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四

2. 病機第四

3. 五運主病一首(集見原病式)

諸風掉眩乃肝木。痛癢瘡瘍心火屬。濕腫滿本脾土經。氣,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腎水鄉。五運主病樞要目。

白話文:

各種風症、搖晃與眩暈,這些都是肝臟問題所導致的。疼痛、癢感以及皮膚病,這些通常和心臟火氣過旺有關。濕氣、水腫及腹部脹滿,這些問題源於脾臟與土壤經絡的問題。氣悶、鬱悶和肌肉萎縮,這些都是肺部功能不佳的表現。寒冷導致的收縮和緊繃,這些現象和腎臟水液失調有關。以上所述,就是五行運作與其對應疾病的核心概念。

4. 六氣為病(六道同前)

諸暴強直。支痛裡急。縮,戾。本足厥陰。肝膽二經。風木之氣。

諸病喘嘔及吐酸。暴注下迫轉筋難。小便混濁血溢泄。瘤氣結核瘍疹斑。癰疽吐下霍亂證。

郁腫脹鼻塞干。鼽衄淋秘身發熱。惡寒戰栗驚惑間。笑悲譫妄衄,污。腹脹鼓之有聲和。

少陰君火手二經。真心小腸氣之過。與強直積飲,。霍亂中滿諸膈痞。體重吐下,腫痿。

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陰濕土二足經。脾與從中胃之氣。

諸熱瞀,筋惕惕。悸動搦搐螈,極。暴喑冒昧躁擾狂。罵詈驚駭氣上逆。腑腫疼酸嚏嘔瘡。喉痹耳鳴聾欲閉。嘔涌溢食下不能。目瞇不明,翳。或禁栗之如喪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陽相火手二經。心包絡與三焦氣。諸澀枯涸閉。干勁揭皴起。陽明之燥。金肺與大腸氣。上下水液出澄冷。

,瘕,疝堅痞病。腹滿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飢吐利腥。屈伸不便與厥逆。厥逆禁固太陽經。腎與膀胱為寒水。陰陽標本六氣裡。

白話文:

各種突然發生的僵硬強直、肢體疼痛、腹部緊急收縮,以及筋肉緊繃、扭曲的症狀,這些多源自足厥陰肝膽兩條經絡,是風屬木氣影響所致。

各種喘息、嘔吐、反酸的病症,以及突然的腹瀉、轉筋困難、小便混濁、血尿,還有腫瘤、氣結、結節、皮膚疹、斑點、膿瘍、吐瀉、霍亂等症狀。

鼻塞不通、流鼻血、小便不順、身體發熱、惡寒、戰慄、驚恐、精神恍惚、無緣無故笑或哭泣、胡言亂語、鼻血不止、腹部脹氣,敲打會有響音。

心臟和小腸的經絡,即手少陰君火經絡,若是出現問題,可能導致強直、積水、霍亂、中滿、各種胸膈疾病、體重增加、吐瀉、腫脹、萎縮,肌膚鬆軟無力。

脾臟和胃的經絡,即足太陰濕土經絡,若氣血不調,可能導致肌肉鬆弛無力。

各類熱病導致的意識模糊、筋骨震顫、心悸、抽搐、肌肉跳動、暴發性失音、精神錯亂、狂躁、罵人、驚嚇、氣逆、腹部腫脹、疼痛、噴嚏、嘔吐、皮膚病、喉嚨痛、耳鳴、聽力下降、食慾不振、視力模糊、畏寒、突然的疾病、死亡、腹瀉,都可能源自手少陽相火經絡,即心包絡和三焦氣的問題。

各種乾燥、粗糙、皺紋、陽明燥氣、肺和大腸氣血不調,可能導致上下水液排出冰冷。

腫瘤、疝氣、堅硬痞塊的疾病,腹部飽脹、劇烈疼痛、腹瀉呈白色、飯後不久又餓、嘔吐、腹瀉帶腥味、關節活動不便、手腳冰冷,這些都可能源自腎和膀胱的經絡,即太陽經絡,代表寒水之氣。

