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三 (16)
卷三 (16)
1. 黃癉
經曰:面目發黃,小溲赤澀,安靜嗜臥者,黃癉也。此係脾有積濕,故倦怠嗜臥;胃有積熱,故發黃溺赤。但濕鬱內生,熱邪外感,故內經有開鬼門、潔淨府之法。開鬼門者,開其腠理,使熱邪從肌表出也;潔淨府者,瀉其膀胱,使濕邪從小便出也。然外感之熱,可從汗解,若陽明內蘊之熱,發汗則劫陰,而內熱更甚,只宜清胃熱,利脾濕,而汗吐下之法均不可用矣。至於陽黃、陰黃、谷癉、酒癉、女勞癉,種種不同,見證旋治,條列於後。
白話文:
經典上說,如果臉部和眼睛呈現黃色,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時感到疼痛,喜歡安靜並且常想躺下休息,這就是所謂的黃癉。這是由於脾臟內積存濕氣,所以人會感到疲倦並常想躺著休息;而胃中有過多的熱氣,所以皮膚發黃,小便顏色深紅。然而,當濕氣在體內鬱積,加上外來的熱邪影響,因此內經提出「開鬼門」、「潔淨府」的方法。「開鬼門」是打開皮膚毛孔,讓熱邪能從肌膚表面排出;「潔淨府」是清除膀胱中的濕氣,讓濕氣能從小便中排出。然而,由外界感染的熱氣,可以透過出汗來解決,但如果是由胃腸道內部產生的熱氣,強製出汗反而會傷害體內陰液,使內熱更嚴重,這時候應採取清熱胃,去脾濕的方式,而不能使用出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至於陽黃、陰黃、谷癉、酒癉、女勞癉等各種類型的黃癉,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詳細條列於後。
2. 陽黃
面目發黃,口燥而渴,小溲赤澀,胃火熾盛,濕熱熏蒸,是為陽黃,導黃湯主之。
導黃湯(自制)
葛根(二錢),花粉(二錢),山梔(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木通(二錢),茵陳(三錢),萆薢(二錢),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車前(二錢),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陽黃】
症狀表現為臉部和眼睛泛黃,口腔乾燥且感到口渴,小便呈現深紅色並有灼熱感。這是因為胃部的火氣過旺,身體濕熱過重,導致濕熱之氣蒸騰上行,進而形成「陽黃」的病症。治療此病可用「導黃湯」。
導黃湯(自製方)
成份包括:葛根(約6克),花粉(約6克),山梔(約4.5克),連翹(約4.5克),木通(約6克),茵陳(約9克),萆薢(約6克),茯苓(約6克),澤瀉(約4.5克),車前(約6克),以及薏苡仁(約30克,需先煎煮後,以其湯汁代替水使用)。
3. 陰黃
面目發黃,身冷不渴,小便微黃而利,此為陰黃,茵陳朮附湯主之。
茵陳朮附湯(自制)
茵陳(三錢),白朮(二錢),附子(一錢),茯苓(二錢),當歸(二錢),廣皮(一錢),半夏(一錢),砂仁(一錢),苡仁(八錢),姜皮(八分)
白話文:
【陰黃】
症狀表現為臉部和眼睛泛黃,身體感覺寒冷且不會感到口渴,小便顏色雖略帶黃色但排尿順暢,這些都是陰黃的特徵,可使用茵陳朮附湯來治療。
茵陳朮附湯的配方如下: 茵陳(約9克),白朮(約6克),附子(約3克),茯苓(約6克),當歸(約6克),廣皮(約3克),半夏(約3克),砂仁(約3克),苡仁(約24克),姜皮(約2.4克)。以上藥材份量為參考,實際應用請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4. 谷癉
谷癉者,脾胃不和,食谷則眩,穀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濕熱入於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癉,和中茵陳湯主之。
和中茵陳湯(自制)
當歸(二錢),茯苓(二錢),白朮(一錢),廣皮(一錢),厚朴(一錢),木香(五分),砂仁(一錢),茅朮(一錢),山梔(一錢五分),茵陳(三錢),萆薢(二錢),車前(二錢),生穀芽(二錢),熟穀芽(二錢),生苡仁(五錢),熟苡仁(五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病症:谷癉】
谷癉這種病症,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患者在食用穀物後會感到頭暈,所吃的穀物無法正常消化,胃中的混濁氣體向下流動,造成小便不暢。濕熱進入膀胱,使全身皮膚呈現黃色,這就是所謂的谷癉。可用「和中茵陳湯」來調理。
【和中茵陳湯】(自製配方)
成分如下:
- 當歸(6克)
- 茯苓(6克)
- 白朮(3克)
- 廣皮(3克)
- 厚朴(3克)
- 木香(1.5克)
- 砂仁(3克)
- 茅朮(3克)
- 山梔(4.5克)
- 茵陳(9克)
- 蘺薢(6克)
- 車前(6克)
- 生穀芽(6克)
- 熟穀芽(6克)
- 生薏仁(15克)
- 熟薏仁(15克,煎湯代替水使用)
5. 酒癉
