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八 (1)
卷之十八 (1)
1. 治客忤夜啼法
用本家廚下火柴頭一個火滅者,以朱書云:吾是天上五雷公,將來作神將,能收夜啼鬼,一縛永不放,急急如律令!柴頭以火燒焦頭為上,書了勿令兒知,立在床下,倚床前腳里,男左女右。
白話文:
[治療因外邪侵擾導致的夜間哭鬧的方法]
使用家中廚房的一個已熄滅的火柴棒頭,然後用紅色墨水寫上:我是來自天上的五雷公,未來會成為神的將軍,有能力收服那些讓孩子夜間哭鬧的惡鬼,一旦捉到就不會再放手,依照規定迅速執行!火柴頭最好是已經被火燒焦的部分,寫完後不要讓孩子知道,將它直立放在牀底下,靠在牀前腳的內側,男孩用左邊,女孩用右邊。
2. 黃土散
治小兒卒客忤。
灶中黃土,蚯蚓屎(各等分)
上研勻。和水塗兒頭上及五心良。
白話文:
[黃土散]
用於治療小兒突然受到驚嚇或不適。
所需材料:竈中的黃土、蚯蚓糞(兩者份量相等)
將上述材料研磨均勻後,加水調和,然後塗抹在孩子的頭部以及手心腳心上,效果良好。
3. 積熱證治
小兒積熱者,表裡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熱則去。或既去而復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加麻黃微發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後,又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誤致夭傷者甚多。
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氣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
白話文:
【對於小兒積熱的治療】
小兒如果出現全身性的發熱,包括皮膚、臉頰都泛紅,嘴巴乾燥,小便呈現黃赤色,大便則是焦黃色,這通常就是積熱的症狀。首先,我們可以使用四順清涼飲來幫助排解體內的熱氣,使腸胃運作順暢,藉此去除體內的熱度。
然而,有時候熱度雖暫時被消除,但不久又再次出現。這通常表示體內的熱已經消退,但表面的熱度尚未完全消散。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使用惺惺散或紅綿散,並添加少量麻黃,使其輕微出汗,以此來消解表面的熱度。
但如果在表面熱度消散後,熱度又再次出現,這是怎麼回事呢?許多醫生到這裡都會感到困惑,有的可能會再使用清熱藥物,有的會再次嘗試解表,甚至有人認為這病無法治療,導致很多小孩因此而健康受損。
其實,這代表小兒的體內氣血都處於虛弱狀態,氣血無法回到根本,導致陽氣飄浮在外,因而再次出現發熱的情況,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熱症。針對這種情況,只需使用六神散,加入粳米一同煎煮,以調和胃氣,就能讓陽氣回歸體內,身體自然就會恢復涼爽。若熱度較重,則可使用銀白散進行治療。
4. 四順飲子
治小兒頭昏頰赤,口內熱,小便赤,大便少,此裡熱也。
大黃,當歸(洗),赤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三歲上小兒,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二服,食後服。一法,用芍藥,欲利小便,則用赤者;虛熱者,加甘草;下利者,減大黃;冒風邪,加麻黃去節;中風身體強戴眼者,加獨活,並於一兩中加減半錢。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小孩出現頭暈、臉頰泛紅、口腔內有燥熱感、小便顏色偏紅、大便量少等症狀,這些都是體內有熱的表現。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大黃、當歸(需先清洗)、赤芍藥、甘草(以上藥材份量均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對於三歲以上的小孩,每次服用約一大錢的藥粉,用水一碗來煎煮,待水量剩下七分時熄火,將藥湯分成兩次服用,飯後服用效果更佳。另一種方法是,若想促進小便,可選用赤芍藥;若屬於虛性發熱,可增加甘草的份量;若有腹瀉情況,則應減少大黃的使用;若是風邪侵襲,可加入去掉節的麻黃;若是中風導致身體僵硬、眼睛上翻的情況,可加入獨活,且在每一兩的藥材中,根據病情酌情增減半錢的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