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

1. 卷之十五

2. 癰疽(附腸癰、吐癰)

凡諸脈浮數,應當發熱。其不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必發癰疽。脈微而遲,反發熱;弱而數,反振寒,當發癰疽。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形默默,胸中微燥不知痛之所在,其人必發癰疽。

《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蓋心主血而行氣,氣血凝滯而為癰疽也。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其脈浮數。疽者,沮也。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其脈沉數。

凡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患瘡疽必深也。若人須患瘡疽,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浮淺也。

凡外敷貼藥,亦發表之意。一方謂貼冷藥有神效。夫氣得熱則散,得冷則斂,何謂神效?經曰,發表。

凡腫瘍用手按之,熱則有膿,不熱則無膿。重按乃痛,膿之深也;輕按即痛,膿之淺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若按之即復者,有膿也;不復者,無膿,必是水也。

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也。

凡膿出而反痛者,此為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風冷所逼者,宜溫養之。

凡疽發深而不痛者,胃氣大虛,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

凡腫瘍時嘔者,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潰後,發嘔不食,宜參耆白朮膏峻補。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於胃,宜倍白朮。

凡癰疽發渴,乃血氣兩虛,用參、耆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

凡癰疽有實熱者,易療;虛寒邪熱者,難治。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下軟漫,膿稀者為虛。敗膿不去,加白芷則去,不可用白朮,蓋白朮能生膿故也。

凡癰疽始發,即以艾多灸之,可使輕淺。或以騎竹馬灸法最妙,蓋火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其身必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連翹敗毒散

治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憎寒壯熱,甚則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日至四五日者,二三劑以解其毒,輕者則內自消散,若至六七日不消,宜服真人活命飲,後服托裡消毒散調理。

柴胡,羌活,桔梗,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薄荷葉,川芎,獨活,前胡,白茯苓,甘草,枳殼

上銼,生薑煎。如瘡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如熱甚並痛甚,加黃連、黃芩。如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下之。

真人活命飲

治一切癰疽疔腫,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太痛或不痛,然當服於未潰之先與初潰之時,如毒已大潰,更不宜服。初用此劑,大勢已退,然後隨證調理,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白話文:

癰疽(附腸癰、吐癰)

脈象

通常脈象浮數的人,應該會有發熱的現象。如果沒有發熱反而感到發冷發抖,而且身體有疼痛的地方,那麼一定會長癰疽。脈象微弱而遲緩,反而出現發熱;脈象虛弱而快速,反而感到寒顫,這時也應該會長癰疽。脈象浮而快,身體沒有發熱,精神不振,胸口稍微乾燥卻不知道哪裡痛,這樣的人一定會長癰疽。

病證

《黃帝內經》說:「各種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所致。」又說:「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腳上會長很大的疔瘡。」這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運行和氣的推動,如果氣血凝滯不通暢,就會形成癰疽。癰,指的是阻塞不通,腫塊大而高起,屬於陽,是六腑的氣所產生的,它的脈象是浮數。疽,指的是沮喪衰敗,腫塊平坦且從內部發出,屬於陰,是五臟的氣所形成的,它的脈象是沉數。

一般人剛開始長瘡的時候,會覺得發高燒、怕冷、身體緊繃、頭痛、精神不安,而且會煩躁想喝冷飲,這表示他所長的瘡疽一定很深。如果一個人要長瘡疽,但是日常生活作息正常,飲食也跟平常一樣,那麼他的瘡就比較表淺。

外敷的藥膏,其實也是利用發散的原理來治療。有人說敷冷藥有神奇療效。但是氣遇熱則散開,遇冷則收斂,怎麼會有神奇療效呢?依照醫理,外敷藥也是屬於「發散」的方法。

各種腫塊,用手按壓,如果感覺熱熱的,表示裡面有膿;不熱就表示沒有膿。用力按壓才感覺疼痛,表示膿比較深;輕輕按壓就覺得痛,表示膿比較淺。按壓不太痛,表示還沒形成膿。如果按下去馬上又彈回來,表示裡面有膿;如果按下去不會彈回來,表示沒有膿,裡面一定是積水。

癰疽還沒破裂的時候,毒氣會攻擊臟腑,這時候絕對不能使用任何熱性藥物。如果已經破裂潰爛,表示臟腑已經虛弱,食慾不佳,這時候絕對不能使用任何寒涼藥物。

膿排出來反而更痛,表示身體虛弱,應該補養身體。有時候是被污濁之氣影響而感到疼痛,這時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調和。如果是被風寒侵襲而感到疼痛,就應該用溫養的方式來治療。

如果疽的發病部位很深,卻感覺不到疼痛,表示胃氣非常虛弱,肌肉壞死太多,所以才感覺不到痛。

如果腫瘤發作時會嘔吐,應該當作是毒氣向上侵犯來治療,潰爛之後則要當作陰虛來補養。如果年紀大的人在潰爛後出現嘔吐不進食的情況,應該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藥材來加強補養。醫家李杲認為,瘡瘍會嘔吐是因為濕氣侵犯到胃,應該多用白朮。

癰疽發作時感到口渴,是因為氣血兩虛,要用人參、黃耆來補氣,當歸、熟地黃來養血。

癰疽如果有實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虛寒夾雜邪熱,就比較難治。腫塊隆起堅硬,膿液濃稠,是屬於實證;腫塊下陷鬆軟,膿液稀薄,是屬於虛證。如果腐敗的膿液排不乾淨,可以加入白芷來幫助排出,但不能用白朮,因為白朮會促進膿液生成。

癰疽剛開始發作時,馬上用艾草多灸幾次,可以讓它比較輕微,或者用「騎竹馬灸法」效果最好,因為火的力量可以暢通經絡,引導鬱積的毒素排出,這是「反向治療」的思路。只有頭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艾炷應該小一點,次數少一點。如果身體其他部位很痛,灸到不痛為止;如果本來不痛,灸到感覺痛也沒關係。

藥方

連翹敗毒散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癰疽發背、疔瘡、乳癰等各種不明原因的腫毒,剛開始發病時會感到怕冷發熱,嚴重的話會頭痛、身體緊繃,症狀類似傷寒,如果病程在四、五天之內,服用二、三帖藥可以解毒,輕微的可以自行消散。如果六、七天還沒消散,應該服用真人活命飲,之後再服用托裡消毒散來調養。

藥材包含:柴胡、羌活、桔梗、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薄荷葉、川芎、獨活、前胡、白茯苓、甘草、枳殼。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生薑煎煮服用。如果瘡長在上半身,飯後服用;如果長在下半身,飯前服用。如果發熱或疼痛很嚴重,可以加入黃連、黃芩。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芒硝來幫助排便。

真人活命飲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癰疽疔腫,不論是陰證陽證、虛證實證、好發或惡發、腫脹或潰爛、疼痛或不痛,都可以在腫塊還沒潰爛之前或剛開始潰爛的時候服用。如果毒素已經大量潰爛,就不適合服用。剛開始服用這個藥方,病情如果已經明顯減輕,之後再依照個別情況來調理,效果會非常好,真的是一個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