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三 (16)
卷三 (16)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唐本下有「之時」二字)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此論實火之斑疹也。點小即是從血絡而出之疹,故熱在心包;點大從肌肉而出為斑,故熱在胃。黑而光亮者,元氣猶充,故或可救;黑暗則元氣敗,必死矣。四旁赤色,其氣血尚活,故可透發也。斑疹夾雜,經胃之熱,各隨其部而外泄,熱邪入胃,本屬氣分,見斑則邪屬於血者多矣。
疹從血絡而出,本屬血分,然邪由氣而閉其血,方成疹也,必當兩清氣血以為治也。既出而反神昏,則正不勝邪而死矣。
雄按:上第十五章,詳論溫疫中斑疹證治之不同,唐氏移為第十六章,今訂正之。
再有一種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楊云:平人夏月亦間有之。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乃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凶,為氣液竭也。
雄按:濕熱之邪,鬱於氣分,失於輕清開泄,幸不傳及他經,而從衛分發白㾦者,治當清其氣分之餘邪。邪若久郁,雖化白㾦,而氣液隨之以泄,故宜甘濡以補之。苟色白如枯骨者,雖補以甘藥,亦恐不及也。上第十六章,唐氏移為第十七章,今訂正之。
楊按:濕熱素盛者,多見此證,然在溫病中為輕證,不見有他患,其白如枯骨者,未經閱歷,不敢臆斷。
汪按:白㾦,前人未嘗細論,此條之功不小。白如枯骨者,余曾見之,非惟不能救,並不及救,故俗醫一見白㾦,輒以危言恐嚇病家。其實白如水晶色者,絕無緊要,吾見甚多,然不知甘濡之法,反投苦燥升提,則不枯者亦枯矣。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動血,結瓣於上。陽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若證還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何以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故齒浮齦不腫者,為腎火水虧也。胃脈絡於上齦,大腸脈絡於下齦,皆屬陽明,故牙齦腫痛為陽明之火。若濕入胃,則必連及大腸,血循經絡而行,邪熱動血而上結於齦。紫者為陽明之血,可清可瀉。黃者為少陰之血,少陰血傷為下竭,其陽邪上亢而氣厥逆,故為難治也。
雄按:上第十七章,唐氏移作第十八章,今訂正之。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若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衛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斑疹的出現,大多與血液有關,但也常與氣有關。斑疹都是邪氣外露的表現,一旦出現,應保持精神舒暢,以達到外解裡和的目的。如果斑疹出現而病人昏迷,則說明正氣不敵邪氣,邪氣入侵內部,或者可能是胃液枯竭所致。
這段論述的是實火引起的斑疹。疹子如果點狀且較小,是從血脈中出來的,所以熱在心包;疹子如果點狀且較大,是從肌肉中出來的,所以熱在胃。疹子顏色黑而發亮,說明元氣尚足,或許還有救;疹子顏色黑暗,說明元氣衰敗,必死無疑。疹子周圍發紅,說明氣血尚且活躍,可以期待疹子透發。斑疹混雜,是胃熱所致,會沿著各自的經絡外泄。熱邪侵入胃部,本屬於氣分,但出現斑疹則邪氣多屬於血分了。
疹子從血脈中出來,本屬於血分,但邪氣通過氣分阻塞血脈,才形成疹子,治療必須同時調理氣血。疹子出現後反而神志昏迷,則說明正氣不敵邪氣,必死無疑。
(註:原文第十五章內容,唐氏版本移至第十六章,此處已訂正。)
還有一種白疹,小粒如水晶般透明,楊氏認為:即使是健康人在夏天也會間或出現。這是濕熱傷肺所致,雖然邪氣外泄,但氣液卻枯竭,必須用甘潤的藥物來補充。如果時間不長,尚未傷及氣液,則只是濕邪鬱阻於衛分,汗出不暢所致,應當疏理氣分的邪氣。如果白疹顏色像枯骨一樣,則凶多吉少,這是氣液耗竭的表現。
(註:濕熱之邪鬱積於氣分,沒有得到及時疏泄,幸好沒有傳及其他經絡,而從衛分發出白疹,治療應當清除氣分殘餘的邪氣。如果邪氣久鬱,即使化為白疹,氣液也會隨之耗竭,所以應該用甘潤的藥物來補充。如果顏色白如枯骨,即使用甘潤的藥物來補,恐怕也無濟於事了。原文第十六章內容,唐氏版本移至第十七章,此處已訂正。)
(楊氏註:濕熱體質的人容易出現這種症狀,但在溫病中屬於輕症,如果沒有其他併發症,即使白疹像枯骨一樣,我也沒有親自見證過,不敢妄下斷語。)
(汪氏註:白疹,前人很少詳細論述,這一條的貢獻不小。白如枯骨的白疹,我曾經見過,不僅無法治療,而且連搶救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民間醫生一看到白疹就用危言聳聽來嚇唬病人。其實,像水晶一樣透明的白疹,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我見過很多,但是不知道甘潤的治療方法,反而用苦燥升提的方法,即使本來不枯竭的也會枯竭。)
再診治溫熱病時,除了看舌頭,還必須觀察牙齒。牙齒是腎的餘氣,牙齦是胃的絡脈。熱邪如果耗傷胃液,必然也會耗傷腎液,而且這兩經的血脈都流經此處,病情嚴重時會損傷血液,結塊在牙齦上。陽血顏色紫紅,像乾漆一樣;陰血顏色黃,像醬油一樣。見到陽血,應以調理胃為主;見到陰血,應以補救腎為主。但是牙齦呈豆沙色則非常危險,如果病情沒有逆轉,尚可治療,否則難以治療。為什麼呢?因為陰液枯竭,陽氣上逆。
腎主骨,牙齒是骨的餘氣,所以牙齒鬆動、牙齦不腫,是腎陰虛火旺的表現。胃經脈絡於上牙齦,大腸經脈絡於下牙齦,都屬於陽明經,所以牙齦腫痛是陽明經火盛的表現。如果濕邪侵入胃,必定會影響大腸,血液沿著經絡運行,邪熱擾動血液而上結於牙齦。紫色的牙齦是陽明經的血,可以清熱瀉火;黃色的牙齦是少陰經的血,少陰經血傷則陰液枯竭,陽邪上亢而氣機逆亂,所以難以治療。
(註:原文第十七章內容,唐氏版本移至第十八章,此處已訂正。)
如果牙齒乾燥光滑像石頭一樣,說明胃熱很重。如果沒有汗、惡寒,說明衛氣偏盛,應該用辛涼解表的方法發汗。如果牙齒顏色像枯骨一樣,說明腎液枯竭,很難治療。如果牙齒上半部分濕潤,而下半部分乾燥,說明心火上炎,應該迅速清心瀉火,等乾燥的部分恢復濕潤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