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七·小兒部 (18)
卷之三十七·小兒部 (18)
1. 痘寒熱
太和散,治瘡痘後寒熱往來,嗜臥,頓悶躁亂。
生地,當歸,地骨皮,人參,甘草(炙),白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對於痘疹後的寒熱交錯症狀】
使用「太和散」,適用於治療出疹或長痘後出現的忽冷忽熱、嗜睡、情緒煩躁且有時精神恍惚的情況。
藥方成分為:生地、當歸、地骨皮、人參、炙甘草、白芍藥(以上各成分用量相等)。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一錢,用半盃水煎煮至剩下約三分之一,過濾掉藥渣後溫服。
2. 痘渴
〔丹〕陳十妹,年二十歲出痘而有孕七個半月,大渴,不甚出透,寒熱交作,血虛氣虛。
人參,白朮,黃耆,陳皮,甘草(炙),歸身(各一錢),姜三片,酒水各半盞,煎服。
〔海〕瘡疹大腸閉澀,或發渴。四君子加栝蔞根、桔梗主之。若身熱小渴者,六味人參麥門冬散治之。如不愈,或身熱大渴者,七味人參白朮散治之。又不愈,十一味木香散。
六味人參麥門冬散
麥門冬(去心,一兩),人參(去蘆),甘草(炙),陳皮,白朮,厚朴(薑製。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虛人減厚朴。
七味人參白朮散(方見消渴門。以上四方,四君子加減法也。)
〔丹〕初起煩躁渴引飲者,急以涼藥解其標。
〔錢〕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而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
〔陳〕十一味木香散,《集驗方》本治瘡痘身熱作渴。(方見後渴瀉條。)
文中雲:腹脹渴者,瀉渴者,足指冷渴者,驚悸渴者,身溫渴者,身熱面㿠白色渴者,寒戰渴不止者,氣急咬牙渴者,飲水轉水瀉不已者,以上九證,即非熱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虛故也,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官桂。(此說必加審用之。脹渴、瀉渴、驚悸渴、寒戰渴、咬牙渴,亦多屬熱者,不可不察。)
白話文:
【痘渴】
有位名叫陳十妹的女子,年紀二十歲,在出痘疹時懷孕七個半月,感到非常口渴,痘疹並未完全爆發,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這是由於血氣雙虛所導致。
治療方案為使用人參、白朮、黃耆、陳皮、炙甘草各一錢,加上三片薑,以一半酒一半水的比例煮沸,然後服用。
對於瘡疹引起的大腸閉塞或是口渴的情況,可在四君子湯中加入栝蔞根和桔梗來進行治療。若患者身體微熱且有些許口渴,則應使用六味人參麥門冬散。如果病情仍未改善,或者身體高熱且嚴重口渴,則應改用七味人參白朮散。再無效,則可嘗試十一味木香散。
六味人參麥門冬散的成分為麥門冬一兩(需去除心部)、人參、炙甘草、陳皮、白朮以及薑製厚朴各半兩。將這些材料切碎,每次取三錢,以一碗水煮沸至剩下三分之二,去除殘渣後溫服,體質虛弱的人可減少厚朴的份量。
在痘疹初期感到煩躁及極度口渴時,應立即使用清涼的藥物以緩解症狀。
對於身體發熱、煩渴、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大小便色紅且排泄困難,以及因悶亂而大量嘔吐的患者,應先利尿。若病情未見好轉,則應使用宣風散。
十一味木香散,根據《集驗方》的記載,原本是用來治療瘡疹時身體發熱並感到口渴的情況。
文中提到,對於腹部脹滿、口渴、腳趾冰冷、驚悸、面色蒼白、寒顫不止、咬牙、喝水後持續水瀉等九種情況,即使並無發熱,也是因為津液不足及脾胃肌肉虛弱所致,應使用木香散來治療。若病情仍未改善,則可添加丁香與官桂。然而,此種說法必須謹慎判斷使用。對於腹部脹滿、口渴、驚悸、寒顫、咬牙等症狀,也可能由體內熱度引起,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