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5)
卷之十 (5)
1. 遠志丸
治心腎虛,煩渴引飲,胸間短氣,小便自利,白濁泄遺。
人參,白茯苓,川薑(炮,各半兩),牡蠣(煅取粉),遠志(去心,薑汁製炒,各一兩)
上為末,用蓯蓉一兩,酒熬成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糯米湯下。
白話文:
【遠志丸】
主治心臟和腎臟虛弱,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胸部有呼吸困難感,小便頻繁且清澈,以及出現白色濁狀物或有遺精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白茯苓、炮製過的川薑(以上各半兩)、煅燒後的牡蠣粉、去心並用薑汁炒製的遠志(以上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一兩的蓯蓉,用酒熬煮成膏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糯米湯送服。
2. 六神湯
治三消渴疾。
蓮房,乾葛,枇杷葉(去毛),甘草(炙),栝蔞根,黃耆(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糖尿病三多症狀(多飲、多食、多尿)的六神湯方。
所需藥材有蓮蓬、乾葛、枇杷葉(需去除絨毛)、炙甘草、栝蔞根、黃耆(以上藥材用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混合後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如果小便不順暢,可再添加茯苓。
3. 子童桑白皮湯
治三消渴病,或飲多利少,或不飲自利,肌膚瘦削,四肢倦怠。常服補虛止渴利。
童根桑白皮(即未多成者,去粗皮日乾,不焙),茯苓,人參,麥門冬(去心),乾葛,乾山藥,桂心(各一兩),甘草(半兩,生用)
白話文:
這款「子童桑白皮湯」主要用於治療三種不同類型的消渴症,也就是俗稱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喝水很多但小便量少,或者不怎麼喝水也會頻繁上廁所的情況,身體也可能出現肌肉消瘦、皮膚乾枯,四肢容易感到疲倦無力等症狀。經常服用此方可以補充體力,止渴,並有助於改善排尿問題。
所需藥材如下:桑白皮(選用還未完全成熟的,去掉外層粗皮後晾乾,不需要烘焙)、茯苓、人參、麥門冬(需去除內心部分)、乾葛、乾山藥、桂心(以上每種各一兩)、甘草(半兩,不需要炙烤,直接使用)。
4. 玄菟丹
治三消渴利神藥,常服禁精,止白濁,延年。
菟絲子(酒浸通軟,乘濕研焙乾,別取末,十兩),白茯苓,干蓮肉(各三兩),五味子(酒浸,別為末秤,七兩)
上為末,別碾乾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為「玄菟丹」的古方,主治三消渴利,有著神奇療效。長期服用能控制精液流失,防止白濁,並可延長壽命。
所需材料及其份量如下:菟絲子(需用酒浸泡至柔軟,趁濕研磨後再烘乾,另取其粉末,共需十兩)、白茯苓、乾蓮子(各需三兩)、五味子(需用酒浸泡,另磨成粉,共需七兩)。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另外研磨乾山藥成粉末六兩。把剩餘的浸泡酒與新酒混合,煮成糊狀,與藥粉攪拌均勻,用力搗碎數千次,然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以米湯送服,最好在空腹或飯前服用。
5. 梅花湯
治三消渴利神。
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細,等分)
上每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
白話文:
【梅花湯】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三消症(多飲、多食、多尿)及口渴的症狀。
所需材料為糯米(需炒至膨脹如爆米花)和桑樹根部的白色皮層(選擇較厚的部分,切成細條,兩者份量相等)。
每次使用時,取大約一兩的材料,加入一大碗的水,煎煮至剩下半碗的藥汁。感到口渴時即可飲用,不受時間限制。
6. 豬脊湯
治三消渴疾。
大棗(四十九枚,去皮核),新蓮肉(四十九粒,去心),西木香(一錢半),甘草(二兩,炙)
上用雄豬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藥,用水五碗,於銀石器煮,去肉骨,濾滓,取汁一碗,空服任意呷服。忌生冷鹽藏等物。以滓減去甘草一半,焙乾為末,米湯調服,不以時。
白話文:
這份古方是用來治療所謂的「三消渴疾」,也就是糖尿病的。
所需材料如下:棗子49顆(要去掉外皮和籽)、新鮮蓮子49粒(要去掉蓮心)、西木香1.5錢、炙甘草2兩。
首先,拿12寸長的公豬脊骨,與上述所有材料一同熬煮。用五碗水,在銀或石製的容器中烹煮,煮到最後去掉肉和骨,過濾掉殘渣,留下一碗的濃縮湯汁,在空腹時隨意飲用。需注意避免食用生冷、鹹的食物。
另外,可以將剩下的殘渣去掉一半的炙甘草,烘乾後磨成粉,用米湯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