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2)
1. 傷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見傷寒論)
咽喉閉燥莫發汗。淋家若治同斯斷。瘡家發汗瘡即愈。猶畏表虛作痙變。汗多又發必恍惚。亡血發之自寒栗。榮氣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奪血證。陰陽俱虛本不宜。陽盛陰虛汗之忌。心之悸者汗不須。津液和時形自漬。太陽少陽病合作。頭項強痛或眩悶。時又結胸心下痞。法刺大椎汗卻未。
脈弦而細雖頭疼。發熱只屬少陽經。法當下之不可汗。汗則譫煩悸不寧。上下左右有動氣。如若發之他病至。諸脈得數微弱動。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極煩吐似瘧形。有寒無熱虛而栗。厥而脈緊本少陰。不可汗此諸病勢。咳而遺溲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類中風熱更頭疼。汗藥施之恐增劇。
心中懊,自宜吐。太陽脈細吐之誤。寸脈微浮胸痞硬。氣上衝咽吐可用。少陽中風耳自聾。目赤心煩吐不中。胸中實則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氣自順。中風痰實猶可施。嘔吐咯血吐還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病則止不盡劑。
陽虛陰盛下勿用。外證未罷猶為禁。太陽陽明喘而滿。只可汗而逆自定。下於汗後脈浮者。
此為施早轉逆甚。結胸臟結實可攻。臟結無熱未可同。結胸煩躁脈浮大。此其危殆難所通。
病先解表後攻痞。攻之早者協熱利。嘔多心滿合面紅。諸病陽明下不中。溏而不滿勿大推。
微和胃者小承氣。汗出溲行下非閉。可下宜行蜜道劑。裡證赤澀脈弦遲。勿以下之為可治。
諸虛脈弱反寸關。四肢厥逆攻亦難。動氣咽塞下虛極。慎勿下攻誠定式。
白話文:
[傷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見傷寒論)]
-
若喉嚨乾燥緊閉,不應使之出汗。
-
對於患有泌尿系統疾病的人,治療原則與此相同。
-
有皮膚病患的人,發汗可能有助於病情恢復,但也要防範因表面肌膚虛弱導致的痙攣變化。
-
出汗過多再使之發汗,可能會產生精神恍惚的情況。
-
失血過多的人如果再使之發汗,會感到寒冷和戰慄。
-
身體榮氣不足或常流鼻血、嘔吐的人,不應使用發汗的方法,因為這會進一步損失血液。
-
若陰陽兩虛,一般不適合發汗;若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發汗也是禁忌。
-
心跳不穩的人不需要發汗;若身體津液平衡,自然不會有發汗的需要。
-
若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有病,可能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眩暈昏沉的症狀,也可能有胸悶或結胸的問題,應該針刺大椎穴來發汗,但不能過度。
-
若脈搏細弱且頭痛,這屬於少陽經的範疇,應當採用下法,而不是發汗,若發汗可能會引起神智混亂、心跳加速和不安。
-
若身體上下左右都有動脈搏動的現象,發汗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
-
若脈搏微弱,易於受到外界影響,咳嗽劇烈,煩躁欲吐,類似瘧疾的症狀,若感到寒冷和戰慄,可能是少陰經的問題,這些情況都不應發汗。
-
若咳嗽時漏尿,或有厥逆的症狀,或者有微汗的病徵,類似中風熱病和頭痛,發汗藥物可能會使病情加重。
-
若心中鬱悶,應考慮嘔吐療法。若太陽脈細微,嘔吐療法可能會造成誤導。若寸脈微弱且浮動,胸部感覺脹滿堅硬,氣上衝咽,可以使用嘔吐療法。
-
若少陽經受風邪侵襲,導致耳聾、眼睛紅腫和心煩,嘔吐療法並非最佳選擇。若胸部實滿,可以使用越鞠丸;但若有寒氣在膈上,則禁止使用越鞠丸。若食物停留在上脘部位,導致支撐力下降和厥冷,可以使用嘔吐療法,讓氣流通順。
-
若是中風痰實的病情,可以使用嘔吐療法;但若是嘔吐咯血的病情,則應避免使用嘔吐療法。這是春季適用的大法,一旦病情得到改善,就應停止治療,不必完全用完藥劑。
-
若陽氣虛弱,陰氣旺盛,不應使用下法。若外在症狀尚未消失,也不應使用下法。
-
若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徵是喘息和腹部脹滿,可以使用發汗法,病情就會自然緩解。
-
若在發汗後使用下法,脈搏仍舊浮動,這可能是治療時間過早,病情反而會更加嚴重。
-
結胸和臟結都是實證,可以使用攻下法;但若臟結沒有熱象,就不能一概而論。
-
若結胸伴有煩躁,脈搏浮大,這是危急的病情,很難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
應先解表後攻痞,若攻得太早,會協同熱利的病情。
