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27)

1. 赤白帶

〔《山》〕治赤白帶下。舊蓮房為末,入麝香,空心,米飲下。

〔《大》〕治帶下,用芍藥炒黑為末,每服三錢匕,調酒下。

〔丹〕赤白帶。用生狗頭骨燒灰存性,酒調服,或入藥服。

〔《千》〕治帶下。溫水和服雲母末三方寸匕,立見神效。

崔氏四花穴,治赤白帶如神。(取穴法見勞瘵門。)

〔《玉》〕赤白帶:中極(二寸半,赤瀉白補。),白環俞(一寸半,瀉六吸,補一吸。)

〔《撮》〕又法:中極,白環俞(各五十壯。),腎俞(二寸半,灸,隨年壯。)

〔《集》〕又法:氣海,中極,白環俞(不效,取後穴。),三陽交(補多瀉少,灸七壯。),三陰交

〔東〕又法:榮池(三分,灸三十壯,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一名陰陽穴。)又法:陰陽(在足拇指下屈里表頭白肉際是也。)又法:三陰交(五分,灸。)交儀(二寸,灸。)漏陰(在內踝下五分,微有動脈是穴,刺入一分,灸三十壯。)

〔桑〕赤帶(《心術》如下赤帶不已,漸漸如蠱,亦用此法:)氣海(六分),中極,委中(各五分。),白帶(《心術》如下白帶不已,漸漸如蠱,亦用此法:),曲骨,承陰(各七分。)中極(在兩傍柱骨下六分。)

〔《心》〕婦人得子,多變成白水,淋漓而下,經久身面虛腫:陰谷(二寸半。),絕骨(二寸半。),如喘滿,魚際透太淵(左右共四十九呼,治肺經水氣,極妙。)

〔海〕帶病,太陰主之。灸章門穴,麥粒大各三壯,效。

〔《甲》〕婦人下赤白沃後,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少腹䐜堅,小便閉,曲骨主之。女子赤白帶,腰腧主之。女子赤淫,大赫主之。女子絕子,陰挺出,不禁白瀝,上窌主之。女子赤白瀝,心下積脹,次窌主之。女子赤淫,時白,氣癃,月事少,中窌主之。女子下蒼汁不禁,赤瀝,陰中癢,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俯仰,下窌主之。

女子疝,少腹腫,赤白淫,時多時少,蠡溝主之。月事不利,見赤白而有身,及前陰寒,行間主之。女子疝及少腹腫,溏泄,癃,遺溺,陰痛,面塵黑,目下眥痛,太衝主之。女子俠臍疝,中封主之。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兩股中,小腹腫,陰挺出痛,經水來下,陰中腫或癢,漉清汁若葵羹,血閉,曲泉主之。婦人下赤白,裡急瘲瘛,五樞主之。

〔《素》〕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大奇論,王注云:小急為寒甚,不鼓則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凝而為瘕也。)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王注云:太陽受寒,血聚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平人氣象論)

〔《脈》〕師曰: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為腹中痛,數則為陰中癢,痛則生瘡,弦則陰疼掣痛。婦人帶下,脈浮惡寒者不治。

白話文:

赤白帶

  • 用舊的蓮蓬燒成灰磨成粉末,加入一點麝香,在空腹時用米湯吞服。
  • 用白芍藥炒黑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送服。
  • 用生狗頭骨燒成灰,保留藥性,用酒調服,或加入其他藥物一起服用。
  • 用溫水吞服雲母粉三方寸匕,很快就能見效。
  • 崔氏四花穴,治療赤白帶效果神奇。(取穴方法請參考勞瘵門的說明。)
  • 針灸:針對赤白帶,針刺中極穴(在肚臍下二寸半處),赤帶用瀉法,白帶用補法。白環俞穴(在腰部,第4骶椎棘突下旁開一寸半處),瀉六吸,補一吸。
  • 艾灸:灸中極穴和白環俞穴各五十壯,腎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二寸半處)依照年齡施灸。
  • 艾灸:灸氣海穴、中極穴、白環俞穴,如果效果不好,改取後面的穴位:三陽交(補多瀉少,灸七壯),三陰交穴。
  • 艾灸:榮池穴(在內踝前後兩側凹陷處,也叫陰陽穴),灸三十壯。陰陽穴(在腳大拇指下方屈曲處,紅白肉交界的地方)。三陰交穴(灸)。交儀穴(在內踝上二寸處,灸),漏陰穴(在內踝下方五分處,有微弱動脈跳動,刺入一分,灸三十壯)。
  • 針對赤帶(如果赤帶持續不斷,漸漸地像蠱病一樣,就用下面的方法):灸氣海穴(六分),中極穴,委中穴(各五分)。針對白帶(如果白帶持續不斷,漸漸地像蠱病一樣,就用下面的方法):灸曲骨穴,承陰穴(各七分),中極穴(在兩旁柱骨下六分)。
  • 婦女懷孕後,常常會出現陰道流出像白水的液體,淋漓不斷,時間久了身體和臉部會變得虛腫:灸陰谷穴(二寸半),絕骨穴(二寸半)。如果出現氣喘胸悶,可以針刺魚際穴,再透刺太淵穴(左右共呼吸四十九次,治療肺經水氣,效果非常好)。
  • 帶病與太陰經有關,灸章門穴,像麥粒大小各灸三壯,會有效果。
  • 婦女在產後出現赤白帶,陰道乾痛,不願意同房,小腹脹硬,小便不暢,針刺曲骨穴。女子患赤白帶,針刺腰腧穴。女子患赤淫(陰道出血),針刺大赫穴。女子不孕,子宮脫垂,陰道分泌物不斷,針刺上窌穴。女子患赤白帶,心下脹滿,針刺次窌穴。女子患赤淫,時而出現白帶,氣機阻塞,月經量少,針刺中窌穴。女子陰道流出腥臭液體,陰道搔癢疼痛,牽引小腹疼痛,無法俯仰,針刺下窌穴。
  • 女子患疝氣,小腹腫脹,時而赤帶,時而白帶,時多時少,針刺蠡溝穴。月經不調,出現赤白帶同時懷孕,以及前陰寒冷,針刺行間穴。女子患疝氣及小腹腫脹,腹瀉,小便不暢,遺尿,陰部疼痛,面色發黑,眼眶下疼痛,針刺太衝穴。女子肚臍兩旁疝氣,針刺中封穴。女子患疝氣瘕病,按壓時如同被熱水燙在兩腿之間,小腹腫脹,子宮脫垂疼痛,月經來潮,陰道腫脹或搔癢,分泌像葵菜湯一樣的清液,閉經,針刺曲泉穴。婦女患赤白帶,身體僵硬抽搐,針刺五樞穴。
  • 腎脈、肝脈、心脈微弱而急促,沒有搏動,都屬於瘕病。(王注解釋說:微弱而急促是寒氣很重,沒有搏動是血流不暢,血流不暢又寒氣侵襲,所以血凝結成瘕。)
  • 三陽經脈急促是瘕病,三陰經脈急促是疝病。(王注解釋說:太陽經受寒,血聚而成瘕;太陰經受寒,氣聚而成疝。)脈搏急促,就是疝瘕,少腹疼痛。
  • 醫師說:婦女帶下病是六極之病,脈浮是腸鳴腹脹,脈緊是腹痛,脈數是陰部搔癢,如果疼痛就可能會生瘡,脈弦是陰部疼痛牽扯。婦女帶下病,脈浮又怕冷,是無法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