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卷下 (3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2)

1. 桂苓甘露飲

(河間)

治暑熱挾濕之霍亂。

桂(去皮),白朮,豬苓(各五錢),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滑石(四兩),寒水石,石膏,甘草(炙,各二兩,一方甘草一兩五錢)

九味為末。每三錢,溫水或新汲水,或生薑湯,量證調下。小兒每服一錢。按:此方,一名桂苓白朮散。一方不用豬苓,或云去豬苓加人參,名桂苓白朮散。

白話文:

[桂苓甘露飲]

(出自河間)

用於治療夏天因高溫與濕氣引發的霍亂症狀。

藥方成分份量如下:肉桂(去掉外皮)、白朮、豬苓(各約15克),茯苓(去掉外皮)、澤瀉(各約30克),滑石(約120克),寒水石、石膏、甘草(烤過,各約60克,另一版本中甘草用量為45克)。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9克,用溫水、新抽取的冷水,或是薑湯,根據病情來調整服用。小孩每次則服用約3克。附註:此藥方又稱為「桂苓白朮散」。另一版本中不使用豬苓,或者去掉豬苓後加入人參,也同樣被稱為「桂苓白朮散」。

2. 六一散

(即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甘草(炙,一兩)

二味為末。每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下,日三。挾表邪者,以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湯調下。本方加黃丹,名紅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硃砂,名辰砂益元散。

白話文:

[六一散]

(也就是益元散,又有一個名字叫做天水散)

使用高品質、細緻、白色的滑石粉(六兩)以及甘草(經過烘烤,一兩)

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三錢的份量,用溫水或是新汲取的冷水調和後服用,一天三次。如果同時有外感病邪的情況,可以使用五寸長的蔥白及五十粒的豆豉,煎煮成湯來調服此藥。

本方若加入黃丹,則稱為紅玉散;加入青黛,則稱為碧玉散;加入薄荷,則稱為雞蘇散;加入硃砂,則稱為辰砂益元散。

3. 蔥豉湯

(《肘後》)

治霍亂髮斑。

蔥白(一握),香豉(三合)

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

按:石頑云: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靡不隨手獲效。余謂胎前外感,何嘗不是妙劑。蘆根、竹葉、蘇葉、黃芩,可以隨證佐入。

白話文:

【蔥豉湯】

這帖藥用來治療霍亂以及皮膚出現紅斑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蔥白一把,香豆豉約三合。

先用水煎煮,然後加入一小杯孩童的新鮮尿液,每日需服用三次。

根據石頑的說明:雖然這帖藥材質輕微,但其療效卻非常顯著,對於體質虛弱者因風熱所引起的疾病,潛伏在體內的病氣引發的溫熱症狀,以及產婦感冒等情況,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我認為,對於懷孕期間的感冒,這帖藥也是極好的選擇。另外,像蘆根、竹葉、薄荷葉和黃芩等藥材,可以依據病情的不同而適度加入。

4. 四苓散

(《溫疫論》)

治濕盛霍亂,胸悶溺澀而渴者。

茯苓,豬苓,澤瀉,橘皮

水煎服。

按:吳氏五苓去桂,而治胃中濕熱,最為有見,且以橘皮易術,則無實中之弊,而有利氣之功,當變而變,斯為善用古法。欲平霍亂者,宜知所趨響矣。(吳又可《溫疫論》解理透闢,用藥靈活,為病家不可不閱之書。素園)

白話文:

[四苓散]

(出自《溫疫論》)

治療因濕氣過重導致的霍亂,症狀包含胸口悶痛、小便不通暢以及口渴。

藥材成分:茯苓、豬苓、澤瀉、陳皮

使用方式:用水煎煮後服用。

附註:吳氏將五苓散中的肉桂去掉,轉而治療胃部的濕熱,這個做法極具見地。並且他將白朮換成陳皮,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內臟實滿問題,同時增強了調節氣機的功效。這種在適當時機做出改變的做法,是善於運用古方的表現。想要有效控制霍亂的人,應該瞭解並學習這種靈活應變的精神。(吳又可在《溫疫論》中對病理的理解深刻,用藥手法靈活多變,這是每位患者都該閱讀的寶貴著作。—素園)

