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16)

1. 驚搐

〔錢〕,回生散,治小兒吐瀉,或誤服冷藥,脾虛生風,成慢驚。

大南星重八九錢以上者,用地坑子一個,深三寸許,用炭火五斤,燒紅。入好酒半盞在內,然後入南星,卻用炭火三兩條蓋在地坑上,候南星微裂,取出銼碎,再炒勻熟,不可稍生,放冷為末,每服半錢,濃煎生薑、防風湯調下。

又方,梓樸散,。

厚朴,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半日,曬乾。一錢)

上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百刻水未盡,少加火熬干,去厚朴,只將半夏為末,每服五分或一字,薄荷湯調下無時。

豆卷散,治小兒慢驚,多因藥性太溫及熱藥治之,有驚未退而別生熱症者,有因病愈而致熱症者,有反為急驚者,甚多。當問病幾日,因何得之,曾以何藥療之,可用解毒藥,無不效,宜此方。

大豆黃卷(水浸黑豆生芽是也,曬乾),管仲,板藍根,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煎服,甚者三錢,藥水內入油數點煎。又治吐蟲,服不拘時。

上諸家雜治慢驚。其首一方,用人血蘸藥末擦唇者甚效;後一方解藥太過之毒,尤見錢氏憂人之切也。

〔垣〕驚兒瀉青色,先鎮平以硃砂之類,勿用寒涼之藥,大禁涼驚丸。蓋風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土,後瀉其木。其風木旺症,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者是也。今立一方,黃耆益黃散主之。人參、甘草、黃耆各等分,此三味皆溫能補脾土,益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

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能瀉肝木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大旺,則火虛矣,風木何由而來剋土,然後瀉風木之旺。脾虛者,以火邪乘其土位故也。故曰從後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剋土,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瀉火以甘寒,補金以酸涼,故致脾土中金旺火衰,則風木自虛矣。

黃耆益黃散,治胃中風熱。

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生五分,炙五分),白芍藥(七分),陳皮(不去白,一錢),黃連(少許),白茯苓(四分),

上為粗末,每服水二盞,煎五沸,去渣,溫服。

〔丹〕治小兒驚而有熱者。

人參,茯苓,白芍藥(酒炒),白朮

上入生薑煎服。暑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煎服。

陳明遠治小兒驚,因脾虛肝乘之,手足搐動,四肢惡寒而食少。

白朮(二錢),茯苓(一錢),

上煎湯,入竹瀝,熱下龍薈丸二十丸,保和丸二十丸。

〔湯〕,奪命散,大能控風涎。不問急慢驚風,痰潮壅盛,塞於咽喉,其響如潮,名曰潮涎,百藥不能過咽,命在須臾,但先用此藥入喉,痰即墜下。功有萬全,奪天地之造化也。

青礞石(一兩,入甘窩子,同焰硝一兩炭火煅通紅,須硝盡為度,候冷如金色,取用)

白話文:

驚搐

[錢氏]

回生散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小兒腹瀉或嘔吐,或因為誤吃了寒涼的藥物,導致脾虛而生風,進而形成慢驚風。

選用大南星,重量在八九錢以上的,準備一個地坑,深約三寸,用五斤炭火燒紅。倒入半盞好酒在地坑中,接著放入南星,再用兩三條炭火蓋在地坑上,等南星稍微裂開,取出搗碎,再次炒熟,不可帶有生味。放涼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濃煎的生薑、防風湯調和後服用。

[又方]

另外一個藥方,叫做梓樸散。

厚朴、半夏(用熱水洗七次,再用薑汁浸泡半天,曬乾。用量為一錢)

將這些藥材放入三升米泔水中,浸泡一百個刻度(古代時間單位),以水全部浸乾為度。如果一百刻還沒有浸乾,可以稍微加熱熬乾。去掉厚朴,只將半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或一字(極少量),用薄荷湯調和後服用,沒有時間限制。

[豆卷散]

豆卷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慢驚風,大多是因為藥性太過溫熱,或用熱藥治療導致的。有些孩子驚風症狀還沒消退,又出現熱症,有些是因為疾病痊癒後才出現熱症,也有的反而轉變成急驚風,情況很多樣。應該詢問發病幾天,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曾經用什麼藥物治療過。可以使用解毒藥,通常都會有效,這個藥方很適合。

大豆黃卷(用水浸泡黑豆,讓它長出豆芽,然後曬乾)、管仲、板藍根、甘草(炙。每樣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水煎服。嚴重時可以服用三錢,藥水中加入幾滴油一起煎。這個藥方也可以用來治療吐蟲,服用時間不限。

以上是一些醫家治療慢驚風的雜方。其中第一個藥方,用人血沾藥末擦拭嘴唇,效果很好。後面一個藥方用來解除藥物過度的毒性,可見錢氏的憂慮。

[朱氏]

小兒驚風腹瀉,大便呈現青色,要先用硃砂之類的藥物鎮定,不要用寒涼的藥物,尤其要禁止使用涼驚丸。因為是風木過旺,一定會剋制脾土,所以應該先鞏固脾土,然後再疏泄風木。風木旺盛的症狀是:右關脈搏洪大、手掌發熱、腹部皮膚發熱。現在提出一個藥方,用黃耆益黃散來治療。人參、甘草、黃耆等分,這三味藥都溫和,可以補脾土,益元氣,甘味可以瀉火。《內經》說:「熱邪過盛在體內,要用甘味來瀉熱,用酸味來收斂。」

白芍藥酸寒,寒性可以瀉火,酸性可以瀉肝木而大補肺金。肺金強盛,土的力量自然也會強盛,火氣自然就虛弱了。這樣,風木就無法來剋制脾土。然後才能瀉掉旺盛的風木。脾虛是因為火邪乘虛入侵脾土。所以說,從後來發生的邪氣是虛邪。火氣旺盛能使木氣旺盛,木氣旺盛就會來剋制脾土。應該在心經中用甘溫之藥來補脾土的來源,在脾土中用甘寒之藥來瀉火,用酸涼之藥來補金。這樣才能使脾土中金氣旺盛,火氣衰弱,那麼風木自然就虛弱了。

[黃耆益黃散]

黃耆益黃散,可以用來治療胃中的風熱。

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生用五分,炙用五分)、白芍藥(七分)、陳皮(不去白色部分,一錢)、黃連(少量)、白茯苓(四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用水兩碗煎開五次,去除藥渣,溫服。

[丹氏]

用來治療小兒驚風並伴有發熱的症狀。

人參、茯苓、白芍藥(酒炒)、白朮

將以上藥材加生薑一起煎服。在夏天可以加入黃連、生甘草、竹葉一起煎服。

陳明遠治療小兒驚風,認為是因為脾虛導致肝氣乘虛而入,出現手足抽動、四肢怕冷而且食慾不振。

白朮(二錢)、茯苓(一錢)

將以上藥材煎湯,加入竹瀝,趁熱服用龍薈丸二十丸,保和丸二十丸。

[湯氏]

奪命散,能夠有效控制風痰。不論是急驚風還是慢驚風,如果有痰液壅塞,堵在咽喉,發出的聲音像潮水一樣,叫做「潮涎」,各種藥物都無法吞嚥,情況危急,這個藥方可以先用來滴入喉嚨,痰液就會立刻下降,效果非常好,有奪天地造化的能力。

青礞石(一兩,放入甘窩子,與焰硝一兩一同用炭火煅燒至通紅,直到硝全部耗盡,冷卻後顏色如金色,取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