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丹溪心法》~ 卷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9)

1. 消渴四十六

加味錢氏白朮散,治消渴不能食。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枳殼(炒,各半錢),藿香(一錢),乾葛(二錢),木香,五味柴胡(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甘草(炙),人參,生地黃,熟地黃,黃耆,天門冬,麥門冬(去心),澤瀉,石斛,枇杷葉(炒)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加減八味丸,治腎虛消渴引飲。

本方內減附子,加五味子。《要略》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者,仍用本方。方見補損。

清心蓮子飲,治渴而小便濁或澀。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蓮子,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三錢半)

上㕮咀。水煎服。

川黃連丸,治渴。

川黃連(五兩),天花粉,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

上為末,生地黃汁並牛乳夾和,搗丸梧子大。服三十丸,粳米湯送下。

玉泉丸,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焙),甘草(各一兩),栝蔞根,乾葛(各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白虎加人參湯,見中暑。

調胃承氣湯,見痢類。

三黃丸

黃連(去須),黃芩,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熟水下。

六味地黃丸,見補損。

白話文:

消渴四十六

加味錢氏白朮散,治消渴不能食。

處方: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炒枳殼(各半錢)、藿香(一錢)、乾葛(二錢)、木香、五味柴胡(三分)。 用法:上藥一劑,水煎服。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處方:炙甘草、人參、生地黃、熟地黃、黃耆、天門冬、麥門冬(去心)、澤瀉、石斛、炒枇杷葉。 用法:每服五錢,水煎服。

加減八味丸,治腎虛消渴引飲。

說明:本方減少附子,增加五味子。《傷寒論》中治療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也使用此方,詳細配方可參考補損篇。

清心蓮子飲,治渴而小便濁或澀。

處方: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蓮子、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三錢半)。用法:上藥研細,水煎服。

川黃連丸,治渴。

處方:川黃連(五兩)、天花粉、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用法:上藥研末,用生地黃汁和牛乳混合,製成梧子大小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粳米湯送服。

玉泉丸,治煩渴口乾。

處方: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半生半蜜炙黃耆、焙烏梅、甘草(各一兩)、栝蔞根、乾葛(各一兩半)。用法:上藥研末,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藥丸。每次服用一丸,溫水送服,嚼碎吞服。

白虎加人參湯,適用於中暑。

調胃承氣湯,適用於痢疾。

三黃丸

處方:黃連(去須)、黃芩、煨大黃(各等分)。用法:上藥研末,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藥丸。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熟水送服。

六味地黃丸,詳見補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