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望

《瘴瘧指南》~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嘉禾散

(又名穀神散)

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脅筋脹滿。心腹刺痛。不進飲食。或多痰。或吞酸胸滿。短氣肢體倦怠。面色萎黃。如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腑虛寒。不受峻補。或因病中氣衰。食不復常。稟受祛弱。不能多食。及瘴疾陰陽表裡未分之際。尤宜服之。

枇杷葉(去毛薑汁炙一兩),石斛(酒拌微炒三錢),杜仲(酒薑汁同炒三錢),青皮(五錢),甘草(一兩五錢),藿香葉(三錢),穀芽(炒五錢),陳皮(去白三錢),白朮(炒二兩),砂仁(二兩),薏米仁(炒一兩),隨風子(一錢如無小訶子代之),半夏(薑汁製三錢),丁香(五錢不見火),木香(三錢),桑白皮(炒五錢),檳榔(炒五錢),五味子(炒五錢),神麯(炒一兩),人參(去蘆一兩),白蔻(去皮炒五錢),茯苓(一兩去皮),大腹皮(炒三錢),沉香(三錢),

上為末每服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此方療四時感冒。能調陰陽。使無變動。刻日得安。如療五噎加乾柿蒂一枚。同煎如療膈氣。吐逆羸困入蔥白三寸。棗五枚。同煎婦人亦可服。瘴病發熱候冷服。老人虛人大便閉。加蜜少許煎冷服。

瘴病多因脾胃感冷而成。是方用參朮。苓草。陳半。六君以補脾利痰。丁香。木香。砂仁。白蔻。藿香。以開胃除積冷以溫中。青皮以理氣。穀芽神麯以消積。瘴病上熱。肺最受邪。枇杷葉薏米仁桑白皮以養肺散肺熱。五味隨風子之酸以補肺斂肺氣。瘴病陽氣不降。檳榔大腹皮沉香以降氣。

氣不降則下寒。下寒則腎無陽。石斛杜仲合沉香引陽氣入腎而暖腰膝。故李待制謂其宜於瘴病。能升降陰陽。雖證候未分。亦可服之。

白話文:

這款藥方又名「穀神散」,主要治療腹部脹滿、下部虛弱的情況。適用於五種噎塞、五種隔閡症狀,以及脾胃不協調、胸部和膈肌有悶痛感、脅肋脹痛、心腹有如針刺般的疼痛、食慾不振、痰多、反酸、胸脹、呼吸短促、四肢疲倦乏力、面色蒼黃等症狀。尤其適閤中焦虛弱、不能承受強烈攻伐,或是臟腑虛寒、無法接受猛烈補益,或是因疾病導致體力衰退、飲食習慣改變,或是體質偏弱、不能多吃,以及在瘧疾尚未明確區分陰陽表裡的階段,都特別適合服用。

藥方成分包括:枇杷葉、石斛、杜仲、青皮、甘草、藿香葉、穀芽、陳皮、白朮、砂仁、薏苡仁、隨風子(或可用小訶子代替)、半夏、丁香、木香、桑白皮、檳榔、五味子、神麴、人參、白豆蔻、茯苓、大腹皮、沉香等。

使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三片薑和兩枚棗,用水煎煮後溫服,不限定時間。此方能治療四季的感冒,調節陰陽平衡,讓身體狀態穩定,短期內即可康復。若要治療五種噎塞,可以添加乾燥的柿蒂一同煎煮;若要治療膈氣、嘔吐、虛弱,則可以加入三寸長的蔥白和五枚棗一同煎煮。女性也可服用。若是瘧疾發燒,應待退燒後再服用。對於虛弱的老年人,若便祕,可以添加少量蜂蜜,冷卻後服用。

瘧疾多是由脾胃受寒引起的,此方利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等藥材來補益脾胃,去除痰濕;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藿香等藥材則能開胃、去除積冷,溫暖中焦;青皮有助於理順氣機;穀芽和神麴能消除積滯;瘧疾上部有熱,肺部最易受邪,枇杷葉、薏苡仁、桑白皮可以滋養肺部,散去肺熱;五味子和隨風子的酸性有助於補肺、收斂肺氣;瘧疾的陽氣不易下降,檳榔、大腹皮、沉香能幫助氣機下降。

若氣機不下降,則會造成下部寒冷,下部寒冷會導致腎臟缺乏陽氣。石斛、杜仲與沉香相結合,可以引導陽氣進入腎臟,溫暖腰膝。因此,李待制認為此方對瘧疾特別適用,能調節陰陽,即使在病徵尚未明確區分時,也可以安心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