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 卷中 (4)
卷中 (4)
1.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面乾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也。吐謂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溫謂驅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治之各合其宜。
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因為中風而導致半身不遂,他的脈搏頻率增加,臉色變得乾燥且暗沉,手腳活動不便,說話含糊不清,該如何治療呢?如果病症在上部,應使用催吐法;在中部,應使用瀉下法;在下部,則應用補益法;在外部,則應使用發汗法;在內部,則需使用溫熱法、按摩法或熱敷法。催吐是指清除口中的痰涎;瀉下是指疏通腸道的阻塞;補益是指補充身體的不足;發汗是指促進排汗;溫熱是指驅除濕氣;按摩是指幫助氣血流通;熱敷是指增強體內的陽氣。治療時應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方法。
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找出病因。如果脈象浮動,應使用發汗法;脈象滑順,應使用催吐法;脈象隱伏且滯澀,應使用瀉下法;脈象緊繃,應使用溫熱法;脈象遲緩,應使用熱敷法;脈象閉塞,應使用按摩法。重要的是要判斷各種方法是否適用。因此,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視具體情況而定。
2. 論五丁狀候第四十
五丁者,皆由喜怒憂思、沖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肥、毒魚鮓醬、色欲過度之所為也。蓄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攄散,始變為丁。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黃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
白丁者,起於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頭白,或頑麻,或痛癢,使人憎寒頭重,狀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滿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急治之。
赤丁在舌下,根頭俱赤,發痛,舌本硬不能言,多驚,煩悶,恍惚,多渴,引水不休,小便不通,發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七日,禍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
黃丁者,起於唇齒齦邊,其色黃,中有黃水,發則令人多食而還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
黑丁者,起於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歲,禍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腎氣漸絕故也,宜慎欲事。
青丁者,起於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惕,睡不安寧,久不已,則令人目盲,或脫精,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
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黃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腎,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最為巨疾,不可不察也。
治療之法,一一如下。(陸本,有方八道在此後。印本無之。今附下卷之末。)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五種嚴重疾病的徵兆,分別稱為白丁、赤丁、黃丁、黑丁和青丁,這些病症多是由情緒波動、忽冷忽熱、過量飲酒、偏好甜膩食物、食用有毒魚類或醃製品、以及過度性行為引起的。這些有害因素慢慢侵蝕內臟,長時間積累不消,最終轉變為這五種病態。
白丁,開始於右鼻下方,初期像粟粒大小,底部紅,頂部白,可能呈現麻木或痛癢感,使人畏寒頭痛,表現類似感冒症狀,食慾不振,胸口悶堵,呼吸困難且意識模糊者會致死,否則是可治的。這種疾病一般不會超過五天,災禍必將隨之而來,應立即治療。
赤丁,出現於舌下,整體呈現紅色,疼痛,使舌頭僵硬無法說話,患者易驚恐,精神煩亂,神志恍惚,口渴頻繁,持續喝水,小便不通,出現瘋狂行為者會致死,否則是可以治療的。這種疾病通常不會超過七天,災禍必將隨之而來,病情已無法挽回。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罹患此病。
黃丁,開始於嘴脣或牙齦邊緣,顏色為黃色,會滲出黃水,發作時患者食慾旺盛但食物又反吐出來,手腳麻木,口水不斷,腹部脹滿,睏倦,失眠者會致死,否則是可治的。
黑丁,開始於耳朵前方,形狀類似疤痕,顏色為黑色,大小不定,使人牙關緊咬,腰部、脊椎、膝蓋失去知覺,或感到劇烈疼痛,病情通常不出三年,災禍必將隨之而來,已無法治療。這是因為腎氣逐漸衰竭,應節制性生活。
青丁,開始於眼睛下方,初始像個腫塊,顏色為青色,質地堅硬,使人視線模糊,容易恐懼、心悸、不安,睡眠品質差,如果長期未能改善,最終導致失明,或精氣流失,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出一年,災禍必將隨之而來。
白丁的根源在肺,赤丁的根源在心,黃丁的根源在脾,黑丁的根源在腎,青丁的根源在肝。這五種病態是最嚴重的疾病,必須嚴肅對待。
對於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詳情請參考以下說明。(原文提到的治療方式在後續部分,印刷版本中未包含,現附在下卷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