以上所有病症,皆源自人體內外的陰陽交換,即所謂的六氣。

5.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病本十形。風寒燥濕。暑火二分。

春溫。君火之氣。夏熱。相火之氣。

內傷外傷。內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

內傷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謂留飲。辟食。飢飽。勞傷宿食。霍亂。非恐。喜怒。

想慕。憂結之類。外傷者。不因氣動而疾生於外。謂瘴氣。賊寇蟲蛇。蠱毒。蜚食。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捶撲之類。內積者。因氣動而內成。謂積聚。瘕。瘤氣。癭起。癲癇之類。外積者。因氣動而外成。謂癰疽。瘡瘍之類。六氣為見病之下。

氣固形實。形虛中風。

風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證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側。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昏。大小便閉結。皆難治。經云。風中腑臟之俞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為腦風。入系頭為目風。飲酒中風為漏風。入房汗出中之為首風。久風入中為腹風餐泄。外在腠理為泄風之類。久干於榮衛。則肌肉不仁。手足戰掉。

或為寒熱。或為熱中。(證多目黃)或為寒中。(目自泣下)或為厲風。(皮膚瘍潰為,病)或為偏枯。半身不遂。(左癱右瘓)此率多痰。或屬血虛。

血虛少。則血不養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

治法以發散順氣。祛痰清熱。疏風吐下之類。更以傷中感三證別辨為治乃妙。

氣虛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隨經治之。陰虛補虛。

陰虛火動亦發熱。

勿驟涼治。

虛熱勿用涼寒藥為治。

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

此治熱之例。如寒涼藥正治。熱不退。加熱劑從而治之。

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經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無益者。乃寒氣客經脈之中。與正氣相搏。則脈滿。故痛而不可按。寒氣客於俠脊之脈。深按不能及。故按之無益。重中於寒。則痛久不能止。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氣客於衝脈。

則脈不通氣因之故喘動應乎。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泣則血虛。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厥氣客於陰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

氣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積。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狀。不知人。氣復反則生。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寒氣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謂不因氣動。偶然當而為病。

感因形動。虛而感入。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陰正陽。急可溫中。

治例見陰證要略。

傷寒所致。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頸項強。腰脊反張。口噤面赤。螈,如癇。有汗柔。無汗名剛。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肝氣乘脾。故泄利。

夏傷於暑。秋必痢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時中寒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亦先夏至曰為病溫。後夏至曰為病暑。溫暑之病。皆本於傷寒也。古人言感四時乖戾之氣通謂之傷寒。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微。渴乃中,。

傷寒論中,證者三無治法。唯東垣清暑益氣之法至允。宜擴充之。

春時病溫。溫疫溫毒。溫瘧風溫。脈證分異。五種疾因。

溫疫病。如傳染一家盡病是也。

溫毒或發斑致痙。為病至重。有寒熱往來者為溫瘧。風溫多頭疼身熱常自汗之類。

中濕風濕。暑成濕溫。三種可別。濕熱可分。

以上三證。皆自表而之裡。中濕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風濕則一身盡痛。或熱。濕溫則發熱頭痛如傷寒狀。濕熱有自裡而之表。發黃是也。亦有寒濕病。則肌膚不仁。或痛為痹也。

寒痰香港腳。食積勞煩。要知四證。乃似傷寒。

此四形證。類似傷寒。診視宜分別。

傷寒之病。見中風脈。中風之病。得傷寒脈。大小青龍。治例必識。調衛調榮。斯須兩得。

桂枝湯則發衛之邪。麻黃湯者。並榮衛而治之。至於青龍湯。治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仲景云。汗出惡風者服之。則筋惕肉,。故此證尤難用。必須形證諦當。方可行之。

瘧本傷暑。或痰有食。老瘧瘧母。

有風暑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瘧有癖塊者為瘧母。

久則羸疲。

謂病如凌虐人之狀。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

五臟六腑瘧。有圖在後治例中。如但熱而不寒為癉瘧。先熱而後寒為溫瘧。先寒而後熱為寒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連歲不已。脅下有積。是為,瘧。猶老瘧也。

