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五運主病一首(集見原病式)
諸風掉眩乃肝木。痛癢瘡瘍心火屬。濕腫滿本脾土經。氣,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腎水鄉。五運主病樞要目。
白話文:
各種風症、顫抖和暈眩是與肝木相關的。疼痛、癢、傷口和腫瘤則歸屬於心火。濕氣、腫脹和滿滿的感覺是脾土經絡的表現。氣滯、萎靡和肺部問題是由於肺金的潛伏。寒冷引起的收縮和腎水的問題是腎水的特徵。五行理論主導的疾病辨識是關鍵的指導原則。
2. 六氣為病(六道同前)
諸暴強直。支痛裡急。縮,戾。本足厥陰。肝膽二經。風木之氣。
諸病喘嘔及吐酸。暴注下迫轉筋難。小便混濁血溢泄。瘤氣結核瘍疹斑。癰疽吐下霍亂證。
郁腫脹鼻塞干。鼽衄淋秘身發熱。惡寒戰栗驚惑間。笑悲譫妄衄,污。腹脹鼓之有聲和。
少陰君火手二經。真心小腸氣之過。與強直積飲,。霍亂中滿諸膈痞。體重吐下,腫痿。
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陰濕土二足經。脾與從中胃之氣。
諸熱瞀,筋惕惕。悸動搦搐螈,極。暴喑冒昧躁擾狂。罵詈驚駭氣上逆。腑腫疼酸嚏嘔瘡。喉痹耳鳴聾欲閉。嘔涌溢食下不能。目瞇不明,翳。或禁栗之如喪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陽相火手二經。心包絡與三焦氣。諸澀枯涸閉。干勁揭皴起。陽明之燥。金肺與大腸氣。上下水液出澄冷。
白話文:
各種強直疼痛,肢體痠痛,腹痛絞痛,身體緊縮,肌肉痙攣。這些症狀都屬於足厥陰肝經和膽經的病症,是由於風木之氣失調所致。
其他症狀還包括呼吸喘促,嘔吐酸水,突然腹瀉,下腹部墜脹,肌肉抽筋,小便混濁,血尿,腫瘤,結核,瘡瘍,疹子,斑點,癰疽,吐瀉,霍亂等。
也可能伴隨身體腫脹,鼻塞乾燥,鼻出血,小便淋漓不暢,便秘,發熱,惡寒,發抖,驚恐,神志不清,狂笑,悲傷,胡言亂語,鼻出血,身體污穢,腹部脹滿,敲擊腹部有聲響。
這些症狀可能與少陰君火手二經,也就是心經和小腸經有關,可能是心氣不足或小腸氣盛所致,也可能與強直,積食,霍亂,胸悶,膈脹,體重減輕,嘔吐,腹瀉,腫脹,痿縮,肌肉鬆軟,按壓不痛等有關。
太陰濕土二足經,也就是脾經和胃經,可能是脾氣虛弱,胃氣不和,導致各種熱症,肌肉跳動,心悸,抽搐,痙攣,突然失語,神志不清,躁動不安,狂躁,罵人,驚嚇,氣逆,腹部腫脹,疼痛,打噴嚏,嘔吐,瘡瘍,喉嚨閉塞,耳鳴,耳聾,嘔吐,飲食不消化,視力模糊,眼翳,神志不清,突然發病,突然死亡,腹瀉,這些症狀都可能與少陽相火手二經,也就是心包絡和三焦經有關,可能是心包絡氣虛或三焦氣滯所致。
其他症狀還包括身體乾燥,皮膚粗糙,起皺,口乾舌燥,這些都是陽明之燥,也就是肺經和大腸經的病症,可能是肺氣不足或大腸津液不足所致。也可能伴隨排泄物清澈冰冷,容易出汗。
,瘕,疝堅痞病。腹滿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飢吐利腥。屈伸不便與厥逆。厥逆禁固太陽經。腎與膀胱為寒水。陰陽標本六氣裡。
白話文:
-
疝:指腹部或骨盆區域的疼痛或腫塊,可能是因腸道或其它器官穿孔、移位或扭轉所引起。
-
堅痞病:指的是腹部硬結或塊狀物的病症,可能由於積聚的氣體、血液或其他物質造成。
-
腹滿急痛利白清:指的是腹部脹滿、急劇疼痛和排出白色稀薄的尿液或排便。
-
食已不飢吐利腥:表示在進食後不感到餓意,反而出現噁心和嘔吐,吐出的食物或胃液有異味。
-
屈伸不便與厥逆:描述運動困難或行動不便,以及突然失去意識或癱瘓的現象。
-
厥逆禁固太陽經:這可能涉及到中醫理論中的「經絡」概念,指的是太陽經脈的堵塞或功能障礙,導致身體某部分的供血不足或功能失常。
-
腎與膀胱為寒水:指的是腎和膀胱可能出現寒性或水分過多的問題,導致一系列相關的症狀。
-
鐵陽標本六氣裡:這可能涉及中醫的五行理論,指的是疾病可能與肝、心、脾、肺、腎等五臟的機能失調有關,或是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氣候因素有關。
3.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病本十形。風寒燥濕。暑火二分。
春溫。君火之氣。夏熱。相火之氣。
內傷外傷。內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
內傷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謂留飲。辟食。飢飽。勞傷宿食。霍亂。非恐。喜怒。
想慕。憂結之類。外傷者。不因氣動而疾生於外。謂瘴氣。賊寇蟲蛇。蠱毒。蜚食。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捶撲之類。內積者。因氣動而內成。謂積聚。瘕。瘤氣。癭起。癲癇之類。外積者。因氣動而外成。謂癰疽。瘡瘍之類。六氣為見病之下。
氣固形實。形虛中風。
風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證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
白話文:
病的根源有十種:風、寒、燥、濕、暑、火(分為君火和相火)。
春季溫暖,君火之氣盛;夏季炎熱,相火之氣盛。
病分內傷和外傷,內傷又分內積,外傷又分外積。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和四因(內傷外傷內積外積)是病機的關鍵所在,要清楚了解。
內傷是指非因外力引起,而是由內部因素導致的疾病,例如:留飲、食積、飢飽、勞傷、宿食、霍亂、驚恐、喜怒、思慕、憂慮等。外傷是指由外力導致的疾病,例如:瘴氣、賊寇、蟲蛇、蠱毒、蜚食、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捶撲等。內積是指由於內部因素導致的積聚,例如:積聚、瘕、瘤氣、癭起、癲癇等。外積是指由於外力導致的積聚,例如:癰疽、瘡瘍等。六氣是導致疾病的直接原因。
氣旺則形實,形虛則容易中風。
中風時,面部會出現五種顏色變化,並且會有表證,脈象浮,怕風怕冷,肢體拘緊麻木。中風可能在身體出現病症之前或之後發生。
或中身之側。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昏。大小便閉結。皆難治。經云。風中腑臟之俞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為腦風。入系頭為目風。飲酒中風為漏風。入房汗出中之為首風。久風入中為腹風餐泄。外在腠理為泄風之類。久干於榮衛。則肌肉不仁。手足戰掉。
或為寒熱。或為熱中。(證多目黃)或為寒中。(目自泣下)或為厲風。(皮膚瘍潰為,病)或為偏枯。半身不遂。(左癱右瘓)此率多痰。或屬血虛。
血虛少。則血不養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
白話文:
疾病若只停留在身體外側,通常較易治療。但若深入內臟,則可能出現嘴唇無法閉合、舌頭僵硬無法說話、鼻子聞不到氣味、耳朵失聰、眼睛昏花、大小便排泄困難等症狀,這些就比較難治癒。醫書記載,風邪侵犯臟腑的俞穴,稱為偏風;風邪沿著風府穴上行,稱為腦風;風邪侵入頭部,稱為目風;飲酒後中風,稱為漏風;房事後出汗中風,稱為首風;久風入內,稱為腹風,導致腹瀉;風邪停留在肌膚表層,稱為泄風。風邪長期停留在經絡,會導致肌肉麻木、手腳顫抖。
疾病可能伴隨寒熱症狀,例如眼睛發黃可能是熱症,眼睛流淚可能是寒症。也可能伴隨厲風,導致皮膚潰爛。還可能導致半身不遂,左側癱瘓稱為左癱,右側癱瘓稱為右癱。這些症狀大多與痰濕有關,也可能與血虛有關。
血虛導致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筋脈無法束縛骨骼。
左側的疾病可能與瘀血有關,右側的疾病可能與痰濕有關。痰濕阻塞嚴重,會導致口眼歪斜,無法說話,需要使用吐法治療。
治法以發散順氣。祛痰清熱。疏風吐下之類。更以傷中感三證別辨為治乃妙。
氣虛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隨經治之。陰虛補虛。
陰虛火動亦發熱。
勿驟涼治。
虛熱勿用涼寒藥為治。
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
此治熱之例。如寒涼藥正治。熱不退。加熱劑從而治之。
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經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無益者。乃寒氣客經脈之中。與正氣相搏。則脈滿。故痛而不可按。寒氣客於俠脊之脈。深按不能及。故按之無益。重中於寒。則痛久不能止。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氣客於衝脈。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以發散順氣、祛痰清熱、疏風吐下等方法為主。更要根據傷中、感寒、三證的不同表現,分別施治才是妙法。
氣虛導致突然昏倒,應以降痰益氣為法。若是火熱症狀嚴重,出現燥熱、潮熱等症狀,則需根據經絡循行進行治療。陰虛體質,應以補虛為主。
陰虛火旺也會引起發熱,不可驟然使用寒涼藥物治療。
虛熱體質,切勿使用寒涼藥物。
病情較輕者,可採用發散之法;病情較重者,可採用瀉法;病情嚴重者,難以治療,只能對症施治。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治療熱症的原則,如同寒涼藥物治療寒症一樣,如果熱症未退,可以適當添加熱性藥物進行治療。
中寒感寒,陰毒陰逆,會出現四肢厥冷、腹痛、唇色青紫等症狀。
經書中記載,疼痛分為不可按壓和按壓無效兩種。寒氣侵入經脈,與正氣相搏,導致脈象滿盈,故疼痛難忍且不可按壓。寒氣侵入脊柱兩側的經脈,深按無法觸及,故按壓無效。寒氣嚴重侵襲,則疼痛久久不能止息。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液無法散開,小絡血管急劇收縮,故疼痛難忍。按壓則可使血氣流通,因此按壓可以止痛。寒氣侵入衝脈,也會引起疼痛。
則脈不通氣因之故喘動應乎。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泣則血虛。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厥氣客於陰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
