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七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8)

1. 眩暈

半夏白朮天麻湯,〔批〕(按此方治氣虛痰厥眩暈之劑),治頭旋眼黑,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顛倒,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此乃胃氣虛損停痰所致。

半夏(制,一錢半),白朮(炒,二錢),天麻(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溫服。

芎歸湯,〔批〕(按此方治血虛眩暈之劑),治血虛眩暈,或去血過多之後眩冒。

川芎(二錢五分),當歸(二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至八分,空心溫服。

白話文:

眩暈

半夏白朮天麻湯,適用於因氣虛、痰阻導致的眩暈。症狀包括頭暈目眩、眼前發黑、噁心煩悶、呼吸急促、心神不寧、不敢睜眼、頭痛劇烈、身體沉重、四肢冰冷、難以入睡。這是由於胃氣虛弱、痰液停滯所造成。

藥方:制半夏1.5克,炒白朮2克,天麻1.5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生薑三片,水200毫升,煎煮至80毫升,飯後溫服。

芎歸湯,適用於因血虛導致的眩暈,或因失血過多而引起的眩暈。

藥方:川芎2.5克,當歸2.5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200毫升,煎煮至80毫升,空腹溫服。

2. 麻木

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關後得之,麻在下也。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

十指麻,是胃中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陳皮、茯苓、桃仁、紅花,少加附子行經。又宜四物湯加上藥及羌活、蘇木。如手指麻痹,因濕所致者,香蘇散、蒼朮、麻黃、桂枝、白芷、羌活、木瓜水煎;脈體虛者,用五積散亦好。

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積散主之。

一、凡人手足麻木,並指尖麻者,皆痰滯經絡也。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風氣,更灸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此六處共十一穴,以防中風癱瘓,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一、麻,用補中益氣湯加當歸、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引經。木,用四物湯並二陳湯,加桃仁、紅花。二方俱用竹瀝、薑汁、白芥子,以行經至脅肋,達痰之所在也。竹瀝枳朮丸、搜風順氣丸皆可選用。

麻木者,因風濕熱下陷入血分,陰中陽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其症閤眼則渾身麻木癢者,血不榮於肌腠。治以參耆耆能助陽道,以當歸能行陰道,二朮、苓、甘、柏以除濕熱,柴、升、芍藥以升提之。痰加二陳,治當活法。

加減補中益氣湯,治氣虛手足麻木。

依本方加木香、大附子、麥門冬、防風、羌活、烏藥。

人參益氣湯,〔批〕(按此方治氣虛麻木之劑),治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

黃耆(二錢),人參(二錢二分),甘草(二錢二分),白芍藥(七分),柴胡(六分),甘草(炙,六分),升麻(六分),五味子(三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稍熱服。

開結舒經湯,〔批〕(按此方治氣鬱麻木之劑),治七情六郁,氣滯經絡,手足麻痹。

紫蘇(八分),陳皮(八分),香附(醋炒,八分),臺烏(八分),川芎(八分),蒼朮(米泔浸三日,銼碎,炒,八分),羌活(八分),南星(八分,制),半夏(八分,制),當歸(八分),桂枝(四分),甘草(四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薑汁各半盞服。

清風散,〔批〕(按此方治風氣麻木之劑),治身體麻木,遍身結核。北人謂之生飯,南人謂之鼓槌,俗謂風疙瘩,俱屬熱氣滯。

防風(五分),荊芥(三分),羌活(五分),獨活(五分),連翹(五分),當歸(五分),赤芍藥(一錢),生地黃(五分),蒼朮(一錢),陳皮(一錢),半夏(制,一錢),白茯苓(一錢),烏藥(七分),檳榔(五分),木瓜(六分),牛膝(七分),木香(三分),黃連(五分),玄參(七分),鼠黏子(炒,五分),萆薢(二錢),金銀花(六分),升麻(一錢),白蒺藜(炒,八分),防己(五分)

白話文:

麻木

脈象

脈象如果摸起來是浮在表面又很柔軟,通常是氣虛的表現。如果脈象在寸關部位感覺到,代表麻木發生在上半身;如果脈象在關尺部位感覺到,代表麻木發生在下半身。脈象如果是浮在表面又很緩慢,通常是體內有濕氣,導致麻痹;脈象如果緊繃又浮在表面,通常是受到寒氣,導致疼痛麻痹;脈象如果很澀又空虛,通常是體內有瘀血,導致身體像木頭一樣麻木,沒有痛覺和癢覺。