嗽多感寒。當分六氣。

經云。風嗽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甚則喘。熱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氣。壅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燥嗽則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干枯。細瘡燥癢。大便澀。唾稠黏。寒嗽者。因形寒飲冷。坐臥濕地。

或胃冷風寒感之。喘急而嗽。濕嗽者。脛重。或腫。或腹大。或喘。飲發於中。喘咳有聲也。亦有五臟之咳。久不已。乃移於六腑。又有氣嗽痰嗽勞嗽之類。

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隨本治。

有聲無痰為咳。當治其本。

喘有氣虛。或因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

亦有熱甚而喘。腹脹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類。

痢本濕熱。

或暑,郁於下焦。或熱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魚腦。濁水。黃膿。血沫之類。

後重不利。

裡急後重也。治可通散。

或發散。或下。

勿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

因澀藥之過。病少減則不能止。成休息痢。

瀉泄多濕。熱食氣虛。(此四證例)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泄飧濡滑泄。

溏則便尚稠,如鴨糞溏也。飧則米穀不化。濡或糞若水。滑則大便不禁。

滲秘闌門。澀實對證。

闌門為分水之道。在小腸下口也。如以上證候分治。

疸乃濕熱。曲相似。

有食積。亦發黃膽病也。因濕熱相,出黃。

消渴熱因。

渴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漸瘦者。名消中。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腎消。其燥熱一也。

水腫氣致。

水腫治之。利小便者謂潔淨府。順氣而發散其表。謂開鬼門。木氣鬱為病。或陰虛或濕熱。或濕勝。皆宜分治。

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治可。

有氣虛頭痛。心煩頭痛。濕熱風動頭痛。足少陽經少壅為偏頭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犯大寒則厥逆頭痛。風湊於上成巔頂痛。或痰厥頭痛。六經頭痛者。太陽經則惡風。少陽則往來寒熱。陽明自汗發熱惡寒。太陰則痰盛體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陰則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

厥陰則項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腦齒亦痛。名曰腦風。有眉骨痛。亦曰眉棱痛。

頭眩眩運。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要痛濕熱。本或腎虛。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濕痛者多。風熱痛者少。大抵腰者腎之府。腎氣虛。則邪氣客之為痛矣。經云。諸經腰痛。太陽則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少陽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顧。陽明腰痛。

不可以顧。如有見者善悲。足少陽腰痛引脊內廉。厥陰則腰中如張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陽散行之解脈。腰痛者。帶脈腰痛。同陰之脈。足少陽之別絡為腰痛。陽維之脈腰痛。衡絡之脈。乃太陽之外絡為腰痛。足太陽會陰之腰痛。陰維飛陽之脈腰痛。陰蹺昌陽之脈腰痛。

太陰別脈散脈為腰痛。少陽肉裡之脈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閃挫實痛。又不同論。以上濕熱腎虛瘀血。皆當求本。

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氣鬱。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勞瘵陰虛。

陰虛則陽無所附。火熾血涸。成勞瘵之類。

癲狂陽熾。

心熱極則病癲。肝熱極則病狂。

嘔吐咯衄。

謂口吐。或嘔或咯唾血也。衄。謂鼻中出血。

氣虛脈洪。火載血上。錯經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夢遺精滑。濕熱之乘。或腎氣虛脫。

便濁本熱。

小便混濁也。

有痰或虛。

痰結氣鬱。或腎氣不足。膀胱熱甚而濁。

白濁屬衛。赤濁屬榮。

白者氣熱。赤血熱也。

熱極成淋。氣滯不通。

謂小便淋瀝。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虛驚悸。氣虛耳聾。

經云。邪氣盛則實。精奪則虛。血不足則心虛而驚悸。氣不足則耳無精榮。故聾。

噦因胃病。

嘔吐噦俱屬胃。胃者。總司物盛滿而上溢也。吐或有物無聲。為血病。有聲無物。為氣病。

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如膈噎皆本於熱。經云。三陽結則為膈。或有傷酒食。或因氣鬱。