氣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積。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狀。不知人。氣復反則生。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寒氣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謂不因氣動。偶然當而為病。
白話文:
如果脈絡不通暢,氣血運行不順就會導致喘息。寒氣停留在背部的經脈,會導致血脈阻塞,阻塞就會導致血虛,血虛則會引起疼痛。因為背部的經脈與心臟相連,所以會引起心背疼痛。寒氣停留在脈絡中,會導致血脈阻塞,脈搏急促,所以會引起脅肋和少腹疼痛。寒氣停留在陰股和小腹,血脈阻塞在下部,所以會引起腹痛並牽連到陰股。寒氣停留在小腸膜原之間的絡脈中,血脈阻塞,無法流入大經,氣血停滯不能運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寒氣停留在五臟,就會逆流上泄,陰氣耗竭,陽氣不能進入,所以會突然疼痛,如同死了一樣,失去知覺。氣血恢復就會活過來。寒氣停留在腸胃,就會逆流上泄,所以會疼痛並嘔吐。寒氣停留在小腸,小腸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會腹痛並導致腹瀉。寒氣停留在少腹,就會導致疼痛,無法大小便,這種病症也叫做疝氣,指的是不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而是突然發生的疾病。
感因形動。虛而感入。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陰正陽。急可溫中。
治例見陰證要略。
傷寒所致。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頸項強。腰脊反張。口噤面赤。螈,如癇。有汗柔。無汗名剛。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肝氣乘脾。故泄利。
夏傷於暑。秋必痢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時中寒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亦先夏至曰為病溫。後夏至曰為病暑。溫暑之病。皆本於傷寒也。古人言感四時乖戾之氣通謂之傷寒。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微。渴乃中,。
白話文:
身體受到外邪的影響,就會產生病變。身體虛弱時,外邪更容易侵入。厥證指的是陰陽氣機失調,無法互相流通,導致手腳冰冷。
要趕走寒邪,恢復陽氣,需要緊急溫暖身體。
詳細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陰證要略》。
傷寒引起的疾病有兩種:一種是發熱畏寒、頭頸項強直、腰背反弓、口緊閉、面部發紅,像癲癇一樣,有汗出,稱為“柔”;另一種是沒有汗出,稱為“剛”。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就會出現飲食不消化、腹瀉的症狀。
肝氣犯脾,就會導致腹瀉。
夏天受暑邪侵襲,秋天就會出現痢疾和瘧疾。秋天受濕邪侵襲,冬天就會出現咳嗽。冬天受寒邪侵襲,春天就會出現溫病。
冬天受寒邪侵襲,馬上就發病的,叫做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邪潛伏在皮膚,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
熱邪的程度比溫邪更重。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溫病和暑病的病根都在於傷寒。古人說,受到四時不正之氣的侵襲,都稱為傷寒。
夏天身體發熱,出汗畏寒,身體沉重,脈搏微弱,口渴卻想喝涼的東西。
傷寒論中,證者三無治法。唯東垣清暑益氣之法至允。宜擴充之。
春時病溫。溫疫溫毒。溫瘧風溫。脈證分異。五種疾因。
溫疫病。如傳染一家盡病是也。
溫毒或發斑致痙。為病至重。有寒熱往來者為溫瘧。風溫多頭疼身熱常自汗之類。
中濕風濕。暑成濕溫。三種可別。濕熱可分。
以上三證。皆自表而之裡。中濕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風濕則一身盡痛。或熱。濕溫則發熱頭痛如傷寒狀。濕熱有自裡而之表。發黃是也。亦有寒濕病。則肌膚不仁。或痛為痹也。
寒痰香港腳。食積勞煩。要知四證。乃似傷寒。
此四形證。類似傷寒。診視宜分別。
白話文:
《傷寒論》裡,有些病症的三個徵兆都不明顯,治療方法就沒有。只有東垣的清暑益氣法才最合適,應該要把它擴充應用。
春天常見溫病,包括溫疫、溫毒、溫瘧、風溫,它們的脈象和症狀各有不同,導致疾病的五種原因也各不相同。
溫疫病就像傳染病一樣,會讓全家人都生病。
溫毒可能會出現發斑或痙攣,病情非常嚴重。有寒熱交替的稱為溫瘧。風溫則多半會有頭痛、全身發熱、容易流汗等等症狀。
中濕、風濕、暑濕三種病症可以區分。濕熱可以進一步區分。
以上三種病症,都是從外表的風邪侵入到內裡。中濕可能會有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通暢。風濕則全身疼痛,或者發熱。濕溫則發熱、頭痛,跟傷寒的症狀類似。濕熱還有從內部侵入到外部,導致發黃的情況。另外也會有寒濕病,會讓皮膚失去知覺,或者疼痛而變成痹症。
寒痰、香港腳、食積、勞煩,這四種症狀看似像傷寒,需要仔細分辨。
這四種症狀雖然類似傷寒,但在診斷時還是要仔細區分。
傷寒之病。見中風脈。中風之病。得傷寒脈。大小青龍。治例必識。調衛調榮。斯須兩得。
桂枝湯則發衛之邪。麻黃湯者。並榮衛而治之。至於青龍湯。治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仲景云。汗出惡風者服之。則筋惕肉,。故此證尤難用。必須形證諦當。方可行之。
瘧本傷暑。或痰有食。老瘧瘧母。
有風暑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瘧有癖塊者為瘧母。
久則羸疲。
謂病如凌虐人之狀。久不已。令人瘦也。
白話文:
傷寒和中風,雖然症狀不同,但脈象卻可能互相混淆。辨別傷寒和中風的脈象,以及調和營衛,是治療的关键。桂枝湯可以發散外邪,麻黃湯則兼治營衛。青龍湯用於傷寒見風脈或傷風見寒脈,但仲景提醒,汗出惡風的人服用容易導致肌肉抽搐,必須仔細判斷症狀才能使用。瘧疾主要是暑熱侵襲,也可能是痰飲積聚或飲食不當引起。久病不愈,就可能形成瘧母,導致身體虛弱。長期瘧疾,如同遭受折磨,使人日漸消瘦。
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
五臟六腑瘧。有圖在後治例中。如但熱而不寒為癉瘧。先熱而後寒為溫瘧。先寒而後熱為寒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連歲不已。脅下有積。是為,瘧。猶老瘧也。
嗽多感寒。當分六氣。
經云。風嗽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甚則喘。熱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氣。壅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燥嗽則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干枯。細瘡燥癢。大便澀。唾稠黏。寒嗽者。因形寒飲冷。坐臥濕地。
白話文:
瘧疾發作的頻率可以反映病情發展的階段,三天發作一次,病程已有一年;隔天發作,則受病半年;每天發作,是新發生的疾病;連續兩天發作,停一天,表示氣血俱病。治療上可以採用截斷發作的方法,也可以根據病情發展的階段進行治療。
五臟六腑的瘧疾,治療方法在後面的治療案例中會詳細說明。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寒,屬於癉瘧;先熱後寒,屬於溫瘧;先寒後熱,屬於寒瘧。夏季暑熱出不了汗,到了秋天變成風瘧,連續多年不癒,並且脅下有積聚,就是老瘧。
咳嗽大多是由於感受寒氣引起的,需要根據六氣來辨證論治。
經書中記載,風嗽者,晝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暢,嚴重者會喘不過氣;熱嗽者,急促喘息並咳嗽,面部發紅,潮熱,手腳冰冷;火嗽者,咳嗽喘息,上氣不接下氣,吐口水帶血,嚴重者七竅出血;燥嗽則氣機壅塞不暢,全身關節疼痛,頭面部出汗,寒熱交替,皮膚乾燥,長出細小的瘡,發癢,大便乾澀,唾液稠黏;寒嗽者,是因為形寒飲冷,久坐濕地所致。
或胃冷風寒感之。喘急而嗽。濕嗽者。脛重。或腫。或腹大。或喘。飲發於中。喘咳有聲也。亦有五臟之咳。久不已。乃移於六腑。又有氣嗽痰嗽勞嗽之類。
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隨本治。
有聲無痰為咳。當治其本。
喘有氣虛。或因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
亦有熱甚而喘。腹脹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類。
痢本濕熱。
或暑,郁於下焦。或熱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魚腦。濁水。黃膿。血沫之類。
後重不利。
白話文:
可能是胃寒風寒入侵。呼吸急促並且咳嗽。濕邪引起的咳嗽,小腿沉重,或者腫脹,或者肚子大,或者呼吸困難,喝水會從嘴巴裡吐出來,咳嗽有聲音。也有五臟的咳嗽,長期不癒,就會轉移到六腑。還有氣虛咳嗽、痰濕咳嗽、勞累咳嗽等類型。
治療的原則是六本一標,病理機制是祕訣所在。風熱和寒邪,根據症狀來治療。暑熱乾燥要滋陰清熱,濕邪要利水。有聲音沒痰,或者有痰咳嗽很少,痰可以下降去除。咳嗽要根據根本來治療。
有聲音沒痰叫做咳嗽,應該治療其根本原因。
呼吸急促有氣虛,或者因為痰阻塞,或者因為氣逆,或者因為倚靠著才能呼吸。
也有熱氣很重而呼吸急促,肚子脹氣而呼吸急促,咳嗽得很嚴重而呼吸急促,水氣侵犯肺部而呼吸急促等類型。
痢疾的根本原因是濕熱。
可能是暑熱鬱積在下焦,或者熱氣很重而不吃東西,想要說成是噤口痢,或者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肚子痛,拉肚子帶血。
或者像豆漿、魚腦、濁水、黃膿、血沫等。
排便困難。
裡急後重也。治可通散。
或發散。或下。
勿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
因澀藥之過。病少減則不能止。成休息痢。