病證

朱丹溪認為,麻木是由於氣虛引起的,而身體像木頭一樣的麻木則是由於體內有濕氣、痰液和瘀血造成的。

治療

手指麻木,通常是胃裡有濕氣、痰液和瘀血,適合用二陳湯,再加上蒼朮、白朮、陳皮、茯苓、桃仁、紅花,少量加入附子來疏通經絡。也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上述藥材,以及羌活和蘇木。如果手指麻痹是因為濕氣引起的,可以用香蘇散,加上蒼朮、麻黃、桂枝、白芷、羌活、木瓜煎水服用;如果體質虛弱,可以用五積散。

如果感覺手部或手臂疼痛或麻木,或者全身麻木,可以用五積散來治療。

凡是手腳麻木,特別是指尖麻木,通常是痰液阻塞了經絡。適合用二陳湯,加入竹瀝、薑汁、白芥子,來去除痰火,疏散風氣。還可以艾灸百會穴、肩髃穴、曲池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這六處共十一穴,來預防中風癱瘓。但是,年輕人不可以過度艾灸。

麻木,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當歸、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量加入桂枝來引導藥效進入經絡。身體像木頭一樣的麻木,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二陳湯,再加入桃仁、紅花。這兩個方子都可以加入竹瀝、薑汁、白芥子,來疏通經絡,到達脅肋部位,找出痰液所在的地方。竹瀝枳朮丸、搜風順氣丸也可以選用。

麻木是因為風、濕、熱等邪氣向下侵入血液,導致陰陽氣血運行不暢。也有可能是痰液進入血液,症狀是閉上眼睛就會感到全身麻木發癢,這是因為血液無法滋養肌肉。治療上,可以用人參和黃耆來幫助陽氣運行,用當歸來幫助陰氣運行,用蒼朮、白朮、茯苓、甘草、黃柏來去除濕熱,用柴胡、升麻、芍藥來提升氣機。如果體內有痰液,可以加上二陳湯。治療方法要靈活運用。

藥方

加減補中益氣湯,用來治療氣虛引起的手腳麻木。

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木香、大附子、麥門冬、防風、羌活、烏藥。

人參益氣湯,這個方子主要是用來治療氣虛引起的麻木,適合手指麻木、四肢困倦、疲勞嗜睡的人。

藥材包括:黃耆(二錢)、人參(二錢二分)、甘草(二錢二分)、白芍藥(七分)、柴胡(六分)、炙甘草(六分)、升麻(六分)、五味子(三十粒)。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稍微溫熱時服用。

開結舒經湯,這個方子主要是用來治療氣鬱引起的麻木,適合情緒不佳、氣血運行不暢、手腳麻痹的人。

藥材包括:紫蘇(八分)、陳皮(八分)、醋炒香附(八分)、台烏藥(八分)、川芎(八分)、米泔水浸泡三天後炒過的蒼朮(八分)、羌活(八分)、制南星(八分)、制半夏(八分)、當歸(八分)、桂枝(四分)、甘草(四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再加入半杯竹瀝和薑汁一起服用。

清風散,這個方子主要是用來治療風氣引起的麻木,適合身體麻木、全身有結塊的人。北方人稱這些結塊為「生飯」,南方人稱之為「鼓槌」,民間俗稱「風疙瘩」,都屬於體內熱氣停滯。

藥材包括:防風(五分)、荊芥(三分)、羌活(五分)、獨活(五分)、連翹(五分)、當歸(五分)、赤芍藥(一錢)、生地黃(五分)、蒼朮(一錢)、陳皮(一錢)、制半夏(一錢)、白茯苓(一錢)、烏藥(七分)、檳榔(五分)、木瓜(六分)、牛膝(七分)、木香(三分)、黃連(五分)、玄參(七分)、炒鼠黏子(五分)、萆薢(二錢)、金銀花(六分)、升麻(一錢)、炒白蒺藜(八分)、防己(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片薑、五段蔥白,用水兩杯煎煮至八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