或胃感風寒。皆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盡病情。如血逆干槁之類。學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經。

經云。厥陰脈滑為狐疝。少陽脈滑為肺風疝。太陰脈滑為脾風疝。陽明脈滑為心風疝。

太陽脈滑為腎風疝。少陰脈滑為肝風疝。雖他脈中皆言風疝者。本足肝經之氣也。亦有疝瘕。厥疝。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之類。皆厥陰發病。所謂本一標諸也。

痿唯濕熱。氣弱少榮。

經云。痿者多主於肺。肺氣熱葉焦也。大經空虛為脈痿。思想無窮。入房太甚。宗筋縱而為筋痿。或傷於濕。發痹不仁為肉痿。勞役而大渴。渴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則髓空。為骨痿之類。

厥多痰氣。虛熱所乘。

經云。陽氣衰於下為寒厥。陰氣衰於下為熱厥。或令人腹滿。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遠一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經厥者。太陽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

不可以運。太陰厥。則腹滿,脹。後不利。不欲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莖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之類是也。

手麻氣虛。手木濕痰。或死血病。

有感風濕。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亂吐瀉。感風濕,。

病則揮霍撩亂而吐瀉。或風甚則轉筋。或有干霍亂者不吐瀉也。

心痛脾疼。陰寒之設。

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頭汗出。有大實心痛者。因氣而實。卒然發痛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節者即死。中脘痛者。亦屬脾疼之類。氣熱煩勞。令人煎厥。

煎厥則氣逆。目盲耳閉。

氣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傷肝。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衄血也。

濁氣在上。則生,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不降。清氣不升為病。

陰火之動。發為喉痹。

心主與三焦氣熱一也。一陰一陽。內結為喉痹。

陽水變病。飧泄乃是。

即清氣在下生瀉痢也。

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生癰腫。及為痿厥。

大小腸膀胱之脈為三陽結。謂之隔也。

二陽之病。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陽明之脈為二陽結。則為消。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一陽發病。

少氣嗽泄。

三焦之脈不利。乃上為咳。下為泄利。

心火不寧。其動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氣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陰俱寒。結氣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舉。

脾肺肝脈為病。

二陰一陽。脹滿善氣。

心腎膽脈俱逆。故下虛上盛為病。

二陽一陰。病發風厥。

肝膽心主之脈變病。

結陽肢腫。

諸陽脈不行。陰府留結成熱。為四肢腫滿。

結陰便血。

陰氣內結。不得通行。血氣無宗。滲入腸。則下血也。

榮虛衛寒。病乃肉苛。腎虛身冷。名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虛則氣實。肌肉不仁。致乃,重。腎虛。風寒濕客之。則節攣腰痛。如人身寒。湯火濃衣不能熱。是腎脂枯不長。虛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腸熱。水穀不化。痞脹而泄。熱氣居上。腸寒胃熱。消穀善飢。腹脹便澀。蘊熱怫鬱。乃生諸風。風寒與濕。合而成痹。

經云。風寒濕合疾為行痹。獨陽勝者為痛痹。濕勝者為著痹。在血脈之中。乃周於身為周痹。

小腹上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者為胞痹。如多飲不得溲。時脹痛飧泄。

食不消。或氣喘者。為腸痹。陽氣多。陰氣少。肌內熱。上如鼠行。然而悶為熱痹。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為寒痹。濕勝則痹多汗。筋攣節痛不可行為筋痹。

骨痛不可舉而酸疼者為骨痹。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則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肝。痹者。夜臥則驚。數小便。腎痹則善脹。行踵不前。頭不舉。

脾痹者。四肢怠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寒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此五者。則又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屈。逢熱則縱也。膏粱之變。饒生大疔。

言飲食膏粱濃味之人。臟腑蘊積熱毒。或服金石之藥。毒瓦斯傷血。血結成諸瘡腫也。如疔瘡有發蛇眼疔者。則有兩個。麻子疔。則如麻子。臍疔。多生臍上者是。刀鐮疔者。因受傷成瘡。茱萸疔。內凹外起。水泡疔。極癢透骨。搔則快然。紅絲疔者。瘡邊有紅絡直上如線。