瀉泄多濕。熱食氣虛。(此四證例)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泄飧濡滑泄。
溏則便尚稠,如鴨糞溏也。飧則米穀不化。濡或糞若水。滑則大便不禁。
滲秘闌門。澀實對證。
闌門為分水之道。在小腸下口也。如以上證候分治。
疸乃濕熱。曲相似。
有食積。亦發黃膽病也。因濕熱相,出黃。
消渴熱因。
白話文:
肚子裡急著想排便,但排不出來,排出來又很費力。治療方法要通暢散結。
可以選擇發散的方法,也可以選擇瀉下。
不要讓排便變得困難,濕熱還沒消散就停止治療,會導致休息痢。
因為使用了過於收澀的藥物,疾病稍微減輕就停止治療,也會導致休息痢。
瀉泄過多,是因為體內濕氣重,吃熱食又容易導致氣虛。這四種情況,就像是本脾泄:肚子脹痛、嘔吐、腹瀉不止、腸子疼痛、瘕積症導致排便不暢、小便不順暢、排便後有沉重感、小便困難、尿道疼痛、胃部泄瀉、大便顏色發黃、飲食難以消化。太素將泄瀉分為五種:溏泄、飧泄、濡泄、滑泄。
溏泄的大便比較稠,像鴨糞一樣。飧泄的大便中米穀不能消化。濡泄的大便像水一樣稀。滑泄則是大便不禁。
滲秘闌門,應以澀實的藥物來對症治療。
闌門是水液的分流通道,位於小腸的出口。對於以上這些症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
黃疸是由濕熱引起的,症狀類似。
如果吃多了食物積在體內,也會引起黃疸病。因為濕熱相互作用,所以才會出現發黃的現象。
消渴病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引起的。
渴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漸瘦者。名消中。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腎消。其燥熱一也。
水腫氣致。
水腫治之。利小便者謂潔淨府。順氣而發散其表。謂開鬼門。木氣鬱為病。或陰虛或濕熱。或濕勝。皆宜分治。
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治可。
有氣虛頭痛。心煩頭痛。濕熱風動頭痛。足少陽經少壅為偏頭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犯大寒則厥逆頭痛。風湊於上成巔頂痛。或痰厥頭痛。六經頭痛者。太陽經則惡風。少陽則往來寒熱。陽明自汗發熱惡寒。太陰則痰盛體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陰則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
白話文:
口渴喝很多水,尿也很多,叫做消渴。如果吃得多,卻不太渴,小便頻繁,並且逐漸消瘦,叫做消中。口渴不停地喝水,腿部消瘦,小便中有油脂,叫做腎消。這三種病症都是由於燥熱所致。
水腫是氣機阻滯導致的。
治療水腫的方法,利尿叫做潔淨府,順氣並散發體表叫做開鬼門。木氣鬱結導致疾病,可能是陰虛、濕熱,也可能是濕氣過盛,都要分別治療。
自汗是陽氣虧虛,盜汗是陰虛。東垣有治療方法,對症下藥即可。頭風頭痛,大多是痰濕,血虛和熱也要根據經絡進行治療。
有氣虛頭痛、心煩頭痛、濕熱風動頭痛,足少陽經氣機阻滯則為偏頭痛。有真正的頭痛,嚴重時會痛到頭腦快要爆炸。遇到大寒則會出現厥逆頭痛。風氣聚集到頭頂則會引起巔頂痛,也可能是痰厥頭痛。六經頭痛,太陽經則怕風,少陽則往來寒熱,陽明則自汗發熱惡寒,太陰則痰盛體重,可能伴有腹痛或痰癖,少陰則經脈不通暢,導致足寒氣逆,出現寒厥。
厥陰則項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腦齒亦痛。名曰腦風。有眉骨痛。亦曰眉棱痛。
頭眩眩運。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要痛濕熱。本或腎虛。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濕痛者多。風熱痛者少。大抵腰者腎之府。腎氣虛。則邪氣客之為痛矣。經云。諸經腰痛。太陽則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少陽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顧。陽明腰痛。
不可以顧。如有見者善悲。足少陽腰痛引脊內廉。厥陰則腰中如張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陽散行之解脈。腰痛者。帶脈腰痛。同陰之脈。足少陽之別絡為腰痛。陽維之脈腰痛。衡絡之脈。乃太陽之外絡為腰痛。足太陽會陰之腰痛。陰維飛陽之脈腰痛。陰蹺昌陽之脈腰痛。
白話文:
如果厥陰經脈受寒,就會導致脖子疼痛。或者出現痰液、唾液、口水發涼的症狀。如果體內有寒氣入侵腦部,也會導致牙齒疼痛,這稱為腦風。有些人會出現眉骨疼痛,也叫眉棱痛。
頭昏眼花,是火氣積聚在體內,導致痰濕,或者本身氣虛導致的。治療這種情況,首先要以化痰為先。頭部疼痛,可能是濕熱,可能是本氣虛弱,也可能是腎虛,甚至伴隨瘀血。腰痛中,寒濕引起的疼痛較多,而風熱引起的疼痛較少。一般來說,腰部是腎臟的府邸,腎氣虛弱,邪氣就會入侵腰部,導致疼痛。經書記載,各種經脈引起的腰痛,太陽經痛則會牽連項部、脊柱和臀部,背部如同有重物壓著一樣。少陽經痛則像是用針刺入皮膚一樣,疼痛難忍,無法彎腰、仰頭、回頭。陽明經痛則無法回頭,並且容易感到悲傷。足少陽經痛會牽連脊柱內側。厥陰經痛則腰部感覺像拉滿了弓弦一樣。這種疾病會讓患者說話含糊不清,變得遲鈍。此外,太陽經的散行之脈,腰痛;帶脈腰痛;同陰之脈,足少陽經的別絡,腰痛;陽維之脈,腰痛;衡絡之脈,是太陽經的外絡,腰痛;足太陽經會陰之脈,腰痛;陰維、飛陽之脈,腰痛;陰蹺、昌陽之脈,腰痛。
太陰別脈散脈為腰痛。少陽肉裡之脈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閃挫實痛。又不同論。以上濕熱腎虛瘀血。皆當求本。
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氣鬱。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勞瘵陰虛。
陰虛則陽無所附。火熾血涸。成勞瘵之類。
癲狂陽熾。
心熱極則病癲。肝熱極則病狂。
嘔吐咯衄。
謂口吐。或嘔或咯唾血也。衄。謂鼻中出血。
氣虛脈洪。火載血上。錯經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夢遺精滑。濕熱之乘。或腎氣虛脫。
便濁本熱。
小便混濁也。
有痰或虛。
痰結氣鬱。或腎氣不足。膀胱熱甚而濁。
白話文:
太陰經脈散開導致腰痛,少陽經脈肉裡部分也可能引起腰痛,但它們的病因不同。如果腰痛是因為閃挫造成的實痛,則又需要另外論述。以上提到的濕熱、腎虛、瘀血等病因,都要追根溯源,找到病根。
脅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氣滯、肝火旺盛、有瘀血、痰液流注,或感受寒氣導致氣鬱,病因不一,必須仔細觀察病因所在。
勞瘵是陰虛的表現。
陰虛則陽氣無處依附,火氣旺盛,血液枯竭,就會形成勞瘵等疾病。
癲狂是陽氣過盛的表現。
心火過盛就會發病癲疾,肝火過盛就會發病狂躁。
嘔吐、咯血、鼻出血,都是血熱上涌的表現。
口裡吐出東西,可能是嘔吐或咯出帶血的唾液,鼻子里出血就叫做鼻出血。
氣虛脈洪,火氣帶著血液上涌,錯亂經絡,隨意流動,就會出現溺血、便血,這些病症的病因相同。夢遺、精液滑泄,都是濕熱入侵的表現,或者腎氣虛弱導致的。
小便混濁是熱邪的表現。
痰的形成,可能是氣滯痰結,也可能是腎氣不足、膀胱熱盛導致的。
白濁屬衛。赤濁屬榮。
白者氣熱。赤血熱也。
熱極成淋。氣滯不通。
謂小便淋瀝。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虛驚悸。氣虛耳聾。
經云。邪氣盛則實。精奪則虛。血不足則心虛而驚悸。氣不足則耳無精榮。故聾。
噦因胃病。
嘔吐噦俱屬胃。胃者。總司物盛滿而上溢也。吐或有物無聲。為血病。有聲無物。為氣病。
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如膈噎皆本於熱。經云。三陽結則為膈。或有傷酒食。或因氣鬱。
或胃感風寒。皆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盡病情。如血逆干槁之類。學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經。
白話文:
白濁屬於衛氣,赤濁屬於營氣。
白色是因為氣熱,紅色是因為血熱。
熱到極點就會形成淋病,氣血阻塞不通。
也就是說小便淋漓不盡,有些人還會伴隨小便疼痛,嚴重的甚至會形成砂石淋。
血虛會導致心悸,氣虛會導致耳聾。
經書上說:邪氣盛則身體就會實證,精氣虧損則身體就會虛證。血不足就會導致心氣虛弱而心悸。氣不足就會導致耳朵沒有精華滋養,所以會耳聾。
呃逆是因為胃病。
嘔吐、呃逆都屬於胃病。胃是主管消化吸收的器官,當胃內積聚過多食物,就會向上溢出。吐出有物無聲,屬於血病;吐出無物有聲,屬於氣病。
吐出有物有聲,屬於血氣皆病。例如膈氣、噎食都源於熱。經書上說:三陽經氣結滯就會形成膈氣。有些人是因為傷酒傷食,有些人是因為氣鬱,有些人是因為胃受寒風,都會導致嘔吐。所以有十膈五噎的分類。但十膈只是概括性的描述,並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病症,例如血逆、乾嘔等等,學者應該自行推斷分析。
疝氣屬於肝經。
經云。厥陰脈滑為狐疝。少陽脈滑為肺風疝。太陰脈滑為脾風疝。陽明脈滑為心風疝。
太陽脈滑為腎風疝。少陰脈滑為肝風疝。雖他脈中皆言風疝者。本足肝經之氣也。亦有疝瘕。厥疝。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之類。皆厥陰發病。所謂本一標諸也。
痿唯濕熱。氣弱少榮。
經云。痿者多主於肺。肺氣熱葉焦也。大經空虛為脈痿。思想無窮。入房太甚。宗筋縱而為筋痿。或傷於濕。發痹不仁為肉痿。勞役而大渴。渴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則髓空。為骨痿之類。
厥多痰氣。虛熱所乘。
經云。陽氣衰於下為寒厥。陰氣衰於下為熱厥。或令人腹滿。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遠一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經厥者。太陽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
白話文:
