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五·婦人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五·婦人部 (7)

1. 惡阻

惡阻,謂嘔吐噁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

〔《素》〕帝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體有病,而無邪脈也。(腹中論)

〔《大》〕妊娠稟受怯弱,便有阻病。其狀顏色如故,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惡聞食氣,好食鹹酸,甚者或作寒熱,心中憤悶,嘔吐痰水,恍惚不能支持,巢氏謂之惡阻,但症有輕重耳。

〔仲〕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上絕之者,謂絕止醫治,候其自安也。子常治一二婦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此仲景絕之之旨,遂停藥,月餘自安,真大哉聖賢之言也。

〔丹〕惡阻即從痰治,多用二陳湯。

〔羅〕,半夏茯苓湯,治妊娠惡阻,嘔吐心煩,頭目眩暈,惡聞食氣,好食酸鹹,多臥少起,百節煩疼,羸瘦有痰,胎孕不牢。

半夏(洗,一兩二錢半),赤茯苓,熟地(各七錢半),橘紅,旋覆花(《千金方》無旋覆花,有細辛、紫蘇),人參,芍藥,川芎,桔梗,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空心,兼服茯苓丸。若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紅、細辛,加前胡、知母七錢半。若腹冷下利,去地黃,加炒桂心半兩。若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赤澀,加大黃七錢半,去地黃,加黃芩二錢五分。

茯苓丸,治妊娠阻病,心中煩悶,吐痰眩暈。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後服此藥。

赤茯苓,人參,桂心,乾薑,半夏(湯泡七次,炒黃),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甘草,枳殼(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一方加麥門冬,《肘後》加五味子。

〔仲〕妊娠嘔吐不止者,,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參,半夏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大全方》論半夏動胎而不用,今仲景豈獨不知此而用於此方乎?予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也。經云:有故無殞是也。)

〔《大》〕治惡阻,吐清水甚,害十餘日粥漿不入者。

白朮(一兩),人參(半兩),丁香(二錢半),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姜五片,煎至七分,溫服。

歸原散,治妊娠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全不入食,服諸藥無效。

人參,甘草,川芎,當歸,芍藥,丁香(各半兩),白茯苓,白朮,陳皮(各一兩半),桔梗(炒),枳殼(炒。各二錢半),半夏(洗,炒黃,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水同煎

人參橘皮湯,治阻病嘔吐痰水。

人參,橘皮,白朮,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甘草(三錢),厚朴(制),白茯苓(各五錢),

白話文:

所謂的「惡阻」,指的是孕婦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目眩、食慾不振、挑食等情況。

《素問》裡提到,黃帝問:要如何知道婦女已經懷孕?岐伯回答說:身體有病,但脈象卻沒有邪氣。這就是所謂的腹中診斷。

《大生經》說,懷孕時如果身體虛弱,就容易出現惡阻。症狀表現為臉色如常,脈象平和順暢,只是覺得身體沉重、頭暈目眩、挑食、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喜歡吃酸鹹的食物。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發冷發熱、胸悶煩躁、嘔吐痰水、精神恍惚,無法支撐身體。巢元方將這種情況稱為惡阻,但症狀有輕重之分。

張仲景認為,婦女如果脈象平和,陰脈略微虛弱,出現口渴卻吃不下東西,也沒有發冷發熱,這就是懷孕的表現,可以用桂枝湯治療。按照常理,懷孕六十天左右會出現這些症狀,如果醫生治療方式錯誤,反而會提早一個月出現。如果又用催吐或瀉下的方式治療,情況就會更糟。

所謂的「絕之」,是指停止用藥治療,等待身體自然好轉。曾經有一個醫生治療一兩個婦女的惡阻,結果越治越嚴重,後來想到張仲景的這種觀點,於是停止用藥,一個月後就自然康復了,這真是聖賢的至理名言啊。

朱丹溪認為,惡阻應該從痰的角度治療,多用二陳湯。

羅天益認為,半夏茯苓湯可以治療妊娠惡阻,症狀為嘔吐、心煩、頭暈、討厭聞到食物氣味、喜歡吃酸鹹食物、多臥少起、全身痠痛、身體消瘦有痰、胎兒不穩。

半夏(洗淨,一兩二錢半)、赤茯苓、熟地(各七錢半)、橘紅、旋覆花(《千金方》沒有旋覆花,有細辛、紫蘇)、人參、芍藥、川芎、桔梗、甘草(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七片,用水煎煮,空腹服用,同時服用茯苓丸。如果出現發熱口渴、口瘡等情況,則去掉橘紅、細辛,加入前胡、知母各七錢半。如果腹部寒冷、腹瀉,則去掉地黃,加入炒桂心半兩。如果胃裡有虛熱,大便乾燥,小便赤黃,則加入大黃七錢半,去掉地黃,加入黃芩二錢五分。

茯苓丸,可以治療妊娠惡阻,症狀為心中煩悶、嘔吐痰水、頭暈目眩。先服用半夏茯苓湯兩劑,再服用此藥。

赤茯苓、人參、桂心、乾薑、半夏(用湯浸泡七次,炒黃)、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甘草、枳殼(各二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每天三次。另有方子加入麥門冬,《肘後方》加入五味子。

張仲景認為,妊娠嘔吐不止的,可以用乾薑人參半夏丸治療。

乾薑、人參、半夏。

將上述三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製成丸劑,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三次。(《大全方》認為半夏容易使胎動不安,所以不用,但張仲景難道不知道嗎?我治療妊娠惡阻時多次使用半夏,從未出現胎動不安的情況。經文說:有原因的就沒有損害。)

《大生經》說,可以治療惡阻,吐出大量清水,十多天都吃不下粥的症狀。

白朮(一兩)、人參(半兩)、丁香(二錢半)、甘草(一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鍾,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七分,溫服。

歸原散,可以治療妊娠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完全吃不下東西,服用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

人參、甘草、川芎、當歸、芍藥、丁香(各半兩)、白茯苓、白朮、陳皮(各一兩半)、桔梗(炒)、枳殼(炒,各二錢半)、半夏(洗淨,炒黃,一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用水一同煎煮。

人參橘皮湯,可以治療惡阻引起的嘔吐痰水。

人參、橘皮、白朮、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甘草(三錢)、厚朴(製過)、白茯苓(各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