火疔極紅。三日大發腫。墨疔者。如黑泡。櫻桃疔。如櫻桃之狀。浮漚疔。半低半高。脅疔。

生脅上者是。爛疔。則瘡水流到處便成瘡。雌疔者。或又有一個在他處。以水,之則見。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類。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諸惡毒腫生瘡。大而淺者為癰。小而根深者為疽也。有發腦者。生頭上。初如黍米。四畔赤腫硬。遍耳項。或發成癰也。如腦疽者。初如黃枳實。破後如盞底。深寸許。發背者。發於背俞。亦搭背之類。熱毒內聚。血氣不行。結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癰。或腸痛。或有著骨上生者為附骨癰。

貼骨癰也。或諸惡瘡。有面露瘡。作膿窠如香瓣類。髭須瘡則有膿窠。金腮瘡能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瘡在頭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發際瘡初生如黃米大。或癢或痛。咽漏瘡者。生結喉上。如癰腫。破後有眼子。綠唇瘡。徹耳瘡。鼻疳瘡。能侵蝕鼻柱也。睛漏瘡。

生目大,。必出膿汁。有孔子。頤頦瘡。又名獨骨瘡。生腮後者是也。玉枕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後有筋頭。粉鈴瘡繞項赤爛。多汁。天柱瘡。生脊大椎上。如錢大。赤色。出黃汁不止。婦人為小兒吮乳所吹腫者。為吹乳。或熱毒而成。乳頭烈有乳癰。乳崖。乳核。亦名乳,。

有乳汁不出。蓄積內結成癰名妒也。有魚眼瘡。瘡。透掌漏瘡。反花瘡。破則肉反於外。浸淫瘡生於身。初生微癢。後有水出。下注瘡生於腳膝間。膿水不絕。連年不愈。水毒,腫。因傷於濕。肌肉不仁成瘡也。冷瘡者。因經年不愈而成。熱瘡初發。赤根白頭瘭汁出。甚者腐為膿血。

或痛或癢。月蝕瘡小兒生於兩耳上。及竅旁者是。或云小兒指月而生。此未必然。蓋風濕熱毒也。凍爛腫瘡者。因寒。氣血凝聚不流。則皮肉不溫。成聚,赤腫痛而成瘡也。俗謂之凍爛,瘡者。赤根白頭。相對並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

浸淫癢痛。抓之汁出。有漆瘡者。中漆毒也。有灸瘡。因為火艾過多。毒不依六俞。及食毒不慎房室。腫痛久不瘥者。瘡者。瘡久膿潰不止。內經謂陷脈為,也。有熱腫。毒腫。氣腫。風腫。瘡腫。小而出膿血者為癤。受風濕而肌膚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

為癬為疥。熱毒莞於四肢而腫為結陽。筋骨熱甚。爪甲成瘡而脫落。名伐指丹毒者。熱毒之氣。暴發於皮膚。其色如塗丹之赤。流移不定。暈入腹即死。痱瘡者。經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俗謂之痱子。有惡脈者。其狀赤絡忽起。蘢蓯而聚。若死,之狀。有留氣上結如核。多生於耳旁。

此留氣結核及為瘰,。有馬刀挾癭瘡。螻蛄瘡。則走串。櫻桃瘡者。有如顆粒高起。紅赤。若其狀若下垂瘡。便毒天瘡。無名惡腫之類。故經云。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以上瘡論治例。並出聖濟總錄。

瘡瘍恁脈。治乃不惑。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躁熱發腫。退熱涼榮。眩運動搖。

痛而脈弦。降痰去風。氣澀衛滯。燥渴脈澀。補血瀉氣。食少惡寒。脈緊細者。宜瀉寒水。

辨經部分。詳審為治。

以上治瘡脈訣也。

濕熱生蟲。

厥陰風水生蟲。三焦陽火熱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濕熱。是以生蟲如寸白長蛔血鱉之類。

水積痰飲。

如人素壯今瘦。水走腸間。歷歷有聲。謂之痰飲。有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出汗。身體重痛。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則轉甚。