-
若嘔吐頻繁,心滿面紅,對於陽明經的各種疾病,下法都不是最佳選擇。
-
若大便稀軟但不脹滿,不應使用猛烈的瀉藥。
-
若病情較輕,只需調理胃部,可以使用小承氣湯。
-
若出汗和排尿正常,下法不是必須的,可以使用蜂蜜作為輔助治療。
-
若內在症狀有赤色、澀感,脈搏弦遲,不應使用下法來治療。
-
若脈搏虛弱,四肢厥逆,即使有動脈搏動和咽塞的症狀,下法也很難奏效。這是一個確定的原則,應謹慎處理。
2. 針法(一首以下並出針經)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陷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
先以揉按令其氣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針,安於穴上,隨令患者嗽一聲。
左右用針轉入天部,皮膚之間也。少時左右進至人部,肌肉之間也。再少時進至地部,筋骨之間也。凡穴當一寸許,如此作三次進之。大抵疼痛實瀉,麻痹虛補。經云:「針法手如握虎,如待貴人。」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彈而怒之,迎而奪之,使經氣腹滿,令邪氣散而正氣行也。
循而捫之,隨而濟之,撫摩上下,見動脈之處,攝而按之,推而納之,以手指加力按所針之穴,使邪氣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針。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見,其穴端正。
使針易入不瘥,病患亦不知其痛。
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凡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者,必見血也。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
即是蝦蟆兒上邊也,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凡刺之道,必須知禁忌。經云:「毋刺渾渾之脈,之熱,漉漉之汗。」如大風大雨,嚴寒盛暑,卑濕煩躁,便黑吐血,暴然失聽,失明,失意,失便溺,失神,及七情五傷醉飽,皆不可刺。乘車馬遠來,亦候氣血定,然後刺之。
白話文:
首先,我們來說明平針法。在施針之前,應將針含在口中暖熱,然後按摩施針部位,讓氣血散開。如果穴位位置較深,應當深入針刺。手持針並將其安放於穴位之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着咳嗽的聲音,將針刺入至天部(即皮膚間)。接着,停頓一下,再將針推進至人部(即肌肉間)。再稍等片刻,繼續推進至地部(即筋骨間)。一般來說,每個穴位的深度應該在一寸左右,這樣分三次逐漸推進。
首先,通過按摩和按壓使氣血擴散。接着,確定穴位並施力,這種手法最爲有效。用右手拿住針,放在穴位上,同時讓患者咳嗽一聲。
然後,左右轉動針頭進入天部(皮膚層),稍後,再左右移動針頭至人部(肌肉層)。再稍後,推進到地部(筋骨層)。通常,穴位的深度大約爲一寸,這樣操作三次。一般來說,對於疼痛和實症進行瀉法,對於麻痹和虛症進行補法。古籍中提到,針法的手勢應如同握虎,等待貴人一樣。選取穴位時,前人總結了八種方法:彈動並激發經氣,迎向並控制經氣,使經脈充盈,令邪氣消散,正氣運行。
順著經脈觸摸,隨著經脈調養,撫摩上下,找到動脈跳動的地方,輕柔地按壓。推動並納入,用手指用力按壓針刺的穴位,使邪氣排出,易於分散,讓患者感覺不到針的存在。如果針難以進入或患者感覺疼痛,可以用手指按壓,幫助分散疼痛感,一旦找準穴位,針就容易插入,患者也不會感到疼痛。
補法需沿經脈進針,讓患者頻繁吹氣。隨着吹氣,左轉針頭,分別到達天、地、人三個層次。等到氣定,停針,再進行三次彈動,並加以溫熨。拔針時,讓患者吸氣,迅速封閉針孔。瀉法則是在患者吸氣時進針,吸氣時右轉針頭,依次進入天、地、人三個層次。旋轉針頭的同時,患者仍需吸氣,按照規定停針。拔針時,讓患者呼氣,輕輕搖動針孔使其變大。
一般來說,拔針時不能猛地拔出,應該做兩三次,慢慢旋轉着拔出,這樣就不會出血。如果猛地拔出,一定會出血。如果出現暈針現象,可以刺激奪命穴進行急救,男性刺激左手,女性刺激右手。如果左側沒有反應,再嘗試右側,女性也是這樣。這個穴位位於手臂上,側邊筋骨凹陷處,即蛤蟆兒上方,從肩膀到肘部的正中央。
針刺之道,必須瞭解禁忌。古籍中提到,不要在脈象渾濁、發熱、大量出汗、大風大雨、嚴寒酷暑、溼熱煩躁、便祕黑便、吐血、突然聽力喪失、視力喪失、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精神失常以及七情五傷、醉酒飽食的情況下進行鍼刺。如果乘車馬遠行後來鍼灸,也應等待氣血平穩後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