經書上說,厥陰脈滑則為狐疝,少陽脈滑則為肺風疝,太陰脈滑則為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為心風疝,太陽脈滑則為腎風疝,少陰脈滑則為肝風疝。雖然其他經脈也都提到風疝,但根本原因都是足肝經之氣所致。除了風疝之外,還有疝瘕、厥疝、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等類型,這些都是厥陰經發病所致,這就如同「本一標諸」的道理。
痿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濕熱、氣弱少榮。
經書上說,痿病多半與肺有關,肺氣熱則葉焦,大經空虛則為脈痿,思慮過度,房事過頻,則宗筋鬆弛而為筋痿,或者傷於濕,導致發痹不仁而為肉痿,勞役過度而口渴,渴則陽氣內伐,熱氣滯留在腎則髓空,而為骨痿等。
厥病多因痰氣、虛熱所乘。
經書上說,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患者可能出現腹滿、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昏迷半日甚至一日才醒,恢復知覺。六經厥病中,太陽厥則頭重腫痛,足不能行,發為昏倒;陽明厥則癲疾躁動,腹滿不得臥,面赤發熱,胡言亂語;少陽厥則突然耳聾,頰腫發熱,脅痛。
不可以運。太陰厥。則腹滿,脹。後不利。不欲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莖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之類是也。
手麻氣虛。手木濕痰。或死血病。
有感風濕。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亂吐瀉。感風濕,。
病則揮霍撩亂而吐瀉。或風甚則轉筋。或有干霍亂者不吐瀉也。
心痛脾疼。陰寒之設。
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頭汗出。有大實心痛者。因氣而實。卒然發痛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節者即死。中脘痛者。亦屬脾疼之類。氣熱煩勞。令人煎厥。
白話文:
如果身體不能運作,太陰經虛寒,就會導致腹部脹滿,排便不順,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嘔吐,而且無法躺下。少陰經虛寒則會出現口乾舌燥,小便赤黃,腹部脹滿心痛。厥陰經虛寒則會出現小腹腫痛,腹部脹滿,排尿困難,喜歡屈膝躺臥,陰部收縮腫脹,這些都是內熱的表現。
手麻可能是氣虛引起的,手木可能是濕痰積聚,也可能是瘀血病症。
如果感覺到風濕,手臂會疼痛或僵硬。
霍亂會引起嘔吐和腹瀉,可能是因為感受風濕。
病症發作時會感到身體虛弱無力,伴隨嘔吐和腹瀉。風寒嚴重可能會導致抽筋。有些患有干霍亂的人不會出現嘔吐和腹瀉。
心痛和脾痛可能是由於陰寒造成的。
如果出現發熱導致心痛,身體發熱但腳冷,疼痛嚴重時會感到煩躁不安,伴隨嘔吐,頭部出汗。有些人是因為氣血充盈導致心痛,突然發作。寒厥導致的心痛,手腳冰冷,全身冒冷汗,但口不渴。有些人寒厥導致心痛突然發作,手腳發青直至關節,就會危及生命。中脘疼痛也屬於脾痛。氣熱勞累會讓人感到心慌意亂。
煎厥則氣逆。目盲耳閉。
氣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傷肝。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衄血也。
濁氣在上。則生,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不降。清氣不升為病。
陰火之動。發為喉痹。
心主與三焦氣熱一也。一陰一陽。內結為喉痹。
陽水變病。飧泄乃是。
即清氣在下生瀉痢也。
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生癰腫。及為痿厥。
大小腸膀胱之脈為三陽結。謂之隔也。
二陽之病。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陽明之脈為二陽結。則為消。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一陽發病。
少氣嗽泄。
白話文:
煎厥導致氣逆,造成目盲耳閉。氣逆嚴重時,會使人昏厥。因大怒傷肝,肝氣逆上,胸中不適,嚴重時甚至會嘔血鼻出血。濁氣上升,則會產生脹滿,清氣下降,則會導致腹瀉。濁氣不降,清氣不升,就會生病。陰火上炎,會引起喉痹。心主與三焦氣熱相通,一陰一陽,內結就會引起喉痹。陽水變病,就會出現腹瀉。也就是清氣下降導致瀉痢。三陽病結,會引起寒熱,向下則會生長癰腫,並發展為痿厥。大小腸膀胱的經脈為三陽之結,稱為隔。二陽之病,會影響心脾,男子會出現精少,女子則會月經不調。手足陽明經脈為二陽之結,會導致消瘦。心受影響,則血液不流通,脾受影響,則食物不能消化。一陽發病,會出現氣短咳嗽、腹瀉。
三焦之脈不利。乃上為咳。下為泄利。
心火不寧。其動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氣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陰俱寒。結氣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舉。
脾肺肝脈為病。
二陰一陽。脹滿善氣。
心腎膽脈俱逆。故下虛上盛為病。
二陽一陰。病發風厥。
肝膽心主之脈變病。
結陽肢腫。
諸陽脈不行。陰府留結成熱。為四肢腫滿。
結陰便血。
陰氣內結。不得通行。血氣無宗。滲入腸。則下血也。
榮虛衛寒。病乃肉苛。腎虛身冷。名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虛則氣實。肌肉不仁。致乃,重。腎虛。風寒濕客之。則節攣腰痛。如人身寒。湯火濃衣不能熱。是腎脂枯不長。虛而身冷。
白話文:
三焦經脈不通暢,就會往上導致咳嗽,往下導致腹瀉。
心火不穩定,跳動就像被牽引一樣。
心神不寧,胸部有刺痛、氣悶、阻塞的感覺,往上會咳嗽,往下會腹瀉。
三陰經脈都寒涼,氣機凝結化成水液,導致四肢無力、容易疲乏,四肢抬不起來。
脾經、肺經、肝經脈絡生病了。
兩個陰經脈絡和一個陽經脈絡生病,就會出現腹脹、氣喘的症狀。
心經、腎經、膽經脈絡都逆行,所以就會出現下虛上實的病症。
兩個陽經脈絡和一個陰經脈絡生病,就會出現發熱、抽搐的病症。
肝經、膽經、心經主脈發生病變。
陽經脈絡凝結,肢體腫脹。
所有的陽經脈絡都運行不暢,陰經脈絡積聚凝結,形成熱氣,就會導致四肢腫脹。
陰經脈絡凝結,就會出現便血。
陰氣在體內凝結,無法通行,血氣無處歸宿,滲入腸道,就會導致便血。
營氣虛弱,衛氣寒涼,就會導致肌肉萎縮。腎氣虛弱,身體寒冷,叫做骨痹。肌肉萎縮,失去知覺,骨痹就會導致腰痛。
血虛則氣實,肌肉失去知覺,就會導致身體沉重。腎氣虛弱,再加上風寒濕邪入侵,就會導致關節攣縮、腰痛。就像人體寒冷,即使穿著厚厚的衣服、泡在熱水中也無法暖和一樣,這是因為腎精枯竭,無法滋養身體,導致虛寒。
寒客在上。胃寒腸熱。水穀不化。痞脹而泄。熱氣居上。腸寒胃熱。消穀善飢。腹脹便澀。蘊熱怫鬱。乃生諸風。風寒與濕。合而成痹。
經云。風寒濕合疾為行痹。獨陽勝者為痛痹。濕勝者為著痹。在血脈之中。乃周於身為周痹。
小腹上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者為胞痹。如多飲不得溲。時脹痛飧泄。
食不消。或氣喘者。為腸痹。陽氣多。陰氣少。肌內熱。上如鼠行。然而悶為熱痹。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為寒痹。濕勝則痹多汗。筋攣節痛不可行為筋痹。
骨痛不可舉而酸疼者為骨痹。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則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肝。痹者。夜臥則驚。數小便。腎痹則善脹。行踵不前。頭不舉。
白話文:
寒氣在上,胃寒腸熱,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導致腹脹而腹瀉。熱氣往上走,腸寒胃熱,飯量大卻容易餓,肚子脹滿,排便困難。體內積熱鬱悶,就會產生各種風症。風寒與濕氣結合,就會形成痺症。
經書記載,風寒濕氣結合引起的痺症稱為行痺,陽氣過盛者稱為痛痺,濕氣過盛者稱為著痺。痺症在血脈中蔓延,遍布全身稱為周痺。
按壓下腹部時,內部疼痛,像是用熱水澆淋一樣,排尿困難,鼻涕清稀,稱為胞痺。如果喝很多水卻無法排尿,時常脹痛、腹瀉,吃東西無法消化,或者氣喘,稱為腸痹。陽氣盛而陰氣衰,肌肉內部發熱,感覺像老鼠在裡面爬行,並且悶熱,稱為熱痺。陽氣衰而陰氣盛,與疾病相互加重,稱為寒痺。濕氣過盛,痺症就會伴隨多汗。筋脈攣縮、關節疼痛,無法行走,稱為筋痺。
骨頭疼痛,無法抬起,並且酸痛,稱為骨痺。痺症侵犯五臟,肺痺會感到胸悶、喘不過氣,並且嘔吐;心痺會導致脈搏不通暢,心煩時會感到心下鼓脹,呼吸急促,並且咽喉乾燥;肝痺會導致夜間臥床時驚恐,頻尿;腎痺會導致經常腹脹,走路時腳後跟抬不起來,頭部無法抬起。
脾痹者。四肢怠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寒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此五者。則又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屈。逢熱則縱也。膏粱之變。饒生大疔。
言飲食膏粱濃味之人。臟腑蘊積熱毒。或服金石之藥。毒瓦斯傷血。血結成諸瘡腫也。如疔瘡有發蛇眼疔者。則有兩個。麻子疔。則如麻子。臍疔。多生臍上者是。刀鐮疔者。因受傷成瘡。茱萸疔。內凹外起。水泡疔。極癢透骨。搔則快然。紅絲疔者。瘡邊有紅絡直上如線。
火疔極紅。三日大發腫。墨疔者。如黑泡。櫻桃疔。如櫻桃之狀。浮漚疔。半低半高。脅疔。
白話文:
脾痹患者四肢无力,容易咳嗽和呕吐泡沫,上半身症状较为严重。寒痹如果在骨头里,就会感觉沉重;如果在血管里,就会导致血液凝滞不流通;如果在筋腱里,就会导致肢体屈伸不灵活;如果在肌肉里,就会失去知觉;如果在皮肤里,就会感觉寒冷。这五种情况,通常不会伴随疼痛。所有痹症都会在遇冷时加重,在遇热时缓解。经常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容易长出巨大的疔疮。
