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傷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見傷寒論)
咽喉閉燥莫發汗。淋家若治同斯斷。瘡家發汗瘡即愈。猶畏表虛作痙變。汗多又發必恍惚。亡血發之自寒栗。榮氣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奪血證。陰陽俱虛本不宜。陽盛陰虛汗之忌。心之悸者汗不須。津液和時形自漬。太陽少陽病合作。頭項強痛或眩悶。時又結胸心下痞。法刺大椎汗卻未。
脈弦而細雖頭疼。發熱只屬少陽經。法當下之不可汗。汗則譫煩悸不寧。上下左右有動氣。如若發之他病至。諸脈得數微弱動。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極煩吐似瘧形。有寒無熱虛而栗。厥而脈緊本少陰。不可汗此諸病勢。咳而遺溲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類中風熱更頭疼。汗藥施之恐增劇。
心中懊,自宜吐。太陽脈細吐之誤。寸脈微浮胸痞硬。氣上衝咽吐可用。少陽中風耳自聾。目赤心煩吐不中。胸中實則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氣自順。中風痰實猶可施。嘔吐咯血吐還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病則止不盡劑。
陽虛陰盛下勿用。外證未罷猶為禁。太陽陽明喘而滿。只可汗而逆自定。下於汗後脈浮者。
此為施早轉逆甚。結胸臟結實可攻。臟結無熱未可同。結胸煩躁脈浮大。此其危殆難所通。
病先解表後攻痞。攻之早者協熱利。嘔多心滿合面紅。諸病陽明下不中。溏而不滿勿大推。
微和胃者小承氣。汗出溲行下非閉。可下宜行蜜道劑。裡證赤澀脈弦遲。勿以下之為可治。
諸虛脈弱反寸關。四肢厥逆攻亦難。動氣咽塞下虛極。慎勿下攻誠定式。
白話文:
[傷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見傷寒論)]
-
若喉嚨乾燥緊閉,不應使之出汗。
-
對於患有泌尿系統疾病的人,治療原則與此相同。
-
有皮膚病患的人,發汗可能有助於病情恢復,但也要防範因表面肌膚虛弱導致的痙攣變化。
-
出汗過多再使之發汗,可能會產生精神恍惚的情況。
-
失血過多的人如果再使之發汗,會感到寒冷和戰慄。
-
身體榮氣不足或常流鼻血、嘔吐的人,不應使用發汗的方法,因為這會進一步損失血液。
-
若陰陽兩虛,一般不適合發汗;若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發汗也是禁忌。
-
心跳不穩的人不需要發汗;若身體津液平衡,自然不會有發汗的需要。
-
若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有病,可能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眩暈昏沉的症狀,也可能有胸悶或結胸的問題,應該針刺大椎穴來發汗,但不能過度。
-
若脈搏細弱且頭痛,這屬於少陽經的範疇,應當採用下法,而不是發汗,若發汗可能會引起神智混亂、心跳加速和不安。
-
若身體上下左右都有動脈搏動的現象,發汗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
-
若脈搏微弱,易於受到外界影響,咳嗽劇烈,煩躁欲吐,類似瘧疾的症狀,若感到寒冷和戰慄,可能是少陰經的問題,這些情況都不應發汗。
-
若咳嗽時漏尿,或有厥逆的症狀,或者有微汗的病徵,類似中風熱病和頭痛,發汗藥物可能會使病情加重。
-
若心中鬱悶,應考慮嘔吐療法。若太陽脈細微,嘔吐療法可能會造成誤導。若寸脈微弱且浮動,胸部感覺脹滿堅硬,氣上衝咽,可以使用嘔吐療法。
-
若少陽經受風邪侵襲,導致耳聾、眼睛紅腫和心煩,嘔吐療法並非最佳選擇。若胸部實滿,可以使用越鞠丸;但若有寒氣在膈上,則禁止使用越鞠丸。若食物停留在上脘部位,導致支撐力下降和厥冷,可以使用嘔吐療法,讓氣流通順。
-
若是中風痰實的病情,可以使用嘔吐療法;但若是嘔吐咯血的病情,則應避免使用嘔吐療法。這是春季適用的大法,一旦病情得到改善,就應停止治療,不必完全用完藥劑。
-
若陽氣虛弱,陰氣旺盛,不應使用下法。若外在症狀尚未消失,也不應使用下法。
-
若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徵是喘息和腹部脹滿,可以使用發汗法,病情就會自然緩解。
-
若在發汗後使用下法,脈搏仍舊浮動,這可能是治療時間過早,病情反而會更加嚴重。
-
結胸和臟結都是實證,可以使用攻下法;但若臟結沒有熱象,就不能一概而論。
-
若結胸伴有煩躁,脈搏浮大,這是危急的病情,很難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
應先解表後攻痞,若攻得太早,會協同熱利的病情。
-
若嘔吐頻繁,心滿面紅,對於陽明經的各種疾病,下法都不是最佳選擇。
-
若大便稀軟但不脹滿,不應使用猛烈的瀉藥。
-
若病情較輕,只需調理胃部,可以使用小承氣湯。
-
若出汗和排尿正常,下法不是必須的,可以使用蜂蜜作為輔助治療。
-
若內在症狀有赤色、澀感,脈搏弦遲,不應使用下法來治療。
-
若脈搏虛弱,四肢厥逆,即使有動脈搏動和咽塞的症狀,下法也很難奏效。這是一個確定的原則,應謹慎處理。
