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八 (3)
卷之十八 (3)
1. 紫丸
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癇,先寒後熱者。
代赭石,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粒,去殼壓油),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上以上二味為末,別研巴豆、杏仁為膏,相和更搗一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杵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大一粒,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日更與一粒。百日兒服如小豆一粒,以此準定增減。夏月多熱,喜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丸無所不治,雖下不虛人。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紫丸」的製作方法和使用方式,用於治療兒童因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蒸」導致的持續發燒,包括因感冒或熱病導致的高燒,即使出汗後仍持續高燒的情況,以及腹部有痰積、消化不良,喝奶後易嘔吐,或是先冷後熱的食物不適症狀。
所需藥材有:代赭石和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粒(需去殼榨油),杏仁五十粒(需去皮尖)。首先將前兩種藥材研磨成粉,再分別研磨巴豆和杏仁成膏狀,然後將所有材料混合,再反覆搗上千次至材料完全融合。如果混合物太硬,可加入少量蜂蜜一同搗至合適硬度,最後密封保存三十天。
嬰兒服用時,每次一粒大小如麻籽,用少量母乳送服,一小時後再給予少量母乳但不要過量,中午時應會有輕微排便,熱度也會隨之消除。如果熱度未完全退去,第二天可再服用一粒。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量應為一粒小豆大小,具體用量應根據年齡和體重酌情調整。夏季炎熱,容易引發疹子,每二三十天服用一次效果最佳。紫丸能廣泛治療各種疾病,且即使造成輕微腹瀉,也不會讓身體虛弱。
2. 夜啼四證
小兒夜啼有四證:一曰寒,二曰熱,三曰重舌口瘡,四曰客忤。寒則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氣,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證也。熱則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熱,腹暖,啼時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熱證也。若重舌口瘡,則要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額皆微熱,急取燈照口,若無瘡,舌必腫也。客忤者,見生人氣忤犯而啼也。
白話文:
小孩夜晚哭鬧的情況有四種狀況:第一是因為寒冷,第二是因為燥熱,第三是因為口腔內有傷口或是口腔炎,第四是因為受到驚嚇。
當小孩因為寒冷而哭鬧,會表現出腹部疼痛並哭泣,臉色呈現青白色,口鼻間散發出冰冷的氣息,腹部摸起來也是冷的,他們會蜷縮著身體哭泣,這就是因為寒冷所導致的症狀。
若是因為燥熱而哭鬧,小孩會顯得煩躁不安,臉色紅潤,小便顏色偏黃,口中感覺悶熱,腹部溫暖,哭鬧時可能還會出汗,他們會仰躺著哭泣,這是燥熱的徵兆。
如果小孩口腔內有傷口或口腔炎,他們在餵奶時會因為疼痛而哭鬧,一碰到奶瓶或乳房就會開始哭泣,額頭和身體可能輕微發熱,用燈光仔細檢查口腔,若沒有看到傷口,那麼舌頭很可能會腫脹。
所謂的受到驚嚇,是指小孩因遇到陌生人或受到驚嚇後,感到害怕而哭泣。
3. 蒜丸
治冷證腹痛夜啼。
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取出細切,稍研,日中或火上焙半乾,研),乳香(半錢,別研)
上研勻,丸如芥子大。每服七粒,以乳汁送下。
白話文:
【蒜丸】
這藥方用於治療因體寒導致的腹部疼痛以及夜晚哭鬧的症狀。
所需材料為:大蒜一顆,先用慢火烘烤至香味四溢且熟透,然後取出切成細末,再稍微研磨,接著在太陽下或是火旁曬至半乾後再次研磨;乳香半錢,需單獨研磨。
將以上兩種材料混合研磨均勻,搓成像芥菜籽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粒,以母乳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