酒癉者,平日嗜飲,濕火熏蒸,面目發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雖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澀,茵陳玉露飲主之。
茵陳玉露飲(自制)
茵陳(三錢),玉竹(三錢),石斛(三錢),花粉(二錢),葛根(二錢),山梔(一錢五分),廣皮(一錢),半夏(一錢),茯苓(二錢),萆薢(二錢),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酒癉」,也就是因過度飲酒所導致的疾病。大意如下:
平時酷愛喝酒的人,身體會受到濕熱的影響,導致臉部和眼睛發黃,甚至轉為黑色,心裡感覺煩躁不安。即使吃著美味的食物,卻像在吃酸辣一樣,小便呈現深紅色且排尿時有燒灼感。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茵陳玉露飲」來治療。
以下是「茵陳玉露飲」的配方(自製):
茵陳、玉竹、石斛各三錢,花粉二錢,葛根二錢,山梔一錢五分,廣皮一錢,半夏一錢,茯苓二錢,萆薢二錢,薏苡仁一兩煮湯當水喝。
6. 女勞癉
女勞癉者,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而時溏。此因血瘀不行,積於膀胱少腹,故仲景用硝石礬石散,峻攻其瘀,自極精當。但今人之體質,遠不逮古人,若復峻攻,更傷元氣。擬通利下焦兼去瘀之法,桃花化濁湯主之。
桃花化濁湯(自制)
桃仁(二錢),紅花(五分),牛膝(二錢),延胡索(一錢),歸尾(一錢五分),赤芍(一錢),丹參(二錢),茵陳(三錢),澤瀉(一錢五分),車前(二錢),降香(五分),血餘灰(一撮)
白話文:
【女勞疸】的情況是,患者會感到膀胱部位緊繃,小腹部有飽脹感,全身皮膚呈現黃疸狀,額頭上會出現黑色素沉澱,腳底常感覺發熱,排便顏色偏黑且偶爾呈現稀軟狀態。這是由於血液循環不順,導致血液瘀積在膀胱和下腹部,因此張仲景使用硝石礬石散這種強烈藥物來破除血液瘀滯,確實非常精確恰當。然而,現代人的身體狀況遠不如古人,如果再使用如此強烈的藥物,可能會進一步損傷體內的元氣。因此,我建議使用一種能通利下焦並且有助於去除瘀血的方法,可以使用「桃花化濁湯」來治療。
桃花化濁湯(自製配方)
配方包括:桃仁(約6克),紅花(約1.5克),牛膝(約6克),延胡索(約3克),歸尾(約4.5克),赤芍(約3克),丹參(約6克),茵陳(約9克),澤瀉(約4.5克),車前草(約6克),降香(約1.5克),血餘灰(少量)。
7. 附:黃癉門諸方
大黃梔子湯,治黃癉熱甚脈實者。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蒿湯,治黃癉濕熱俱盛者。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四逆湯,治陰黃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切),甘草(一兩炙),水煎,分溫服。
小茵陳湯,治發黃,脈沉細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附子(一枚),甘草(一兩炙),水煎,分溫服。
茵陳附子湯,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五錢),附子(一枚切),乾薑(二兩五錢),水煎,分溫服。
茵陳茱萸湯,治服茵陳附子湯,症未退及脈伏者。
茵陳(一兩五錢),吳萸(一兩),當歸(一兩),附子(一枚),木通(一兩),乾薑(一兩),水煎,分溫服。
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數,身熱而手足寒,嘔喘,煩躁不渴者。
茵陳(一兩),橘皮(一兩),生薑(一兩),白朮(一兩),半夏(五錢),茯苓(五錢),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茵陳茯苓湯,治發黃,脈沉細數,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茵陳(一兩),茯苓(一兩),桂枝(一兩),豬苓(一兩),滑石(一兩五錢),研末,每服五錢。如脈未出加當歸。
梔子大黃湯,治酒癉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水六升,煮二升分溫服。
白朮湯,治酒癉因下後變為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
白朮(一錢),桂心(五分),枳實(一錢),豆豉(三錢),葛根(二錢),杏仁(二錢),甘草(五分炙),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癉。
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白朮(一錢),黃耆(二錢),白芍(一錢),扁豆(三錢),紅棗(二枚),姜(五片)
小菟絲子丸,治女勞癉。