因为经常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导致五脏六腑积聚热毒,或者服用金石类药物,毒气损伤血液,血液凝结形成各种疮肿。像疔疮,有发蛇眼疔的,会有两个疔疮;有麻子疔的,就像麻子一样;有脐疔的,大多长在肚脐上;有刀镰疔的,是因为受伤而形成的疮;有茱萸疔的,中间凹陷,周围隆起;有水泡疔的,非常痒,痒到骨头里,挠的时候会感觉很爽;有红丝疔的,疮的边缘有红色的筋络向上延伸,就像一条线一样;还有火疔,颜色非常红,三天就会肿胀;有墨疔的,像黑色的泡泡;还有樱桃疔,形状像樱桃;有浮沤疔的,一半低一半高;有胁疔的,长在肋骨附近。
生脅上者是。爛疔。則瘡水流到處便成瘡。雌疔者。或又有一個在他處。以水,之則見。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類。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諸惡毒腫生瘡。大而淺者為癰。小而根深者為疽也。有發腦者。生頭上。初如黍米。四畔赤腫硬。遍耳項。或發成癰也。如腦疽者。初如黃枳實。破後如盞底。深寸許。發背者。發於背俞。亦搭背之類。熱毒內聚。血氣不行。結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癰。或腸痛。或有著骨上生者為附骨癰。
貼骨癰也。或諸惡瘡。有面露瘡。作膿窠如香瓣類。髭須瘡則有膿窠。金腮瘡能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瘡在頭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發際瘡初生如黃米大。或癢或痛。咽漏瘡者。生結喉上。如癰腫。破後有眼子。綠唇瘡。徹耳瘡。鼻疳瘡。能侵蝕鼻柱也。睛漏瘡。
白話文:
生在腋窩上方的,叫做爛疔。爛疔的膿水流到哪裡就會在那個地方形成新的瘡。雌疔,則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一個,用清水澆上去就會顯現出來。還有石疔,顏色黑如豆子,硬硬的。有的每天還會生出三顆、六顆之類的疔。
如果人體的榮氣不能順暢流動,逆行於肌肉組織之間,就會生出癰腫。
各種惡毒的腫瘤和瘡,大而淺的叫做癰,小而根深扎的叫做疽。有的疽會發腦,長在頭上,一開始像黍米一樣大小,周圍發紅腫脹硬硬的,蔓延到耳朵、脖子,也有可能變成癰。像腦疽一樣的,一開始像黃枳實,破開之後像盞底一樣,深一寸左右。發背的疽,長在背部的俞穴上,也會蔓延到背部。熱毒內聚,血氣運行不暢,就會結成胃脘壅塞,或者生出肺癰,或者腸痛,或者長在骨頭上,叫做附骨癰。
貼骨癰,或者其他各種惡瘡,有的會露出瘡口,形成膿包,像香瓣一樣。髭須瘡也會形成膿包。金腮瘡能夠侵蝕腮頰,一開始像米豆大小。鬈毛瘡長在頭部,一開始像葡萄,痛得難以忍受。發際瘡一開始像黃米大小,有的癢有的痛。咽漏瘡,長在喉結上,像癰腫,破開之後有眼子。綠唇瘡,徹耳瘡,鼻疳瘡,都能侵蝕鼻樑。睛漏瘡,……
生目大,。必出膿汁。有孔子。頤頦瘡。又名獨骨瘡。生腮後者是也。玉枕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後有筋頭。粉鈴瘡繞項赤爛。多汁。天柱瘡。生脊大椎上。如錢大。赤色。出黃汁不止。婦人為小兒吮乳所吹腫者。為吹乳。或熱毒而成。乳頭烈有乳癰。乳崖。乳核。亦名乳,。
有乳汁不出。蓄積內結成癰名妒也。有魚眼瘡。瘡。透掌漏瘡。反花瘡。破則肉反於外。浸淫瘡生於身。初生微癢。後有水出。下注瘡生於腳膝間。膿水不絕。連年不愈。水毒,腫。因傷於濕。肌肉不仁成瘡也。冷瘡者。因經年不愈而成。熱瘡初發。赤根白頭瘭汁出。甚者腐為膿血。
白話文:
眼睛長得大,一定會分泌膿液。這種病狀被稱為「孔子瘡」、「頤頦瘡」或「獨骨瘡」,特徵是長在臉頰後部。
「玉枕瘡」是在頭骨後方長出的,形狀類似於癰,破皮後會露出一塊筋頭。
「粉鈴瘡」則是環繞著脖子,出現紅腫和腐爛的情況,並且會分泌大量膿液。
「天柱瘡」則位於脊椎的大椎骨上方,大小約如錢幣,呈紅色,並持續分泌黃色膿液。
「吹乳」是婦女因給小孩吸奶而導致的乳房腫脹,可能由熱毒引起,或者乳頭附近長出腫塊,也稱為「乳頭癰」、「乳崖」、「乳核」,這些都是乳頭附近的腫瘤。
如果乳汁不能順利排出,積聚在內部形成腫塊,稱為「妒」。
「魚眼瘡」是指長得像魚眼一樣的膿包。
「透掌漏瘡」是一種從手掌或腳掌中央穿過的膿包。
「反花瘡」在破開後,會讓皮肉向外面翻轉。
「浸淫瘡」在身體上長出,初期會感到微癢,之後會有水分滲出。
「下注瘡」則長在腳膝之間,分泌膿水不斷,年復一年都無法痊癒。
「水毒腫」是因為受到濕氣侵害,造成肌肉失去知覺而形成的膿包。
「冷瘡」是長期未能痊癒而形成的。
「熱瘡」剛開始時會出現紅根、白頭,接著分泌黏稠的膿液,病情嚴重時會腐爛,形成膿血。
或痛或癢。月蝕瘡小兒生於兩耳上。及竅旁者是。或云小兒指月而生。此未必然。蓋風濕熱毒也。凍爛腫瘡者。因寒。氣血凝聚不流。則皮肉不溫。成聚,赤腫痛而成瘡也。俗謂之凍爛,瘡者。赤根白頭。相對並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
浸淫癢痛。抓之汁出。有漆瘡者。中漆毒也。有灸瘡。因為火艾過多。毒不依六俞。及食毒不慎房室。腫痛久不瘥者。瘡者。瘡久膿潰不止。內經謂陷脈為,也。有熱腫。毒腫。氣腫。風腫。瘡腫。小而出膿血者為癤。受風濕而肌膚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
為癬為疥。熱毒莞於四肢而腫為結陽。筋骨熱甚。爪甲成瘡而脫落。名伐指丹毒者。熱毒之氣。暴發於皮膚。其色如塗丹之赤。流移不定。暈入腹即死。痱瘡者。經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俗謂之痱子。有惡脈者。其狀赤絡忽起。蘢蓯而聚。若死,之狀。有留氣上結如核。多生於耳旁。
白話文:
皮膚可能感到疼痛或瘙癢。月蝕瘡是一種小兒疾病,會長在兩耳上,靠近耳孔的地方。有人說這是因為孩子指著月亮出生,這並不一定準確。其實是風濕熱毒引起的。凍爛腫瘡是因為寒冷,氣血凝結不流動,導致皮膚肉體不溫暖,形成聚集,發紅腫痛,最終變成瘡。俗稱凍瘡,這種瘡有紅色根部和白色頭部,互相對生,像小豆子或茱萸果實。
浸淫性瘙癢疼痛,抓撓就會流出汁液。有些是漆瘡,是由於接觸漆中毒引起的。有些是灸瘡,是因為艾灸過度,毒氣沒有依循六俞經脈,或者是不小心食用毒物,或者房事不慎,導致腫痛久久不愈。久而久之,膿液不斷流出,內經稱之為陷脈。還有熱腫、毒腫、氣腫、風腫、瘡腫。小而流出膿血的叫做癤。受風濕侵襲,皮膚就會長出浸潤性皮疹,或者搔抓後流出汁液,或者起白屑,稱為癬或疥。熱毒停留在四肢,腫成結節,稱為陽結。筋骨熱毒過甚,指甲會長出瘡,最後脫落,稱為伐指丹毒。熱毒之氣突然爆發於皮膚,顏色像塗了丹砂一樣紅,不斷移動,蔓延到腹部就會死亡。痱瘡,經書上說汗出見濕就會長痤痱,俗稱痱子。惡脈,其狀是紅色條紋突然出現,糾纏在一起,像死人一樣。留氣上結,形成硬塊,多長在耳邊。
此留氣結核及為瘰,。有馬刀挾癭瘡。螻蛄瘡。則走串。櫻桃瘡者。有如顆粒高起。紅赤。若其狀若下垂瘡。便毒天瘡。無名惡腫之類。故經云。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以上瘡論治例。並出聖濟總錄。
瘡瘍恁脈。治乃不惑。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躁熱發腫。退熱涼榮。眩運動搖。
痛而脈弦。降痰去風。氣澀衛滯。燥渴脈澀。補血瀉氣。食少惡寒。脈緊細者。宜瀉寒水。
辨經部分。詳審為治。
以上治瘡脈訣也。
濕熱生蟲。
厥陰風水生蟲。三焦陽火熱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濕熱。是以生蟲如寸白長蛔血鱉之類。
白話文:
這留氣結核,就叫做瘰癧。有的像馬刀一樣,夾着癭瘡。像螻蛄瘡,就會蔓延串聯。櫻桃瘡,長得像顆粒一樣,凸起、紅赤。如果形狀像下垂的瘡,就是毒天瘡,也就是無名惡腫之類。所以經書上說:營氣逆亂,就會導致血液鬱積;血液鬱積,就會聚熱化膿。以上關於瘡瘍的論治例子,都出自《聖濟總錄》。
根據瘡瘍的脈象,治療就不會疑惑。身體沉重、脈象緩慢,就是濕氣過盛,就要祛除濕氣。身體發熱、脈象洪大,躁熱發腫,就要退熱涼血。頭昏眼花、身體搖晃,就要降痰去風。氣血運行不暢、衛氣阻滯,就會口乾舌燥、脈象澀滯,就要補血瀉氣。食慾不振、怕冷、脈象緊細,就要瀉寒化水。
辨證論治,要仔細審慎。
以上是治療瘡瘍的脈訣。
濕熱會生蟲。
厥陰風水也會生蟲。三焦陽火過於旺盛,就會克制肺臟。金被火克,就無法制木。木氣過盛,再加上脾胃濕熱,就會生出像寸白、長蛔、血鱉之類的蟲子。
水積痰飲。
如人素壯今瘦。水走腸間。歷歷有聲。謂之痰飲。有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出汗。身體重痛。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則轉甚。
則伏飲者。膈滿嘔吐喘咳。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惡寒。身,惕。痰證如風痰。熱痰濕痰。酒痰。食痰。寒痰之類。
目痛赤腫。精散榮熱。
目之五輪。乃臟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人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如白人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則不能夜視及內障。乃暴怒大憂所致。暴赤腫痛。
白話文:
水積聚在體內形成痰飲,就像原本強壯的人突然變瘦,水在腸道中流動,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這就是痰飲。
如果喝水後,水流到肋骨下方,咳嗽或吐口水時會疼痛,稱為懸飲。水流到四肢,原本應該出汗卻出不了汗,身體沉重疼痛,稱為溢飲。咳嗽時喘不過氣,需要倚靠著休息,呼吸短促無法平躺,身體腫脹,稱為支飲。還有一種留飲,背部冰冷像冰手,或者呼吸短促卻感到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肋骨下方疼痛延伸到鎖骨,咳嗽時症狀加重。
另外,還有伏飲,胸膈飽滿,嘔吐、喘咳,發熱時伴隨寒熱交替、腰背疼痛,眼睛突出,人感到瑟瑟發抖、怕冷,身體容易驚跳。痰症如同風痰、熱痰、濕痰、酒痰、食痰、寒痰等。
眼睛疼痛發紅腫脹,精氣散失,熱氣上湧。
眼睛的五輪代表五臟六腑的精華,是經脈匯聚的地方。白色眼球屬肺金,肉輪屬脾土,紅色血管屬心火,黑色瞳孔屬腎水,同時也屬肝木。如果白色眼球變紅,就是心火克肺;肉輪紅腫,就是心火克脾;黑色瞳孔被遮蔽,就是心火克肝與腎;紅色血管充血,就是心火過盛。如果患有雀目症,就不能在夜間視物,還會出現內障,這是因為暴怒或極度憂愁所致。眼睛突然發紅腫脹疼痛。
羞明隱澀。腫痛不已。眼匡紅爛。生眵淚下。拳毛倒睫。視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榮失守。
