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23)

1. 驚癇

蠍虎即蝘蜓。奪命散方見驚搐門。)

〔《肘》〕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當歸末小豆大,乳汁灌之,日夜三四服。

〔《本》〕治小兒卒得癇。用鉤藤、甘草炙,各二分,水五合,煮取二合,服如小棗大,日夜三大服。

〔《廣濟》〕及《崔氏方》,治小兒驚癇,諸湯飲皆用鉤藤皮。又,野豬黃,味辛甘平,療癲癇,水研如棗核,日三服,效。《衍義》云:野豬黃膽,世不常有,間得之,能治小兒痰癇。

〔子和〕李氏一小兒,病手足搐搦。戴人曰:心火勝也,勿持捉其手,當從搐搦。此由乳母保抱太極所致。乃令掃淨地,以水灑之,干令復灑,令極濕,俯臥兒於地上,良久,渾身轉側,泥漿皆滿,仍以井水洗之,少頃而瘥。

〔杜〕治小兒胃寒蟲上,諸危惡與癇相似者。乾漆搗炒煙盡,入白蕪荑,等分為細末,米飲調下一字至一錢,瘥。

〔《甲》〕小兒癲癇,瘛瘲脊強,互相引項,灸長強穴三十壯,在脊骶端,趺地取之乃得。小兒驚癇瘛瘲,脊急強,目轉運上插,筋縮主之。

〔田〕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穴七壯,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風癇,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絲脈,炷如小麥大。(旋毛中,即百會穴也。青絲脈,手足少陽瘈脈穴也。)

〔《明》〕驚癇,灸巨闕三壯。

〔《甲》〕小兒驚癇,本神及前頂、囟會、天柱主之。小兒驚癇反視,臨泣主之。小兒癇痓,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䁾,瘈脈主之。羊癇,食宗、下空主之。(錢氏云:羊癇,目瞪吐舌羊叫。)癇發,目上插,攢竹主之。馬癇,金門及僕參主之。風從頭至足,癇瘈,口閉不能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嚏悲喘,崑崙主之。

小兒癇瘈,遺精溺,虛則病癇癲,實則閉癃,小腹中熱,善寐,大敦穴主之。癇驚,如有見者,列缺穴主之,並取陽明絡。

〔錢〕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白話文:

[驚癇]

〔《肘後方》〕 小孩常常因為胎裡帶寒而愛哭,日夜不停,因此導致癲癇。可以用當歸磨成粉末,像小豆子那麼大,用乳汁餵服,早晚各吃三四次。

〔《本草》〕 治療小孩突然發生的癲癇。用鉤藤、炙甘草各二分,加五合水煮成二合,像大棗子那麼大餵服,早晚各服三次。

〔《廣濟方》〕 以及《崔氏方》記載,治療小孩癲癇,各種湯藥都用鉤藤皮。另外,野豬黃,味道辛甘性平,能治療癲癇,磨成水像棗核大小,一天服三次,效果很好。《衍義》說:野豬的膽,世間不常有,偶爾得到,可以用來治療小孩痰引起的癲癇。

〔子和〕 有個姓李的小孩,手腳抽搐。戴人說:這是心火旺盛的緣故,不要抓住他的手,應該順著他抽搐。這是由於乳母抱得太緊所導致的。於是就叫人把地掃乾淨,灑上水,等乾了再灑,讓地面極其潮濕,讓小孩俯臥在地上,過一會兒,小孩全身轉動,身上都沾滿泥漿,再用井水洗乾淨,不一會兒就好了。

〔杜氏方〕 治療小孩因為胃寒,蟲子往上跑,導致各種危險的症狀和癲癇相似的情況。用乾漆搗碎炒到沒煙,加入白蕪荑,等量磨成細粉,用米湯調服一字(古代計量單位)到一錢,病就好了。

〔《甲乙經》〕 小孩癲癇,身體抽搐、背部僵硬,脖子互相牽引,可以灸長強穴三十壯(灸的次數),這個穴位在脊椎骶骨的末端,趴在地上才能取到。小孩驚癇抽搐,脊背僵硬,眼珠向上翻,筋縮穴可以治療。

〔田氏方〕 小孩癲癇驚風,眼睛昏花,可以灸神庭穴七壯,這個穴位在鼻子上方的髮際線往裡五分。

小孩風癇,可以灸鼻樑上方髮際線凹陷處三壯,艾柱像小麥粒那麼大。

小孩驚癇,先是驚恐啼哭,然後才發作。可以灸頭頂旋渦中心三壯,以及耳朵後面的青色血管,艾柱像小麥粒那麼大。(旋渦中心就是百會穴。青色血管是手足少陽經的瘈脈穴。)

〔《明醫指要》〕 驚癇,可以灸巨闕穴三壯。

〔《甲乙經》〕 小孩驚癇,可以取本神穴、前頂穴、囟會穴、天柱穴治療。小孩驚癇眼睛上翻,可以取臨泣穴治療。小孩癲癇抽搐,嘔吐腹瀉,驚恐失常,精神恍惚,眼屎多,可以取瘈脈穴治療。羊癲癇,可以取食宗穴、下空穴治療。(錢氏說:羊癲癇,眼睛瞪大,吐舌頭,像羊叫一樣。)癲癇發作,眼睛上翻,可以取攢竹穴治療。馬癲癇,可以取金門穴、僕參穴治療。風邪從頭到腳,癲癇抽搐,嘴巴閉緊打不開,每次大便腹部脹滿,按壓不下去,打噴嚏、喘息,可以取崑崙穴治療。

小孩癲癇抽搐,遺精尿床,虛弱則會得癲癇,實證則會小便不通,小腹發熱,嗜睡,可以取大敦穴治療。癲癇驚恐,好像看到東西一樣,可以取列缺穴治療,並取陽明經的絡穴。

〔錢氏〕 五種癲癇,病情嚴重會死,病後身體虛弱的也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