石蓮肉(二兩),茯神(一兩),菟絲子(五兩),山藥(三兩),共研末,山藥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茯苓滲濕湯,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茵陳(二錢),茯苓(二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五分),白朮(一錢),陳皮(一錢),蒼朮(一錢),黃連(五分),山梔(一錢),秦艽(一錢),防己(一錢),葛根(二錢),水煎服。
參朮健脾湯,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不思。
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白朮(一錢),陳皮(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附:黃疸門諸方
大黃梔子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症狀是發熱很嚴重,脈搏強而有力。
配方: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蒿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症狀是濕熱都很嚴重。
配方: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四逆湯: 用於治療陰黃病,症狀是四肢冰冷、腰部以上會自發性出汗。
配方:茵陳二兩、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切開)、炙甘草一兩,加水煎煮,分溫服。
小茵陳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症狀是脈搏沉細而慢,四肢及全身冰冷。
配方:茵陳二兩、附子一枚、炙甘草一兩,加水煎煮,分溫服。
茵陳附子湯: 用於治療服用四逆湯後,身體仍然冰冷且出汗不止的患者。
配方:茵陳一兩五錢、附子一枚(切開)、乾薑二兩五錢,加水煎煮,分溫服。
茵陳茱萸湯: 用於治療服用茵陳附子湯後,病情沒有好轉,甚至脈搏微弱不明顯的患者。
配方:茵陳一兩五錢、吳茱萸一兩、當歸一兩、附子一枚、木通一兩、乾薑一兩,加水煎煮,分溫服。
茵陳橘皮湯: 用於治療身體發黃,脈搏沉細而快,身體發熱但手腳冰冷,同時有嘔吐、喘息、煩躁不安且不口渴等症狀的患者。
配方:茵陳一兩、橘皮一兩、生薑一兩、白朮一兩、半夏五錢、茯苓五錢,加水四升,煎煮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茯苓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症狀是脈搏沉細而快,四肢冰冷,小便不順暢,煩躁且口渴。
配方:茵陳一兩、茯苓一兩、桂枝一兩、豬苓一兩、滑石一兩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如果脈象不明顯,可以加入當歸。
梔子大黃湯: 用於治療因喝酒引起的黃疸病,症狀是心中煩悶難耐或者有發熱疼痛感。
配方:山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溫服。
白朮湯: 用於治療因喝酒引起的黃疸病,在排泄後變成黑疸,眼睛發青,臉色發黑,感覺心裡像吃了蒜泥,大便發黑,皮膚麻木不仁,脈搏微弱而快。
配方:白朮一錢、桂心五分、枳實一錢、豆豉三錢、葛根二錢、杏仁二錢、炙甘草五分,加水煎煮服用。
加味四君子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
配方: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白朮一錢、黃耆二錢、白芍一錢、扁豆三錢、紅棗二枚、生薑五片。
小菟絲子丸: 用於治療婦女因勞累過度引起的黃疸病。
配方:石蓮肉二兩、茯神一兩、菟絲子五兩、山藥三兩,一起研磨成粉末,用山藥糊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
茯苓滲濕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症狀是發冷發熱、嘔吐、口渴想喝水、身體和臉色都發黃、小便不順暢。
配方:茵陳二錢、茯苓二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五分、白朮一錢、陳皮一錢、蒼朮一錢、黃連五分、山梔子一錢、秦艽一錢、防己一錢、葛根二錢,加水煎煮服用。
參朮健脾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日久,導致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
配方: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白朮一錢、陳皮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