風熱盛及血熱也。
牙痛齦宣。寒熱亦別。
牙有惡寒作痛者。有惡熱作痛。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有牙齒動搖作痛。有齒袒而為痛。有齒齦為疳所蝕缺血出為痛。有齒齦腫起為痛。有腺胃中有風邪。但覺風雨作痛。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
齒縫中有血出不止為牙宣。有胃氣少不能於寒。袒露其齒作痛。有痛而穢臭不可近者。蓋手陽明之脈。貫絡下齦。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之脈。貫絡上齦。喜寒飲而惡熱。牙者腎之余。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一。熱甚則齒動。齦齦相脫作臭。痛不已。有風熱內甚而痛。有風寒客之為痛。
白話文:
眼睛怕光、視線模糊,腫痛不止,眼眶紅腫爛掉,分泌眼屎、流眼淚,睫毛倒生,視力昏花,眼睛表面有膜遮擋,這些都是精氣神失守所致,或是風熱過盛、血熱引起的。
牙痛的表現各有不同,寒熱也不一樣。
有些人牙齒怕冷痛,有些人怕熱痛,有些人既怕冷又怕熱,有些人喝冷水痛,喝熱水就不痛,有些人喝熱水痛,喝冷水就不痛,有些人牙齒鬆動痛,有些人牙齒裸露痛,有些人牙齦被蟲蛀蝕、流血痛,有些人牙齦腫起來痛,有些人胃裡有風邪,一遇到風雨就牙痛,有些人牙齒被蟲蛀蝕、顏色改變,變成蛀牙。
牙縫出血不止稱為牙宣,有些人胃氣虛弱,不能抵禦寒冷,牙齒裸露,導致疼痛,有些人疼痛伴隨惡臭,靠近不了。這是因為手陽明經脈貫穿下牙齦,怕冷喝水,喜歡熱的,足陽明經脈貫穿上牙齦,喜歡冷水,怕熱。牙齒是腎的餘氣,也喜歡冷的,冷的則堅固,生病表現各不相同。熱盛則牙齒鬆動,牙齦脫落,有臭味,疼痛不止。有些人是風熱內盛導致疼痛,有些人是風寒入侵導致疼痛。
大寒犯腦赤連牙痛之類。
五臟本病。熱爭重HT,(音捏)經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煩赤身熱。熱爭則狂。脅下滿而痛。煩躁不安。心熱病。則心不樂乃熱。熱爭心痛而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熱而無汗。脾熱則頭重頰痛。顏青欲嘔。身熱煩心。腹滿泄瀉。熱爭則腰痛。肺熱則洒洒然惡寒。
舌黃而身熱。熱爭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惡寒。腎熱病。則腰痛,酸。渴而身熱。熱爭項強。
寒且酸。足熱而言懶。頭痛,然。如五氣所病。心為意。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小腹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
白話文:
大寒侵犯腦部,導致頭赤、牙痛等症狀。
五臟疾病的本質:
肝熱:小便發黃,腹痛喜臥,煩躁,全身發熱,嚴重時會出現狂躁,脅肋部脹痛,煩躁不安。
心熱:心神不寧,發熱,心痛煩悶,容易嘔吐,頭疼面紅,發熱無汗。
脾熱:頭重、面頰疼痛,面色青白,欲嘔,全身發熱,心煩,腹脹腹瀉,嚴重時會腰痛。
肺熱:發熱,咳嗽,胸背疼痛,呼吸困難,頭疼難忍,出汗但畏寒。
腎熱:腰痛,腰酸,口渴,全身發熱,嚴重時會項強。
寒則酸痛,足部發熱,說話懶散,頭疼。
五氣所致病症:心主意,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胃主氣逆,噦,恐懼,大小腹瀉,下焦溢水,膀胱不利則小便不利。
不約為遺溺。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之類。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腑臟相移。傳變為病。不可勝紀。經云。
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證。心移熱於肺。則胸滿煩心。煩躁引飲短氣。鬲熱為鬲消證。肝移寒於心則狂。肝移熱於心心病謂之生陽。不過四日死。脾寒移肝。癰腫而筋攣。肺寒移腎。其證如囊裹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咳不定。為涌水證。脾熱移肝。
則血溢為驚衄證。膽受胃熱。鼻中血妄行為衄。或血污不止。膽移熱於腦。腦熱滲下。則濁涕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腎熱移脾。則傳為虛腸,。死不治。膀胱本熱則為癃。病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縻證。大腸移熱於胃。則善食而瘦。胃熱移膽。俱為食證。
白話文:
如果沒有約定,就會被遺忘。五種疾病的發作,都是由五種邪氣入侵導致的。
六腑不和,就會停積成癰瘡。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腑臟互相影響,傳變就形成疾病,數不勝數。經書記載:
心臟的寒氣移到肺,就會出現肺消症。心臟的熱氣移到肺,就會胸悶煩躁,呼吸急促,喉嚨乾燥,這就是鬲消症。肝臟的寒氣移到心臟,就會發狂。肝臟的熱氣移到心臟,這種心臟病叫做生陽,不超過四天就會死亡。脾臟的寒氣移到肝臟,就會出現癰腫和筋攣。肺臟的寒氣移到腎臟,症狀就像囊袋裡裝滿漿糊一樣,或者全身腫脹,按壓腹部不堅實,快走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音,或者咳嗽不止,這就是涌水症。脾臟的熱氣移到肝臟,就會出現血溢,也就是驚衄症。膽囊受到胃的熱氣影響,鼻子會無緣無故出血,或者血流不止。膽囊的熱氣移到腦部,腦部發熱,就會出現鼻涕不止,時間長了就變成衄血症。腎臟的熱氣移到脾臟,就會發展成虛腸症,最終不治而亡。膀胱本身發熱,就會出現小便困難,甚至出現血尿。膀胱的熱氣移到小腸,就會造成腸道不通,向上蔓延,就會出現口乾症。大腸的熱氣移到胃,就會出現食慾旺盛卻消瘦的情況。胃的熱氣移到膽囊,就會出現食積症。
腎寒移脾。則癰腫少氣。腸有積熱。則津液壅滯腹痛而便澀。為,瘕證。病幾治例。見宣明論。間藏者存。傳其所生。
經云。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傳其所生。故有病雖重必生。
七傳者死。傳其所制。
如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火受水之傳一也。肺金復受火之傳再也。
自心而始。以次相傳。至肺之再。是七傳也。故七傳者死。一臟不受再傷也。是傳其所勝爾。
五臟有積。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大如覆杯。或有頭足。久則變病。咳逆,瘧。
連歲不已。心積伏粱。病起臍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痞氣。
白話文:
腎臟寒冷影響脾臟,就會導致身體出現癰腫和氣短的症狀。腸道積熱,則會導致津液停滯,引起腹部疼痛和便秘,形成瘕證。治療方法可參考《宣明論》。一些隱藏的病症,會按照其生成順序傳播。
經書記載,假如心臟病傳到脾臟,脾臟傳到肺臟,肺臟傳到腎臟,腎臟傳到肝臟,肝臟傳到心臟,這就是傳其所生,因此即使病情嚴重,也一定會產生新的症狀。
七次傳播就會導致死亡。傳其所制指的是病症按照相生相剋的關係傳播。
例如,心臟病傳到肺臟,肺臟傳到肝臟,肝臟傳到脾臟,脾臟傳到腎臟,腎臟傳到心臟,這是火受水之傳,而肺金再受火之傳。
從心臟開始,依次傳播,到肺臟的第二次傳播,一共是七次傳播。因此,七次傳播就會導致死亡,因為一個臟器無法承受兩次傷害。這是傳其所勝的道理。
五臟積聚,肝臟積聚叫做肥氣,位於左脅下,大小如覆杯,有的還有頭足,時間久了會演變成咳嗽、嘔逆和瘧疾。
心臟積聚叫做伏梁,病症起於臍上,大小如臂,向上到達心臟下方,久治不愈會讓人心煩意亂。脾臟積聚叫做痞氣。
其在胃脘。覆大如盤。久而不愈。四肢不舉。乃發黃膽。雖食而瘦。肺積息賁。在右脅下。
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熱。喘發肺癰。腎積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狀。
下上無時。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經云。積者。一臟因受勝己之邪。而傳干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復還於勝己者不肯受。因結為積也。有食積。則酸心腹滿。酒積。目黃口乾。氣積。噫氣痞寒。涎積。咽如拽鋸。痰積。涕唾稠黏。癖積。兩脅刺痛。水積。足脛脹滿。血積。打撲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積之類。在六腑為聚。鼓脹發蠱。
有腹脹。寒脹。熱脹。氣脹。大熱脹。水腫而脹。甚則為蠱。夫脹者。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也。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鼓脹。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為蠱病。中滿郁痞。
白話文:
胃脘部位出現盤子大小的腫塊,久治不愈,四肢無力,接著出現黃疸,雖然進食卻依然消瘦,肺部積聚,在右脅下形成杯子大小的腫塊,久治不愈會導致寒熱交替、喘息咳嗽、甚至發展為肺癰。腎臟積聚,症狀表現為小腹疼痛,疼痛感向上蔓延至心窩,如同豬的形狀,上下不定,久治不愈會導致喘逆、骨頭軟弱無力、呼吸氣短。經書記載,積聚是由于一個臟器受到外邪侵襲,而傳遞到勝過它的臟器,在旺盛的時期,抵抗而不接受,又返回到勝過它的臟器,也不肯接受,因此就形成積聚。例如食積會導致胃酸、腹脹;酒積會導致眼睛黃、口乾;氣積會導致打嗝、腹脹、畏寒;涎積會導致咽喉感覺像被鋸子拉扯;痰積會導致鼻涕、唾液黏稠;癖積會導致兩側肋骨疼痛;水積會導致腳踝腫脹;血積會導致跌打損傷、瘀血、以及其他各種食物積聚等,這些積聚在六腑中聚集,會導致腹脹、發病。
腹脹可以分為寒脹、熱脹、氣脹、大熱脹、水腫而脹,嚴重時會演變成蠱病。腹脹的原因是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物質,也無法控制水谷,導致它們積聚而不散,形成腹脹。比如,心腹脹滿,早晨能吃,晚上就不能吃,導致胃氣逆而不散,就稱為鼓脹;如果小腹劇烈疼痛,大小便失禁,排尿時出現白色液體,也稱為蠱病。腹脹、胸悶、郁悶,稱為中滿郁痞。
經云。臟寒生滿病。如太陰所至為中滿。為蓄滿。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消。
