔞根、桔梗治之。

當歸丸

當歸(半兩),甘草(一分),黃連,大黃(各二錢半),

先將當歸熬膏子,入藥末三味為丸,加服之,以利為度。

〔海〕,棗變百祥丸,治癍疹大便秘結。

紅牙大戟(去骨,一兩),青州棗(去核,十枚)

上用水二盞,同煎至水盡為度,去大戟,將棗焙乾,可和作劑,旋丸。從少至多,以利為度。

〔《活》〕,洗心散,治痘瘡壯熱,大小便不利,狂言多渴。

大黃,甘草,當歸,麻黃(去節),白朮,芍藥,荊芥(各等分),

上㕮咀,量病輕重多少,薑、薄荷煎,溫服則平,熱服則溏。

〔陳〕四五日不大便者。可用肥嫩豬脂一塊,白水煮熟,切如豆大,與兒食之,令臟腑滋潤,瘡痂易落,百無礙滯。

白話文:

【對於痘疹大便乾燥】

在治療痘疹無論是否已經發出,如果遇到大便乾燥不暢,或是偶爾感到口渴的情況,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栝蔞根和桔梗來進行治療。

當歸丸

當歸(半兩),甘草(一分),黃連,大黃(各二錢半), 先將當歸熬成膏狀,再加入藥末三種材料混合製成丸狀,然後服用,直至大便順暢為止。

〔海〕,棗變百祥丸,治療痘疹大便嚴重乾燥。

紅牙大戟(去骨,一兩),青州棗(去核,十個) 將兩者放入水中一同煎煮至水分完全蒸發,然後去除大戟,將棗烘乾後製成劑量適宜的丸狀,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直到大便順暢為止。

〔《活》〕,洗心散,治療痘疹高燒,大小便不順,以及出現神智不清且口渴的情況。

大黃,甘草,當歸,麻黃(去節),白朮,芍藥,荊芥(各等分) 以上藥材切碎後,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用薑和薄荷煎煮,溫熱飲用能達到平衡效果,熱飲則有瀉下作用。

〔陳〕若四五天都沒有大便,可以使用肥嫩豬油一塊,煮熟後切成豆粒大小,讓孩童食用,能使內臟得到滋潤,痘疹痂皮更容易脫落,對身體不會有任何阻礙。

4. 痘餘毒

〔海〕癍瘡餘毒,或肝虛入眼目,或肺虛為癬疥,或為癰癤。發在骨節,腎之虛也,發在肌肉,脾之虛也。或在筋,或在頭,或在面,或牙齒疳蝕,或咽喉腫痛,各隨經而見,皆毒不散,蘊積而成。或病人始不早治,或醫者失治,遺於經絡,其所由來,蓋有自矣。宜服解毒等劑。

〔世〕痘毒,攻脾則泄瀉身浮,攻肝則眼生翳膜,攻心則煩躁啼哭,攻腎則耳疼膿聚,攻肺則咳嗽痰涎。

〔丹〕治小兒痘瘡餘毒未散,食谷太早,補住毒氣。

鼠黏子(六錢),甘草(五分),犀角(三錢),荊芥,防風(各一錢),白朮(三錢),枳殼(一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痘餘毒】

[海] 這是描述痘疹後留下的毒素,可能因肝臟虛弱影響眼睛,或肺部虛弱導致癬疥,也可能形成腫瘤。若毒素在骨節爆發,表示腎臟虛弱;若在肌肉爆發,表示脾臟虛弱。毒素也可能出現在筋、頭、臉,甚至造成牙齒腐蝕或咽喉腫痛,這些症狀會根據受影響的經脈而異,全都是毒素未散盡,長期積累所導致。有的患者沒有及早治療,有的是醫生治療失當,使毒素殘留在經絡中,導致此情況的發生,其來源自有其原因。應服用解毒藥物治療。

[世] 痘疹的毒素,若侵襲脾臟,會引起腹瀉和身體浮腫;若影響肝臟,會導致眼睛長翳膜;若侵害心臟,會出現煩躁不安和哭泣;若影響腎臟,會造成耳朵疼痛和膿包;若波及肺部,會引發咳嗽和多痰。

[丹] 治療小孩痘疹後毒素未散盡,若太早開始吃穀類,會使毒素被封鎖住。

使用鼠黏子六錢,甘草五分,犀角三錢,荊芥、防風各一錢,白朮三錢,枳殼一錢,用水煎煮溫熱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