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補益

上為末,煉蜜,和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天王補心丹,寧心益志,壯力強精,安神魂,定驚悸怔忡,祛煩熱,化痰涎稠濁。

熟地(二兩,酒洗),白茯苓(二兩),丹參(二兩),柏子仁(去殼,二兩),百部(二兩),石菖蒲(二兩),牛膝(酒洗,二兩),杜仲(酥炙,去絲,二兩),當歸(酒洗,二兩),棗仁(炒,二兩),玄參(二兩),天門冬(去心,二兩),五味子(二兩),人參(二兩),白茯神(二兩),遠志(甘草水泡,二兩),桔梗(一兩),甘草(一兩),麥門冬(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臨臥燈心、紅棗煎湯,細嚼送下。

接命膏,治氣血虛弱,痰火上升,及中風不語,左癱右瘓,腰疼膝痛,動履不便,一切虛損。

人乳(二盞,肥白女人內外無熱者佳),梨汁(一盞)

上二味,傾入銀錫旋中,置沸湯內頓滾,有黃沫起,開清為度。每五更後一服,大能消痰補血。

三才大補膏(劉太府傳)

生地黃(一斤),熟地黃(一斤),天門冬(四兩),麥門冬(四兩),人參(四兩),甘枸杞(四兩),牛膝(四兩),何首烏(八兩)

上㕮咀,勿犯鐵器,同入大砂鍋內,用水二十碗,煎至七碗,取汁別貯,渣如前再煮九次,共得汁七十碗,濾渣極淨,別用中等砂鍋,入汁七碗,慢火煎熬,耗汁一碗,方添一碗,六十三碗皆添盡,則汁已濃矣,蓋抵得汁六碗,卻用山白蜜去蠟,可一斤半,同前藥入砂鍋內,重湯煮汁,滴水不散,則成膏矣。

瓷罐盛之,埋土中七日,取出,如前再煮一晝夜,再埋一宿,乃分貯小罌內封固,以次取用。自煎至煮,但用桑柴火,藥本尋常,妙在火候。不拘時以醇酒調服,味美而功多。若懲慫窒欲之人,又深居簡出,時服此膏,亦可以擅其天年矣。七年之艾,不可不早為之用也。

天真接命丹(方上異人傳)

用無病室女月經,首行者為最次,二次者為中次,四、五次為下,然亦可用。取法:以黑鉛打一具,形如黃衣冠子樣,俟月信動時,即以此具令老媼置陰戶上,以絹幅兜住,接具取起,頓瓷器中,再用前具再取,約二、三鍾許,澄沉底,紅如硃砂,此為母氣真元也。其面如黃色浮起,此為發水也。

即用綿紙輕輕拖滲去。卻用極細白淨好茯苓為末,用熟水浮去木屑,取沉底者曬乾,搗入紅鉛中,如和麵然,多寡軟硬,以意消息。打作薄薄餅子,陰乾待用,不可犯鐵器。既干,研成細末,以麻黃一大把,銼煎成極濃膏子,用綿布絞濾去渣,入前末中,以成丸為度。如綠豆大,以老坑辰砂,研細末為衣,用銀藥罐盛之收存,以黃蠟封口。

白話文:

[補益]

天王補心丹:此方能寧心安神,增強體力精力,安定魂魄,治療驚悸怔忡等症狀,並能祛除煩熱,化解痰涎。

藥材組成:熟地黃、白茯苓、丹參、柏子仁、百部、石菖蒲、牛膝、杜仲、當歸、棗仁、玄參、天門冬、五味子、人參、白茯神、遠志、桔梗、甘草、麥門冬(各藥材用量已在原文中列明)。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淡鹽水送服。

接命膏:此方用於治療氣血虛弱、痰火上升等症狀,以及中風失語、半身不遂、腰膝疼痛、行動不便等虛損疾病。

藥材組成:人乳、梨汁(用量已在原文中列明)。

製法:將人乳和梨汁倒入銀錫容器中,放入沸水中煮滾,待出現黃沫後,撇去浮沫即可。每次於五更(凌晨)後服用。此膏具有很好的化痰補血功效。

三才大補膏:(劉太府傳方)此方具有強大的補益作用。

藥材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人參、枸杞子、牛膝、何首烏(各藥材用量已在原文中列明)。

製法:將藥材切碎,用砂鍋煎煮,反覆煎煮九次,取其藥汁,再用慢火熬膏,加入煉製的山白蜜,熬至滴水成珠,成為膏狀。將膏藥盛入瓷罐,埋入土中七天,取出後再煮一晝夜,再次埋入土中一夜,然後分裝貯存。煎煮過程中需使用桑柴火。服用時可用醇酒調服。此方適合體虛之人長期服用,有助於延年益壽。

天真接命丹:(方上異人傳方)此方藥效強大,但製法特殊,需謹慎。

製法:此方需使用無病少女的初次月經,或第二次、第四、五次月經(藥效依次遞減)。將月經收集後,加入經過特殊處理的茯苓粉和麻黃濃膏,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再以辰砂為衣。整個過程需避免使用鐵器。 此方詳細的藥材用量和具體步驟在原文中已有說明,但其製法涉及到收集女性月經,現代人應謹慎看待並不可輕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