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 (7)

1. 灸諸病法

一論泄瀉三五年不愈者。百會穴五七壯即愈。(有灸至二三十壯而愈者)

一論小兒大人吐瀉日久垂死者。

天樞(二穴在臍旁各開二寸是),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

一論霍亂已死。而腹中尚有暖氣者。以鹽納臍中。以艾灸。不計其數。

一論翻胃垂死。男左女右。手拿棍一條。伸手放在地上。與肩一般高。肩上有窩。名肩井穴。灸三壯即效。

一論翻胃噎膈神效。

膏肓(二穴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則膊骨開以手指揣摸第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痠痛是穴灸時手按則膊上不可放下灸至百壯為佳),膻中(一穴在膝部中行兩乳中間陷中仰肘取之灸七壯),三里(二穴在臍下三寸節外臁兩筋間灸七壯)

一論頭痛連齒。時發時止。連年不愈。謂之厥逆頭痛。

曲鬢二穴。在耳上。將耳卷前。正尖之上。可灸五七壯。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一論牙疼痛。隨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後骨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灸畢。項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

一論牙齒痛百藥不效。用艾炷如麥大。灸兩耳當門尖上。三壯立已。

一論治心痛神法。

兩手肘後陷處痠痛是穴。先用香油半鍾。煮湯溫服。即用艾入水粉揉爛為炷。每處灸五壯。其痛立止。

一論偏墜氣痛妙法。

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搗爛。貼頭頂囟上。卻令患人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二中指。於兩指合縫處。艾麥粒大。灸七壯。立時止痛。神效。

一論蠱病及痞塊。

中脘(一穴或兩分三寸),右關(二穴),分水(一穴在右),章門(一穴在左)

再用線比患人五手指之長。作朝圓賁。以銅錢調下背。至此錢所止脊骨處。

一論痞積妙法。

以雙線系開元舊錢一個。懸於頸上適中處所。錢胸前直垂而下。孔對臍為率。卻將頂上之線。懸於喉上。向背後垂下。至錢孔對臍而止。用墨點孔之中。再錢之兩邊點處。各灸一火。至十餘壯。更服他藥。痞積即消。其效甚速。

一論黃疸。

病人脊骨。自上數至下第十三椎下。兩旁各量一寸。灸三壯即效。

一論衄血良法。

項後髮際。兩筋間。宛宛中。灸三壯立止。凡衄血自此入腦注法也。

一治衄秘法。

急用線一條。纏足小指。左孔取左。右孔取右。俱出則俱聽取。於脂頭上灸三壯。如綠豆大。若衄多時不止者。屈手大指。就骨節尖上灸各三壯。左取右。右取左。俱衄則俱取。

一論下血不止秘法。

命門一穴。用篾二條。自地至臍心截斷。令患人平立取之。取向後自地比至脊盡處是穴。又須按其穴處疼。方可灸。不疼則不灸也。灸可七壯止。斷根永不發。

一論灸腸風臟毒便血。久不止者。以患人平立量脊骨。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或年代深者。更於椎上兩旁各一寸。灸七壯。無不除根。

白話文:

灸諸病法

  1. 治療腹瀉五年以上未癒者:在百會穴灸五到七壯即可痊癒。(也有人灸到二三十壯才痊癒)

  2. 治療成人或兒童長期嘔吐腹瀉、瀕臨死亡者:在肚臍旁各開二寸的天樞穴(兩個穴位)、肚臍下一寸半的氣海穴(一個穴位)、肚臍上四寸的中脘穴(一個穴位)施灸。

  3. 治療霍亂致死,但腹部尚有溫氣者:將鹽放入肚臍,然後用艾灸,灸的壯數不限。

  4. 治療嘔吐不止、瀕臨死亡者:男性灸左手,女性灸右手。患者手持一根棍子,手放在地上,高度與肩膀齊平,肩膀上凹陷處即為肩井穴,灸三壯即可見效。

  5. 治療嘔吐、噎膈效果顯著的方法:在膏肓穴(令病人雙手交叉放在雙肩上,肩胛骨會張開,用手指在第四節胸椎下兩旁,第四肋骨與第三肋骨之間,按壓到酸痛的地方,此即穴位。施灸時,手要按住,肩膀不能放下,灸至一百壯為佳)、膻中穴(位於兩乳頭中間的凹陷處,仰起肘部可以找到,灸七壯)、三里穴(位於肚臍下三寸,脛骨外側,腓骨前緣與脛骨之間,灸七壯)施灸。

