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20)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20)
1. 血崩
上二十一方,皆燒灰黑藥。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皆通腎經之藥也。夫血者心之色也,血見黑即止者,由腎水能制心火故也。
運氣,血崩皆屬風火。經云: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血崩是也。
〔海〕治崩不定,或淋淫經年者。
白礬(溶開成汁,一兩),沒藥(一錢),硇砂(五分),黃丹(五分),
上件,將白礬溶開成汁,下余藥細末,一處攪勻,就成丸子,如彈子大。每用一丸,新綿裹定,納陰中,立效。
〔《摘》〕經血過多不止,並崩中(《心術》同:),三陰交,行間(各針訖灸之。),通里(足小指上二寸,刺二分,灸二七壯。)
〔桑〕漏下不止(《心術》、《摘英》同:)三陰交,太衝
〔東〕胞門不閉,漏下惡血不禁:氣門(在關元傍三寸,刺入五分。)
〔《集》〕血崩並漏下:中極(補。)子宮(二寸半。)敗血不止:三陰交,百勞,風門,中極,腎俞,膏肓,曲池,絕骨
〔《甲》〕婦人不字,陰暴出,經水漏,然谷主之。婦人漏血,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陰谷主之。(《千金》云:漏血少腹痛脹滿如阻,體寒熱,腹偏腫。)女子血不通,會陰主之。女子漏血,太衝主之。
〔《脈》〕問曰:五崩何等類?師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又見諸見血。)
〔仲〕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脈》〕診婦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診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者死。
白話文:
以上二十一個治療血崩的方子,都是將藥材燒成灰黑色的藥粉。中醫經典說:「北方屬黑色,對應於腎臟」,這些藥都是能通腎經的藥。血的顏色對應於心臟,血呈現黑色就能止住,是因為腎水能夠制約心火的緣故。
從運氣學的角度來看,血崩多半屬於風火的問題。中醫經典說:「少陽司天的時節,在初之氣的時候,風邪旺盛而使氣機動盪,天氣會變得非常溫熱,這時候就容易發生血崩。」
有一個治療血崩、經期不規律、或是經年累月淋漓不斷的方子:
白礬(溶化成汁,一兩),沒藥(一錢),硇砂(五分),黃丹(五分)。
將白礬溶化成汁,加入其餘藥材磨成的細末,一起攪拌均勻,做成如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用一顆,用新棉包裹好,塞入陰道內,效果很快。
《摘英集》中提到,經血過多不止,或者崩漏的情況,可以針灸三陰交和行間穴,然後再針刺通里穴(在足小趾上方二寸的位置,針刺二分深,灸七壯)。
《桑氏傷寒》中說,如果漏下不止,可以針灸三陰交和太衝穴。
《東垣十書》中說,如果胞門關閉不嚴,漏下惡血不止,可以針刺氣門穴(在關元穴旁三寸的位置,刺入五分深)。
《醫學集成》中說,血崩和漏下,可以針灸中極穴(要補),和子宮穴(在肚臍下二寸半的位置)。如果是敗血不止,可以針灸三陰交、百勞、風門、中極、腎俞、膏肓、曲池、和絕骨穴。
《甲乙經》中提到,婦女不孕、陰道突出、經水漏出,可以針灸然谷穴。婦女漏血、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小便黃,可以針灸陰谷穴。《千金方》中說,漏血時如果少腹疼痛脹滿,感覺受阻,身體寒熱交替,腹部偏腫,也可用陰谷穴。女子血脈不通,可以針灸會陰穴。女子漏血,可以針灸太衝穴。
《脈經》中問道:「五種崩漏各自有什麼樣的特點?」醫生回答說:「白崩像鼻涕一樣,赤崩像紅色的布匹,黃崩像爛瓜一樣,青崩像藍色,黑崩像血塊。」如果寸口的脈象弦而且大,弦代表血減少,大代表虛空,減少代表寒冷,虛空代表虛弱,寒冷和虛弱互相搏動,這種脈象稱為革脈,婦女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多半是流產或者漏下。同時也可能出現其他見血的情況。
《傷寒論》中說,寸口脈如果微弱而且和緩,微弱代表衛氣虛疏,虛疏則皮膚鬆弛,和緩代表胃氣充足,充足則食物消化良好並且能化為水。食物進入胃,脈道才能運行,水進入經絡,才能形成血液。如果營養旺盛則皮膚會變得鬆弛,如果三焦經絡斷絕,就叫做血崩。
《脈經》中說,診斷婦女漏血,下赤白色的分泌物,每天出血數升,脈象如果急促而快,就會死亡;如果脈象遲緩,則表示有生機。診斷婦女漏下赤白分泌物不止,脈象如果小而虛滑,表示有生機;如果脈象大而緊實而且快,則表示將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