5. 平胃散

(《局方》)

治濕盛於中,霍亂吐瀉。

茅朮(去粗皮,米泔浸,四兩),紫厚朴(去皮,薑汁炒),陳皮(去白,各三兩二錢),甘草(炙,二錢)

四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煎七分服。轉筋者加木瓜。本方加藿香、半夏,名金不換正氣散。

白話文:

[平胃散]

(出自《局方》)

用於治療脾胃濕氣過重,導致的霍亂、嘔吐與腹瀉。

配方包括:茅朮(去掉粗皮,用米泔水浸泡,四兩)、紫厚朴(去掉皮,薑汁炒過,三兩二錢)、陳皮(去掉白色部分,三兩二錢)、甘草(炙過,二錢)。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用水一盞,加入一片薑,煮至剩七分後服用。如果出現轉筋的情況,可以添加木瓜。本方若再添加藿香、半夏,則稱為金不換正氣散。

6. 藿香正氣散

治濕蘊於中,寒襲其外,而為霍亂吐瀉者。

厚朴,陳皮,桔梗,白朮,半夏(各二兩)大腹皮(一本作蒼朮,或用檳榔亦可),白芷,茯苓,蘇葉,藿香(各三兩),甘草(炙,一兩)

十一味為粗末。每三錢,姜三片,棗一枚,煎服。(《蘭臺軌範》此方無白朮,似更妥。謝城)

按:上二方,皆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穢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證,的是良方。若溫暑熱證,不兼寒濕者,在所切禁。今人謂其統治四時感證,不審病情,一概濫用,誤人不少,用治霍亂,薑棗宜裁。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

適用於治療因體內濕氣過重,加上外界寒氣侵襲,導致的霍亂性嘔吐與腹瀉。

藥方成分包含:厚朴、陳皮、桔梗、白朮、半夏(各60克)、大腹皮(另一版本為蒼朮,也可使用檳榔替代)、白芷、茯苓、蘇葉、藿香(各90克)、炙甘草(30克)。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粗粉末。每次服用約9克,配以三片薑和一顆棗一同煎煮後服用。(《蘭臺軌範》中的此方並未提及白朮,或許更為恰當。-謝城)

補充說明:上述兩方均可用來治療因外感風寒,內有食物積滯的情況。或者同時伴有濕氣,吸入了污濁空氣,食用了生冷食物,或者不適應當地水土等情況,確實是有效的藥方。但如果是溫熱暑氣的病症,且沒有寒濕的症狀,則應該避免使用。現在有人認為此方能全面治理四季感冒,不仔細判斷病情,隨意濫用,誤導了不少人。在治療霍亂時,薑和棗的使用需酌情減量。

7. 半夏厚朴湯

(一名四七湯。《金匱》)

治情志不舒,痰濕阻氣,而成霍亂者。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干蘇葉(二兩),生薑(五兩)

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

按:此方既主七情不適之郁痰證,亦治寒濕不化,風感外侵,食滯不消。誤投滋補,因而病劇者,無不所響輒捷。

白話文:

這款藥方又名為「四七湯」,出自《金匱》一書。

主要用於治療因情緒壓抑不暢,或是痰濕阻礙氣血流通,導致的類似霍亂症狀。

所需藥材包括: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乾蘇葉二兩、生薑五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用水七升煎煮,煮至剩四升後,分成四次溫服。

說明:此方不僅適用於因情緒波動或壓力導致的鬱悶痰濕症狀,也能治療因寒濕過重無法代謝,或是風邪入侵,以及消化不良食物積滯的情況。對於誤用滋補品導致病情加重的患者,此方通常能迅速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