  6. 治療頭痛連及牙齒,時發時止,多年不癒的厥逆頭痛:在耳上方的曲鬢穴(將耳朵向前卷起,在耳尖正上方)施灸,左側疼痛灸左側,右側疼痛灸右側,灸五到七壯。

  7. 治療牙痛:在患病牙齒同側肩膀尖端,靠近後方骨縫的小凹陷處(略微抬起手臂可以找到),灸五壯。灸完後,頸部會感到劇烈疼痛,過很久才會停止,此後便不再復發。

  8. 治療百藥不治的牙痛:用麥粒大小的艾炷,灸兩耳尖上方的當門穴,灸三壯即可見效。

  9. 治療心痛的特效方法:在兩肘後凹陷處酸痛的地方施灸,此為穴位。先喝半碗溫熱的香油湯,然後將艾草加入米粉揉成艾炷,每處灸五壯,疼痛即可立即停止。

  10. 治療偏墜氣痛的妙法:取一粒一歲生的蓖麻子,去皮搗爛,貼在頭頂囟門上。患者仰臥,將雙腳掌相對,用帶子綁住雙手中指,在兩手中指交接處,用麥粒大小的艾炷灸七壯,疼痛會立即停止,效果神奇。

  11. 治療蠱毒及痞塊:在中脘穴(一個或兩個,位於肚臍上三分或四分)、右關穴(兩個穴位)、分水穴(一個穴位,位於右側)、章門穴(一個穴位,位於左側)施灸。再用線測量患者五指的長度,製作一個圓圈,用銅錢放在患者背部,銅錢停留在脊椎的位置,就是施灸的位置。

  12. 治療痞積的妙法:用雙線繫住一個開元舊錢,懸掛在患者頸部正中,錢幣垂直下垂,錢孔對準肚臍。再將頂部線繩懸掛在喉嚨上方,向後垂下,直到錢孔對準肚臍。用墨點在錢孔以及錢幣兩側各一點,每個點灸十幾壯,再服用其他藥物,痞積就會消散,效果非常迅速。

  13. 治療黃疸:從患者脊柱上方往下數到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兩旁各量一寸,灸三壯即可見效。

  14. 治療鼻出血的良法:在項後髮際,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灸三壯即可止血。凡是鼻出血從此處流入腦部的,都適用此法。

  15. 治療鼻出血的秘方:用一根線纏繞患者小腳趾,左側鼻孔出血則取左側小腳趾,右側鼻孔出血則取右側小腳趾,兩側都出血則都取。在腳趾指甲根部(脂頭)灸三壯,艾炷如綠豆大小。如果鼻出血時間長久不止,則屈曲大拇指,在指節尖端灸三壯,左側鼻孔出血則灸右側大拇指,右側鼻孔出血則灸左側大拇指,兩側都出血則都灸。

  16. 治療下血不止的秘方:在命門穴施灸。用兩根竹篾從地面量到肚臍,截斷,患者站直,將竹篾向後量到脊柱末端,此處即為命門穴。必須按壓穴位感到疼痛才能灸,不痛則不灸。灸七壯即可止血,斷根,永不復發。

  17. 治療腸風、臟毒、便血久治不癒者:患者站直,量取脊柱與肚臍平齊處的椎骨,在椎骨上灸七壯;如果病程久遠,則在椎骨上方兩旁各一寸處,各灸七壯,都能徹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