則伏飲者。膈滿嘔吐喘咳。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惡寒。身,惕。痰證如風痰。熱痰濕痰。酒痰。食痰。寒痰之類。

目痛赤腫。精散榮熱。

目之五輪。乃臟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人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如白人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則不能夜視及內障。乃暴怒大憂所致。暴赤腫痛。

羞明隱澀。腫痛不已。眼匡紅爛。生眵淚下。拳毛倒睫。視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榮失守。

風熱盛及血熱也。

牙痛齦宣。寒熱亦別。

牙有惡寒作痛者。有惡熱作痛。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有牙齒動搖作痛。有齒袒而為痛。有齒齦為疳所蝕缺血出為痛。有齒齦腫起為痛。有腺胃中有風邪。但覺風雨作痛。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

齒縫中有血出不止為牙宣。有胃氣少不能於寒。袒露其齒作痛。有痛而穢臭不可近者。蓋手陽明之脈。貫絡下齦。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之脈。貫絡上齦。喜寒飲而惡熱。牙者腎之余。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一。熱甚則齒動。齦齦相脫作臭。痛不已。有風熱內甚而痛。有風寒客之為痛。

大寒犯腦赤連牙痛之類。

五臟本病。熱爭重HT,(音捏)經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煩赤身熱。熱爭則狂。脅下滿而痛。煩躁不安。心熱病。則心不樂乃熱。熱爭心痛而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熱而無汗。脾熱則頭重頰痛。顏青欲嘔。身熱煩心。腹滿泄瀉。熱爭則腰痛。肺熱則洒洒然惡寒。

舌黃而身熱。熱爭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惡寒。腎熱病。則腰痛,酸。渴而身熱。熱爭項強。

寒且酸。足熱而言懶。頭痛,然。如五氣所病。心為意。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小腹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之類。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腑臟相移。傳變為病。不可勝紀。經云。

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證。心移熱於肺。則胸滿煩心。煩躁引飲短氣。鬲熱為鬲消證。肝移寒於心則狂。肝移熱於心心病謂之生陽。不過四日死。脾寒移肝。癰腫而筋攣。肺寒移腎。其證如囊裹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咳不定。為涌水證。脾熱移肝。

則血溢為驚衄證。膽受胃熱。鼻中血妄行為衄。或血污不止。膽移熱於腦。腦熱滲下。則濁涕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腎熱移脾。則傳為虛腸,。死不治。膀胱本熱則為癃。病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縻證。大腸移熱於胃。則善食而瘦。胃熱移膽。俱為食證。

腎寒移脾。則癰腫少氣。腸有積熱。則津液壅滯腹痛而便澀。為,瘕證。病幾治例。見宣明論。間藏者存。傳其所生。

經云。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傳其所生。故有病雖重必生。

七傳者死。傳其所制。

如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火受水之傳一也。肺金復受火之傳再也。

自心而始。以次相傳。至肺之再。是七傳也。故七傳者死。一臟不受再傷也。是傳其所勝爾。

五臟有積。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大如覆杯。或有頭足。久則變病。咳逆,瘧。

連歲不已。心積伏粱。病起臍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痞氣。

其在胃脘。覆大如盤。久而不愈。四肢不舉。乃發黃膽。雖食而瘦。肺積息賁。在右脅下。

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熱。喘發肺癰。腎積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狀。

下上無時。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經云。積者。一臟因受勝己之邪。而傳干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復還於勝己者不肯受。因結為積也。有食積。則酸心腹滿。酒積。目黃口乾。氣積。噫氣痞寒。涎積。咽如拽鋸。痰積。涕唾稠黏。癖積。兩脅刺痛。水積。足脛脹滿。血積。打撲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積之類。在六腑為聚。鼓脹發蠱。

有腹脹。寒脹。熱脹。氣脹。大熱脹。水腫而脹。甚則為蠱。夫脹者。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也。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鼓脹。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為蠱病。中滿郁痞。

