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材

《扁鵲心書》~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蠱毒

閩廣之人,以諸蟲置一器內,令其互相啖食,候食盡而獨存者即蠱也。中其毒則面目黃腫,心腹脹滿疼痛,或吐涎血,久則死矣。初得時用皂角一挺,槌根二兩水煎濃汁二盞,臨臥服之,次早取下毒物後,用以萬歲藤根,濕紙裹煨熟,每日空心嚼五枚,生麻油送下,三日毒從大便出。凡人至川廣每日飲食,宜用銀箸,箸白即無妨,箸黑即有毒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蠱毒。在福建和廣東一帶的人,會把多種蟲子放在一個容器裡,讓它們互相殘殺吞食,最後活下來的那隻蟲子就是蠱。如果一個人中了蠱毒,他的臉色和眼睛會發黃浮腫,心臟和腹部會感到脹滿且疼痛,有時甚至會吐出血絲的口水,如果不及時治療,最終會導致死亡。

剛開始中毒的時候,可以用一根皁角和二兩的槌根煎煮成濃厚的藥汁,一次喝兩碗,睡前服用,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之後,每天早晨空腹吃五個以濕紙包著烘烤過的萬歲藤根,用生麻油送服,連續三天,蠱毒就會隨大便排出。

為了預防中毒,如果有人到四川和廣東一帶,每次進食時,最好使用銀筷子。如果筷子顏色保持不變,就表示食物安全;如果筷子變黑,就表示食物可能被下毒了。

2. 癇證

有胎癇者,在母腹中,母受驚,驚氣衝胎,故生子成疾,發則仆倒,口吐涎沫,可服延壽丹,久而自愈。有氣癇者,因惱怒思想而成,須灸中脘穴而愈。(胎癇出於母腹,俗所謂三搐成癇者也。氣癇由於七情,故大病後及憂苦人,並縱性貪口腹人率多患此。醫書雖有陰陽五臟之分,然皆未得其要,而愈者蓋寡。先生此法直中肯綮,予用之而獲效者多矣。)

治驗

一人病癇三年餘,灸中脘五十壯即愈。

一婦人病癇已十年,亦灸中脘五十壯愈。凡人有此疾,惟灸法取效最速,藥不及也。

白話文:

[癇症的治療]

有些人在母胎中就形成癇症,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受到驚嚇,這種驚嚇的情緒影響到胎兒,導致出生後的孩子患有此病。當病情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倒地,口中吐出泡沫,可以服用延壽丹,經過一段時間後,病情自然會好轉。

另一種是因情緒波動引發的氣癇,通常是由惱怒或過度思慮造成。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透過針灸中脘穴來治療,通常都能見效。(胎癇是在母腹中形成的,民間常說的'三搐成癇'就是這種情況。氣癇則是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引發,所以大病初癒的人、長期處於憂愁痛苦中的人,以及生活放縱、貪圖口腹之慾的人較容易患病。雖然醫書中有陰陽五臟的分類,但這些都未能掌握癇症的核心,因此真正能治癒的人很少。但這種治療方法直接對癥下藥,我使用後,發現效果非常好。)

治療實例

有一個人罹患癇症超過三年,經過在中脘穴上進行五十次的灸療,病情就痊癒了。

另有一名婦女罹患癇症已經十年,同樣在中脘穴上進行五十次的灸療後,病情也得到了改善。對於有這種疾病的患者,灸療的效果最為迅速,藥物往往無法達到這樣的療效。

3. 瘰癧

此證由憂思惱怒而成,蓋少陽之脈,循脅繞頸環耳,此即少陽肝膽之氣,鬱結而成。亦有鼠涎墮食中,食之而生,是名鼠癧。治法俱當於瘡頭上灸十五壯,以生麻油調百花膏敷之,內服平肝順氣之劑,日久自消。切不可用斑蝥、石灰、砒霜之類。(《內經》所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

此風邪外傷經脈,留滯於肉腠之間,而為瘰癧,乃外感之輕者也。《靈樞經》所謂腎臟受傷,水毒之氣出於上,而為鼠瘻。失治多至殞命,乃內傷之重者也。)

白話文:

這病症多半是由情緒煩悶、憤怒所導致,因為肝膽的經脈,會經過側腹、繞過頸部、環繞耳朵,所以這是肝膽的氣血因鬱結不暢所形成的。也有情況是因為食用了被老鼠唾液污染的食物而產生,這種稱為鼠癧。

治療方法都是在患處上進行十五次的艾灸,然後用生麻油調和百花膏敷在患處,再內服一些可以平肝順氣的藥物,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消退。千萬不能使用斑蝥、石灰、砒霜等劇毒藥物。

根據《內經》的描述,如果脈絡深陷,就會形成瘻病,這是因為風邪傷害到經脈,滯留在肌肉皮膚之間,形成了瘰癧,這是外感疾病的較輕型態。而《靈樞經》則指出,若是腎臟受損,體內的毒素向上排出,就可能形成鼠瘻,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危及生命,這是內傷疾病的較重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