2. 針法(一首以下並出針經)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陷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
先以揉按令其氣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針,安於穴上,隨令患者嗽一聲。
左右用針轉入天部,皮膚之間也。少時左右進至人部,肌肉之間也。再少時進至地部,筋骨之間也。凡穴當一寸許,如此作三次進之。大抵疼痛實瀉,麻痹虛補。經云:「針法手如握虎,如待貴人。」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彈而怒之,迎而奪之,使經氣腹滿,令邪氣散而正氣行也。
循而捫之,隨而濟之,撫摩上下,見動脈之處,攝而按之,推而納之,以手指加力按所針之穴,使邪氣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針。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見,其穴端正。
使針易入不瘥,病患亦不知其痛。
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凡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者,必見血也。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
即是蝦蟆兒上邊也,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凡刺之道,必須知禁忌。經云:「毋刺渾渾之脈,之熱,漉漉之汗。」如大風大雨,嚴寒盛暑,卑濕煩躁,便黑吐血,暴然失聽,失明,失意,失便溺,失神,及七情五傷醉飽,皆不可刺。乘車馬遠來,亦候氣血定,然後刺之。
白話文:
首先,我們來說明平針法。在施針之前,應將針含在口中暖熱,然後按摩施針部位,讓氣血散開。如果穴位位置較深,應當深入針刺。手持針並將其安放於穴位之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着咳嗽的聲音,將針刺入至天部(即皮膚間)。接着,停頓一下,再將針推進至人部(即肌肉間)。再稍等片刻,繼續推進至地部(即筋骨間)。一般來說,每個穴位的深度應該在一寸左右,這樣分三次逐漸推進。
首先,通過按摩和按壓使氣血擴散。接着,確定穴位並施力,這種手法最爲有效。用右手拿住針,放在穴位上,同時讓患者咳嗽一聲。
然後,左右轉動針頭進入天部(皮膚層),稍後,再左右移動針頭至人部(肌肉層)。再稍後,推進到地部(筋骨層)。通常,穴位的深度大約爲一寸,這樣操作三次。一般來說,對於疼痛和實症進行瀉法,對於麻痹和虛症進行補法。古籍中提到,針法的手勢應如同握虎,等待貴人一樣。選取穴位時,前人總結了八種方法:彈動並激發經氣,迎向並控制經氣,使經脈充盈,令邪氣消散,正氣運行。
順著經脈觸摸,隨著經脈調養,撫摩上下,找到動脈跳動的地方,輕柔地按壓。推動並納入,用手指用力按壓針刺的穴位,使邪氣排出,易於分散,讓患者感覺不到針的存在。如果針難以進入或患者感覺疼痛,可以用手指按壓,幫助分散疼痛感,一旦找準穴位,針就容易插入,患者也不會感到疼痛。
補法需沿經脈進針,讓患者頻繁吹氣。隨着吹氣,左轉針頭,分別到達天、地、人三個層次。等到氣定,停針,再進行三次彈動,並加以溫熨。拔針時,讓患者吸氣,迅速封閉針孔。瀉法則是在患者吸氣時進針,吸氣時右轉針頭,依次進入天、地、人三個層次。旋轉針頭的同時,患者仍需吸氣,按照規定停針。拔針時,讓患者呼氣,輕輕搖動針孔使其變大。
一般來說,拔針時不能猛地拔出,應該做兩三次,慢慢旋轉着拔出,這樣就不會出血。如果猛地拔出,一定會出血。如果出現暈針現象,可以刺激奪命穴進行急救,男性刺激左手,女性刺激右手。如果左側沒有反應,再嘗試右側,女性也是這樣。這個穴位位於手臂上,側邊筋骨凹陷處,即蛤蟆兒上方,從肩膀到肘部的正中央。
針刺之道,必須瞭解禁忌。古籍中提到,不要在脈象渾濁、發熱、大量出汗、大風大雨、嚴寒酷暑、溼熱煩躁、便祕黑便、吐血、突然聽力喪失、視力喪失、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精神失常以及七情五傷、醉酒飽食的情況下進行鍼刺。如果乘車馬遠行後來鍼灸,也應等待氣血平穩後再進行。
3. 大乙人神(一首)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脅倉門震。乙卯日見定為仇。立春戊辰己巳巽。
陰絡宮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離首頭。立秋玄委宮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
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還尋右脅謀。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冬至坎方臨葉蟄。
壬子腰尻下竅流。五臟六腑並臍腹。招遙諸戊己中州。潰治癰疽當須避。犯其天忌疾難瘳。
白話文:
從立春開始,在艮位上會出現天留的徵象,而戊寅和己丑這兩天,要特別注意左腳的健康。
春分時,要注意左側肋骨區域的倉門位置,若在乙卯日有異常,可能表示有疾病隱患。
立春後,戊辰和己巳日,巽位的狀況需多加留意。
在陰絡宮中,左手的不適可能讓你感到困擾。