無陽則不能生化也。如脹之類郁。如氣不能消散升降為結聚而痞悶也。心下滿而不痛為虛痞。積飲隔滯為實痞也。
開提其氣。升降是宜。
此治鬱閉痞滿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為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脹胃所生。胃氣之虛。虛極變病。五亂互作。
五臟五行之氣不和。更相傳變為病也。
東垣所論。王道之學。
東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論。一虛一實。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不和。故一虛一實。乃氣血之並也。見素問調經論。五實五虛。
白話文:
經典中說:臟腑寒冷就會導致腹部脹滿的病症。例如太陰經氣運行到腹部,就會造成中滿、蓄滿。濕土的特性是化生濕氣,脾臟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食物消化不良。
沒有陽氣就無法進行生化作用。例如腹部脹滿、氣機鬱結,氣機無法正常升降,就會導致氣機凝結,產生痞悶的症狀。心窩部脹滿而不痛是虛痞,積聚的飲水和食物停滯是實痞。
要開提鬱結之氣,讓氣機正常升降運行。
這是治療鬱結、痞滿病症的重要方法。
人體的根本在於脾胃,脾胃是主要的臟腑。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都是脾胃功能失調造成的。胃氣虛弱,虛弱到極點就會變成疾病,五臟六腑功能紊亂,互相影響。
五臟五行之氣不協調,就會互相傳變而導致疾病。
東垣先生的學說,是醫學界的正道。
東垣李明之先生撰寫了《脾胃盛衰論》,闡述了脾胃虛實的理論。
氣機紊亂於衛氣,血液逆行於經脈,氣血不協調,所以就出現了虛實並存的情況。這是《素問‧調經論》中所說的五實五虛。
五實者。脈盛為心。皮熱為肺。腹脹為脾。前後不通為腎。悶瞀為肝也。五虛者。脈細為心。皮寒為肺。氣少為肝。前後泄利為腎。飲食不入為脾也。謂一病五者悉具。
五勞七傷。六極乃HT,。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又志思憂心與疲勞為五勞也。肝傷善夢。心傷善忘。脾傷善飲。肺傷善痿。腎傷善唾。骨傷善飢。脈傷善嗽。為七傷也。傷勞為六極。氣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氣所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為九氣)憂愁思慮。甚則傷心。形寒飲冷。過則傷脾。
白話文:
五實是指脈搏強勁為心實,皮膚發熱為肺實,腹部脹滿為脾實,大小便不通為腎實,頭昏眼花為肝實。五虛是指脈搏細弱為心虛,皮膚冰冷為肺虛,氣息微弱為肝虛,大小便失禁為腎虛,飲食不進為脾虛。如果一個人生病同時出現以上五實或五虛的症狀,就說明病症很嚴重。
五勞七傷、六極是指因勞累過度導致的各種疾病。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加上志思憂心與疲勞,這六種情況稱為五勞。肝傷則容易做夢,心傷則容易健忘,脾傷則容易口渴,肺傷則容易肌肉萎縮,腎傷則容易流口水,骨傷則容易飢餓,脈傷則容易咳嗽,這七種情況稱為七傷。勞累過度會損傷氣血筋骨髓精,造成六極。
五郁七情、九氣是指因情緒波動導致的各種疾病。憤怒則氣往上衝,喜悅則氣緩和,悲傷則氣消散,恐懼則氣往下沉,寒冷則氣收縮,炎熱則氣外泄,驚嚇則氣紊亂,勞累則氣耗損,思慮則氣阻塞,這九種氣息變化稱為九氣。憂愁思慮過度會傷心,形寒飲冷過度會傷脾。
恚怒氣逆。過則傷肝。飲食勞倦。甚乃傷脾。坐臥濕地。強力入水。故乃傷腎。(次為七情)此因氣動。形神自病。喜怒不節。勞形厥氣。氣血偏盛陰陽相乘。陰勝陽病。陽勝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氣傷則痛。形傷則腫。先痛後腫。
氣傷形也。先腫後痛。形傷氣也。陰陽變病。標本寒熱。如大寒甚。熱之不熱。謂以熱藥治寒不退。
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心虛則熱收於內。故外熱不常。
如熱而甚。寒之不寒。
謂以寒涼藥治熱病。而熱不能退。
白話文:
生氣、怒氣往上衝,過度就會傷肝。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也會傷害脾臟。坐在潮濕的地方,或在水中過度用力,就會傷腎。這些都是情緒的影響。
因為情緒波動,導致身體和精神生病。喜怒無常,過度勞累,就會導致氣血不平衡,陰陽失調。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陽盛則發熱,陰衰則發寒。寒氣過重就會轉熱,熱氣過重就會轉寒。寒氣傷身,熱氣傷氣。氣傷則疼痛,身傷則腫脹。先痛後腫,是氣傷身。先腫後痛,是身傷氣。
陰陽失調導致疾病,表裡寒熱交替。比如,寒氣很重,用熱藥治療卻無法退去,這是因為沒有「火」來驅寒。熱氣來了又去,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白天消失,隨著季節變化,這也是沒有「火」的表現。應該幫助心臟,心臟虛弱,熱氣就會收縮在內,所以外在的熱氣不穩定。
如果發熱很嚴重,用寒涼藥治療卻無法退熱,這是因為寒涼藥無法消滅內部的「火」。
是無水也。寒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腎虛則寒動於中。故外寒不常。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
謂食入良久乃吐。
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心盛生熱。腎盛生寒。
此心火極而發熱。腎水盛而生寒。非虛熱虛寒比。
又熱不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則無水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又熱不寒者。或因寒勝格陽在外。本非熱也。寒不得熱者。或因陽極似陰。火盛拒寒在外。
白話文:
如果症狀是沒有水,就會出現寒氣動而復止,忽而來忽而去,時而動時而止的現象。這也是沒有水。應該要幫助腎臟。
腎虛就會導致寒氣在體內活動,因此外寒不常出現。
內部有格嘔逆,食物無法進食,這是因為有火。病人嘔吐,吃進去就吐出來。
如果食物進入很久才吐出來,
就是沒有火。突然劇烈地往下瀉,食物還沒消化就排出,這是因為有火。經常腹瀉,發作時間不固定,就是沒有水。心氣盛則生熱,腎氣盛則生寒。
這裡的火熱極盛而發熱,水寒盛而生寒,並不是虛熱虛寒的比較。
另外,如果熱但不寒,就是沒有火。寒氣得不到熱氣,就是沒有水。寒氣不寒,責怪它沒有水;熱氣不熱,責怪它沒有火。熱氣不持久,責怪心臟虛弱;寒氣不持久,責怪腎氣不足。
還有,熱但不寒,可能是因為寒氣勝過陽氣,陽氣被格在外,本來就不是熱。寒氣得不到熱氣,可能是因為陽氣極盛而似陰,火氣旺盛,拒絕寒氣在外。
而不得熱。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勝也。熱之不熱。火不源衰。水之勝也。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紀於水火。余氣可知。婦室病多。帶下赤白。瘕,疝。婦人有病。
六氣四因。皆同男子。余胎產經水之疾。不可枚舉。如帶下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若痢下也。若經水不調。血聚為,瘕。小腹下腫硬。為,疝之疾。
氣血為病。經閉不行。
婦人有胃熱。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經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濕熱太迫。則經漏不止。或心氣不足。火熱大熾。旺於血脈中。或身體困熱。心煩不得眠臥。而致經水漏下。陰虛陽搏為崩。
白話文:
人體本不應當發熱,這並不代表體寒。所謂的寒,指的是體內水源衰竭,陽氣過盛;而所謂的熱,指的是火氣不足,陰氣過盛。
仔細觀察病人的病症,不要弄錯治療方向。疾病的變化都與水火相關,從中就能了解病人的餘氣。婦女常見的疾病有帶下赤白、瘕、疝等。婦女的疾病,
六氣四因,和男人一樣。不過,除了這些之外,婦女還會有胎產、經水方面的疾病,不勝枚舉。比如帶下赤者,是熱邪入小腸;帶下白者,是熱邪入大腸;如果出現痢疾,或是月經不調,血氣淤積就會形成瘕,小腹下部腫脹堅硬,就是疝疾。
氣血不調也會導致疾病,例如月經閉止不通。
婦女如果胃熱,就會偏愛吃瘦肉,但津液卻無法生成,血海枯竭,這就是血枯。或者脾胃虛弱已久,或是形體瘦弱,氣血衰竭,也會導致月經閉止。除了以上這些情況,如果懷孕後,月經也可能停止。
或者月經不止。
濕熱過盛,就會導致月經不止。或者心氣不足,火熱熾盛,在血脈中旺盛,或者身體燥熱,心煩難眠,也會導致月經漏下。陰虛陽亢,就會導致崩漏。
經過作痛。虛中有熱。
經水行過而腹中作痛者。血虛有熱也。
行而痛者。血實之設。
將行而作痛乃血實。
如不及期。血熱乃結。過期血少。閉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熱故。熱極則黑。調榮降火。
婦人經水。如行不依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須調血養血。清陽降火。有寒者溫之。
調理妊娠。清熱養血。
妊娠有正氣不足。寒熱不調。陰陽不得升降。故病有發風痹。忽悶不識人而眩倒者。為子癇證。有胎氣上逼而脹滿或疼者為子懸。身忽如水腫多於足腫者為子腫。小便澀者為子淋。煩悶者為子煩。腹大甚者胎有水氣。或發寒熱。或胎漏下血。或動為轉胞及不能言語之類。皆胎氣不足。治須順氣清熱養血也。
白話文:
月經期間肚子痛,可能是血虛有熱,也可能是血實。經期前肚子痛,則是血實的表現。如果月經提前,可能是血熱凝結;月經延後,可能是血少、閉經或血枯;月經顏色淡,可能是痰多;顏色紫,可能是熱氣;顏色黑,則是熱氣過盛。治療要調養血氣,降火清熱,如有寒氣,就溫暖它。
婦女月經不按時來,不是懷孕,就是以上提到的病症,治療需要調養血氣,清熱降火。如果有寒氣,就溫暖它。
懷孕期间,如果正气不足,寒热不调,阴阳失衡,就會出現一些病症,例如發風痹、突然昏迷不认人、晕倒,这是子痫症;胎气上逼导致腹胀或疼痛,这是子悬;身体浮肿,尤其是脚肿,这是子肿;小便涩痛,这是子淋;烦躁不安,这是子烦;肚子很大,可能是胎儿水肿;或者发寒发热,或者胎漏下血,或者胎位不正,或者不能说话,都是胎气不足的表現。治疗要顺气清热,养血。
一當產後。如無惡阻。大補氣血。
惡阻者。如惡露不盡。血上搶心腹痛之類。治可下去其敗血。如虛汗不止。遍身疼痛。