經云。臟寒生滿病。如太陰所至為中滿。為蓄滿。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消。

無陽則不能生化也。如脹之類郁。如氣不能消散升降為結聚而痞悶也。心下滿而不痛為虛痞。積飲隔滯為實痞也。

開提其氣。升降是宜。

此治鬱閉痞滿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為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脹胃所生。胃氣之虛。虛極變病。五亂互作。

五臟五行之氣不和。更相傳變為病也。

東垣所論。王道之學。

東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論。一虛一實。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不和。故一虛一實。乃氣血之並也。見素問調經論。五實五虛。

五實者。脈盛為心。皮熱為肺。腹脹為脾。前後不通為腎。悶瞀為肝也。五虛者。脈細為心。皮寒為肺。氣少為肝。前後泄利為腎。飲食不入為脾也。謂一病五者悉具。

五勞七傷。六極乃HT,。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又志思憂心與疲勞為五勞也。肝傷善夢。心傷善忘。脾傷善飲。肺傷善痿。腎傷善唾。骨傷善飢。脈傷善嗽。為七傷也。傷勞為六極。氣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氣所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為九氣)憂愁思慮。甚則傷心。形寒飲冷。過則傷脾。

恚怒氣逆。過則傷肝。飲食勞倦。甚乃傷脾。坐臥濕地。強力入水。故乃傷腎。(次為七情)此因氣動。形神自病。喜怒不節。勞形厥氣。氣血偏盛陰陽相乘。陰勝陽病。陽勝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氣傷則痛。形傷則腫。先痛後腫。

氣傷形也。先腫後痛。形傷氣也。陰陽變病。標本寒熱。如大寒甚。熱之不熱。謂以熱藥治寒不退。

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心虛則熱收於內。故外熱不常。

如熱而甚。寒之不寒。

謂以寒涼藥治熱病。而熱不能退。

是無水也。寒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腎虛則寒動於中。故外寒不常。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

謂食入良久乃吐。

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心盛生熱。腎盛生寒。

此心火極而發熱。腎水盛而生寒。非虛熱虛寒比。

又熱不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則無水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又熱不寒者。或因寒勝格陽在外。本非熱也。寒不得熱者。或因陽極似陰。火盛拒寒在外。

而不得熱。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勝也。熱之不熱。火不源衰。水之勝也。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紀於水火。余氣可知。婦室病多。帶下赤白。瘕,疝。婦人有病。

六氣四因。皆同男子。余胎產經水之疾。不可枚舉。如帶下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若痢下也。若經水不調。血聚為,瘕。小腹下腫硬。為,疝之疾。

氣血為病。經閉不行。

婦人有胃熱。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經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濕熱太迫。則經漏不止。或心氣不足。火熱大熾。旺於血脈中。或身體困熱。心煩不得眠臥。而致經水漏下。陰虛陽搏為崩。

經過作痛。虛中有熱。

經水行過而腹中作痛者。血虛有熱也。

行而痛者。血實之設。

將行而作痛乃血實。

如不及期。血熱乃結。過期血少。閉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熱故。熱極則黑。調榮降火。

婦人經水。如行不依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須調血養血。清陽降火。有寒者溫之。

調理妊娠。清熱養血。

妊娠有正氣不足。寒熱不調。陰陽不得升降。故病有發風痹。忽悶不識人而眩倒者。為子癇證。有胎氣上逼而脹滿或疼者為子懸。身忽如水腫多於足腫者為子腫。小便澀者為子淋。煩悶者為子煩。腹大甚者胎有水氣。或發寒熱。或胎漏下血。或動為轉胞及不能言語之類。皆胎氣不足。治須順氣清熱養血也。

一當產後。如無惡阻。大補氣血。

惡阻者。如惡露不盡。血上搶心腹痛之類。治可下去其敗血。如虛汗不止。遍身疼痛。

或虛煩。小便不禁。玉門不閉。蓐勞血虛而暈之類。皆虛甚也。皆當大補血益氣。

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產後如中風傷寒六氣為病之類。雖正治。亦須兼補其氣血。經言切不可犯禁。謂汗下利小便也。