夏至那天,如果正好是丙午日,要關注胸喉部位的健康。
立秋後,玄委宮的右手邊狀況需多注意,而戊申和己未日,則要留意坤位的健康狀況。
秋分時,西方兌位的倉果區,辛酉日可能會對右側肋骨造成影響。
立冬時,右腳可能受到新洛的影響,而戊戌和己亥日,乾位的健康狀況需多加留意。
冬至時,坎位的葉蟄可能對健康產生影響。
壬子日,腰骶部及下竅的健康需多留意。
五臟六腑以及肚臍周圍的腹部,這些部位在各戊己日可能易受影響。
對於治療膿瘡等疾病,應避免在這些日子進行,因為違反了天忌,疾病可能不易痊癒。
4. 血忌(一首)
行針須明血忌。正丑三寅二未。四申五卯六酉。七辰八戌九巳。十亥十一月午。臘子更逢日閉。
白話文:
在進行針灸時必須清楚瞭解每個月份的血液禁忌日。正月避忌的日子在初三,丑月(即農曆十二月)避忌的日子在初二,二月則是在初七,三月在初四,四月在初六,五月在初五,六月在初六,七月在初七,八月在初八,九月在初九,十月在初十,十一月在十一,到了臘月(即農曆十二月)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當天還是「閉日」(一種黃道吉日中的稱謂),那更是絕對不能進行針灸的。
5. 逐年尻神
(一首上古尻神法一歲起宮二歲來加辰逐年飛九宮)坤踝尻神震齒牙。巽頭口乳並無瘥。中宮正作肩尻位。乾背那堪面目遮。兌宮手膊難砭灸。艮項腰間艾莫加。離宮膝肋針難下。坎肘都來肚腳家。
白話文:
這是一種上古的尾骶(即臀部)療法,從一歲開始計算,每增加一歲,療法就會在九宮格中移動到下一個位置。
當坤宮骶神影響時,會導致腳踝與臀部的問題,以及牙齒的病痛。
當風木之氣(巽)影響時,頭部、口腔和乳頭等部位會出現不適,但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
當中宮骶神影響時,肩部和臀部的位置會有異常。
當乾宮骶神影響時,背部的問題可能嚴重到遮掩了臉部和眼睛。
當兌宮骶神影響時,手臂和肩膀的問題難以用砭石或灸法治療。
當艮宮骶神影響時,頸部和腰部的病痛,使用艾灸治療效果不佳。
當離宮骶神影響時,膝蓋和側腹部的問題,針灸治療會變得困難。
當坎宮骶神影響時,肘部和腹部、腳部的問題會變得明顯。
6. 逐日人神(一首)
初一十一二十一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二十二。外踝發際外踝位。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內牙齒足及肝。初四十四二十四右。腰間胃脘陽明手。初五十五二十五並。口內遍身足陽明。初六十六二十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初七十七二十七。內踝氣衝及在膝。初八十八二十八辰。
腕內股內更在陰。初九十九並二十九。在尻在足膝脛後。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內踝足跗覓。
白話文:
- 初一、十一、二十一日:應關注腳拇指、鼻子和小手指。
- 初二、十二、二十二日:重點在於外踝、頭髮邊緣以及另一個外踝的位置。
- 初三、十三、二十三日:應注意大腿內側、牙齒、腳部和肝臟。
- 初四、十四、二十四日(右側):應檢查腰部、胃部和手部的陽明經絡。
- 初五、十五、二十五日:需關注口腔內部、全身和足部的陽明經絡。
- 初六、十六、二十六日:手掌、胸口前和胸部是重點。
- 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內踝、氣衝穴和膝蓋需特別留意。
- 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手腕內側、大腿內側和身體的陰部。
- 初九、十九、二十九日:應檢查臀部、腳部、膝蓋後方和小腿後方。
- 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部、內踝和腳踝下方是關注點。
7. 禁針穴(一首)
禁針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絡卻玉腕角孫穴。顱囟承泣隨承靈。神道靈台膻中忌。
水分神關並會陰。橫骨氣衝手五裡。箕門承筋並青靈。更加臂上三陽絡。二十二穴不可針。
孕女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倫。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外有云門並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時人悶到。三裡急補人還平。
白話文:
在針灸前必須先清楚瞭解哪些穴位是禁止針刺的。包括腦戶、囟會、神庭、絡卻、玉腕、角孫穴、顱囟、承泣、承靈、神道、靈臺和膻中等部位都應該避免。
水分、神關、會陰、橫骨、氣衝、手五里、箕門、承筋和青靈這些地方也同樣不宜針刺。此外,手臂上的三陽絡也是不能針刺的地方,加總起來共有二十二個穴道不可針刺。
對於懷孕的女性來說,更不適合針刺合谷穴以及三陰交穴。石門穴也應避免針灸,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女性終生無法懷孕。另外,雲門、鳩尾、缺盆、客主穴也不能深刺。如果在肩井穴過深地進行針刺,可能會讓人感到窒息。而在三里穴快速補針,則能使人恢復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