或虛煩。小便不禁。玉門不閉。蓐勞血虛而暈之類。皆虛甚也。皆當大補血益氣。
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產後如中風傷寒六氣為病之類。雖正治。亦須兼補其氣血。經言切不可犯禁。謂汗下利小便也。
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隨病為治。生有胎惡。月裡生驚。生赤生嘔。生黃不便。臍風撮口。
受胎毒甚者。則發驚搐。生赤則如丹塗肌肉。邪氣上而嘔吐。母受濕熱。傳胎而發黃。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臍風多在生下半月內有此證。蓋受胎惡之甚也。
白話文:
生產完畢後,如果沒有惡阻,就要好好補充氣血。
惡阻是指惡露不乾淨、血往上衝導致心腹疼痛等等。治療方法是去除敗血。如果出現虛汗不止、全身疼痛,
或者虛煩、小便失禁、陰門無法閉合、產後勞累導致血虛昏厥等等,都是虛弱的表現。這些情況都要大力補充血氣。
即使有其他症狀,也要用針對性的方法治療。
產後如果出現中風、傷寒、六氣等病症,即使用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也要同時補充氣血。醫書上說產婦不可犯禁,指的是汗、下痢、小便失禁。
總之,新生兒容易因過於溫暖而生熱,熱極生風,進而導致風痰積熱。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新生兒可能出現胎惡、月裡生驚、生赤、生嘔、生黃、臍風、撮口等等症狀。
如果胎毒嚴重,可能會出現驚厥、全身發紅、嘔吐等等。母親懷孕期間受濕熱影響,傳給孩子可能會導致新生兒黃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很久都無法排便,臍風通常在出生後半個月內出現,這是胎毒很重的表現。
變蒸發熱。
小兒變蒸。乃長經脈及腑臟智意也。
風癇癲癇。
錢氏分五癇。有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其狀各不同。
急慢驚風。
如身熱面赤。即發搐搦。目睛上視。牙關緊急者。陽證為有餘。如因吐利。或吐不瀉。
日漸困而色黃。脾虛冷發驚。不甚搐搦。目微上視。手足動者。陰證為不足也。
螈,驚愕。
驚風熱甚。則手足戰掉。攣,驚恐愕然也。
驚悸昏冒。
驚則心悸不寧。熱甚則昏昧。
暴喘吐,。
有喘甚者。俗言馬脾風。吐乳食為,。
腹脹鼻,嗽。
脹有寒脹。熱脹。脾脹之類。傷風寒為嗽者多。或為乳食鹽物所傷而發,喘。
白話文:
小孩发热,这是因为经脉和脏腑发育成熟的征兆。
风痫、癫痫,钱氏将其分为五种,分别是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表现各不相同。
惊风有急慢之分,发热面红,抽搐,眼球上翻,牙关紧闭,属于阳证有余;因吐泻或吐而不泻,日渐虚弱,面色发黄,脾虚寒发惊,抽搐不明显,眼微上翻,手足乱动,属于阴证不足。
惊愕,因惊吓而产生的恐惧。
惊风热重,则手足战栗,痉挛,惊恐愕然。
惊悸昏冒,惊吓则心悸不安,热重则昏迷。
暴喘吐,喘息严重者,俗称马脾风,呕吐乳食。
腹胀鼻嗽,腹胀有寒胀、热胀、脾胀等类型,伤风寒引起的咳嗽较多,也可能因乳食盐物所伤而导致喘息。
中惡天吊。
有中惡氣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視。搦身直強宮瞪之類為天吊。
鵝口重舌。
白屑滿舌為鵝口。舌下附腫如舌而短為重舌。心脾熱甚也。
木舌弄舌。舌脹大為木舌。脾熱甚。舌絡緊。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氣不足。遇人客或物。則忤而驚。脾臟冷而痛。多夜啼。
膿耳鼻疳。
耳內生瘡。膿耳汁出。三焦氣熱病也。鼻內有瘡生疳。
眉煉丹流。
眉骨上生瘡。太陽經風熱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塗丹。血熱甚也。
陰腫便濁。
睪丸發腫。肝經熱勝也。小便或白濁亦濁。
舌爛口臭。
心熱下陷。風自盛也。胃熱則口臭。
白話文:
中惡天吊:
突然發病,症狀像是眼睛直直向上看,身體僵硬,嘴巴張開,這就是天吊。
鵝口重舌:
舌頭上滿是白色屑狀物,稱為鵝口。舌頭下方腫起,像舌頭一樣短,稱為重舌。這都是心脾熱盛所致。
木舌弄舌:
舌頭腫脹變大,稱為木舌。脾熱嚴重,舌頭的筋絡緊繃,就會弄舌。
客忤夜啼:
心氣不足,遇到人或物就會受到驚嚇,脾臟寒冷疼痛,常常夜裡啼哭。
膿耳鼻疳:
耳朵裡面長瘡,流出膿液,這是三焦氣熱所致。鼻子裡面長瘡,叫做鼻疳。
眉煉丹流:
眉骨上長瘡,是太陽經風熱所致。丹流指的是俗稱火焰丹,在肌肉上好像塗抹了紅色藥膏一樣,血熱很嚴重。
陰腫便濁:
睪丸發腫,是肝經熱盛所致。小便顏色發白或混濁。
舌爛口臭:
心熱向下沉降,風氣盛行。胃熱則會口臭。
齦蝕牙疳。
風熱所勝。蝕牙齦至快。俗言走馬牙疳。
蟲痛吐蛔。
小兒哭而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慢。目無精光。蟲痛也。
疳瘦解顱。
錢氏分五臟疳。筋疳骨疳之類。腎虛解顱也。
便青頰赤。
驚氣內感。脾氣不和。故瀉。色青。心熱上攻。故頰赤。
食土飲水。
食土者。胃氣不足也。身熱飲水。病在內。不飲水。熱在外也。
吐瀉青白。
瀉利青白色。穀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傷食。瀉黃紅赤黑者。脾胃熱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虛熱。不露睛者胃實熱。睡而嚏悸者。將發瘡疹也。
白話文:
牙齦被腐蝕,牙齒有疳積,這是因為風熱過盛,腐蝕牙齦速度很快,俗稱「走馬牙疳」。
孩子因為蟲積而疼痛,會吐出蛔蟲。
小兒哭鬧不安,坐臥不寧,自己按著腹部,時常大叫,臉色或青或黃,嘴唇發白,眼睛無神,這是蟲積疼痛。
孩子消瘦,頭顱骨骼外露,這是疳積。
錢氏將疳積分為五臟疳,例如筋疳、骨疳等等。腎虛也會導致頭顱骨骼外露。
大便呈青色,臉頰發紅。
這是因為驚嚇導致內感,脾氣不和,因此拉肚子,糞便呈青色。心火上炎,所以臉頰發紅。
孩子喜歡吃土喝水。
喜歡吃土的人,胃氣不足。身體發熱,喜歡喝水,病在內。不喜歡喝水,熱氣在體外。
吐瀉物呈青白色。
拉肚子,糞便呈青白色,這是因為穀物不消化,胃寒。母乳不消化,這是因為傷食。拉肚子,糞便呈黃、紅、赤、黑,這是脾胃有熱毒。
昏昏欲睡,眼珠外露。
睡覺時眼珠外露,這是胃虛熱。睡覺時眼珠不外露,這是胃實熱。睡覺時打噴嚏、心跳加快,這是將要發瘡疹。
呵欠面黃。
呵欠而面赤者風熱。青者驚風。黃者脾虛。驚而睡者內熱。呵欠氣熱者。
傷風也。
呷牙咬齒。
手足陽明內熱為病。
瀉痢脫肛。
瀉痢久則肛門縱下。濕熱甚而緩縱也。
癰瘍癮疹。瘡痘發斑。
錢氏論。小兒受胎惡。發瘡疹。初欲發時。有五臟現證。呵欠頓悶者。肝也時發驚悸。
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頰赤。噴嚏。肺也。惟腎在腑之下。不能食穢。胎毒不受。無候也。毒出歸一證。肝水泡。肺膿泡。心斑。脾疹也。
驚疳諸積。
如食積乳積之類。
大率為病。肝與脾經。
此二經病多。
白話文:
打呵欠,臉色發黃。
打呵欠,臉色發紅的是風熱,發青的是驚風,發黃的是脾虛。驚嚇後想睡覺的是內熱。打呵欠,氣息發熱的,是傷風。
咬緊牙齒。
手足陽明經內熱就會生病。
瀉痢脫肛。
瀉痢時間久了,肛門就會下垂。濕熱嚴重,就會鬆弛下垂。
癰瘍、癮疹、瘡痘發斑。
錢氏說:小兒受胎不好,就會長瘡疹。剛要發病的時候,會有五臟的表現。打呵欠、昏沉不醒的是肝,時常驚悸的是心,一會兒冷一會兒熱、手腳冰冷的是脾,臉頰發紅、打噴嚏的是肺。只有腎在五臟六腑的最下面,不會接觸到穢物,所以胎毒不會影響到它,沒有症狀。毒氣發出來,就會集中表現為一種症狀:肝會長水泡,肺會長膿泡,心會長斑點,脾會長疹子。
驚風、疳積、各種積聚。
比如食積、乳積之類。
大多數疾病,都跟肝經和脾經有關。
這兩條經脈的疾病很多。
脈治憑允。
小兒虎口色脈。如紫。傷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即中惡。黃脾病也。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日失精。
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
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中脘痛者屬脾土。臍腹痛者屬少陰。少腹小腹厥陰分。三部殊塗細酌斟。太陰中土主理中。少陰四逆真武同。厥陰宜當歸四逆。重則回陽霹靂攻。當汗不汗即生黃。當汗汗多因致,。不當汗而若汗之。蓄血定應無改易。
白話文:
診脈治病要憑藉經驗和準確的判斷。
小兒虎口處的脈色,紫色代表傷風,紅色代表傷寒,青色代表驚風,白色代表疳積,黑色代表中惡,黃色代表脾病。
錢氏方論指出,男女的病情會受到飲食起居、情緒變化等因素影響。暴樂暴苦、先樂後苦都會傷精氣;先富後貧則容易導致失精;先貴後賤即使沒有中邪也會因內傷而生病,這稱為脫營,症狀包括身體消瘦、氣虛無精。醫者不可輕忽,要仔細觀察脈象,判斷病症,對症下藥,才能治癒疾病。
腹部疼痛屬於陰證,治療方法要根據不同部位而有所不同。海藏所說,玄機之秘在於中脘痛屬於脾土,臍腹痛屬於少陰,少腹小腹屬於厥陰,這三個部位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需要細心斟酌。太陰主理中,少陰屬四逆真武,厥陰則宜用當歸四逆湯,病情嚴重者可用回陽霹靂湯治療。病人應該出汗,不出汗則會生黃疸,出汗過多也要注意。不應該出汗卻像出汗一樣,則可能是蓄血,要仔細觀察病情,不可輕易改變治療方案。
汗多或有變亡陽。陰證脈候須仔細。(並出此事難知)傷寒咳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陰不內。便,唯宜用瀉心。便硬尤宜大承氣。二藥神功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制。
白話文:
流汗過多可能會損傷陽氣。在診斷陰性病症時,脈象的觀察必須謹慎。這件事很難預測。傷寒引起的咳嗽和逆氣脈象散亂,表示病情危急,死亡的可能性很高。這符合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他的觀點不是虛假的。大抵來說,身體的津液流失和下部的問題可能導致咳嗽和喉嚨中的陰氣不能適當地內收。對於這種情況,只適合使用瀉心湯。如果便祕的情況特別嚴重,則特別適合使用大承氣湯。這兩種藥方的神奇功效是由誰發明的?李東垣和王好古是這方面非常出色的製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