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隨病為治。生有胎惡。月裡生驚。生赤生嘔。生黃不便。臍風撮口。

受胎毒甚者。則發驚搐。生赤則如丹塗肌肉。邪氣上而嘔吐。母受濕熱。傳胎而發黃。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臍風多在生下半月內有此證。蓋受胎惡之甚也。

變蒸發熱。

小兒變蒸。乃長經脈及腑臟智意也。

風癇癲癇。

錢氏分五癇。有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其狀各不同。

急慢驚風。

如身熱面赤。即發搐搦。目睛上視。牙關緊急者。陽證為有餘。如因吐利。或吐不瀉。

日漸困而色黃。脾虛冷發驚。不甚搐搦。目微上視。手足動者。陰證為不足也。

螈,驚愕。

驚風熱甚。則手足戰掉。攣,驚恐愕然也。

驚悸昏冒。

驚則心悸不寧。熱甚則昏昧。

暴喘吐,。

有喘甚者。俗言馬脾風。吐乳食為,。

腹脹鼻,嗽。

脹有寒脹。熱脹。脾脹之類。傷風寒為嗽者多。或為乳食鹽物所傷而發,喘。

中惡天吊。

有中惡氣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視。搦身直強宮瞪之類為天吊。

鵝口重舌。

白屑滿舌為鵝口。舌下附腫如舌而短為重舌。心脾熱甚也。

木舌弄舌。舌脹大為木舌。脾熱甚。舌絡緊。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氣不足。遇人客或物。則忤而驚。脾臟冷而痛。多夜啼。

膿耳鼻疳。

耳內生瘡。膿耳汁出。三焦氣熱病也。鼻內有瘡生疳。

眉煉丹流。

眉骨上生瘡。太陽經風熱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塗丹。血熱甚也。

陰腫便濁。

睪丸發腫。肝經熱勝也。小便或白濁亦濁。

舌爛口臭。

心熱下陷。風自盛也。胃熱則口臭。

齦蝕牙疳。

風熱所勝。蝕牙齦至快。俗言走馬牙疳。

蟲痛吐蛔。

小兒哭而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慢。目無精光。蟲痛也。

疳瘦解顱。

錢氏分五臟疳。筋疳骨疳之類。腎虛解顱也。

便青頰赤。

驚氣內感。脾氣不和。故瀉。色青。心熱上攻。故頰赤。

食土飲水。

食土者。胃氣不足也。身熱飲水。病在內。不飲水。熱在外也。

吐瀉青白。

瀉利青白色。穀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傷食。瀉黃紅赤黑者。脾胃熱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虛熱。不露睛者胃實熱。睡而嚏悸者。將發瘡疹也。

呵欠面黃。

呵欠而面赤者風熱。青者驚風。黃者脾虛。驚而睡者內熱。呵欠氣熱者。

傷風也。

呷牙咬齒。

手足陽明內熱為病。

瀉痢脫肛。

瀉痢久則肛門縱下。濕熱甚而緩縱也。

癰瘍癮疹。瘡痘發斑。

錢氏論。小兒受胎惡。發瘡疹。初欲發時。有五臟現證。呵欠頓悶者。肝也時發驚悸。

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頰赤。噴嚏。肺也。惟腎在腑之下。不能食穢。胎毒不受。無候也。毒出歸一證。肝水泡。肺膿泡。心斑。脾疹也。

驚疳諸積。

如食積乳積之類。

大率為病。肝與脾經。

此二經病多。

脈治憑允。

小兒虎口色脈。如紫。傷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即中惡。黃脾病也。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日失精。

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

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中脘痛者屬脾土。臍腹痛者屬少陰。少腹小腹厥陰分。三部殊塗細酌斟。太陰中土主理中。少陰四逆真武同。厥陰宜當歸四逆。重則回陽霹靂攻。當汗不汗即生黃。當汗汗多因致,。不當汗而若汗之。蓄血定應無改易。

汗多或有變亡陽。陰證脈候須仔細。(並出此事難知)傷寒咳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陰不內。便,唯宜用瀉心。便硬尤宜大承氣。二藥神功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