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小兒五宜

一小兒分娩。初離母體。口有穢毒。啼聲未發。急用軟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倘或不及。預煎甘草黃連濃汁灌之。待吐出惡沫。方與乳吃。或用好硃砂。水飛過。煉白蜜調和成膏。如小豆大。乳汁化服。三日內止進三粒。以除胎毒痘疹之患也。

一初生三五日。宜綁縛令臥。勿豎頭抱出。免致驚癇。

一乳與食。不宜一時混吃。使兒生疳癖痞積。

一兒衣宜用年老人舊裙舊褲。改作小兒衣衫。切不可制紵絲綾羅氈絨之類。與小兒穿。

一兒生四五個月。止與乳吃。六個月以後。方與稀粥哺之。周歲以前。切不可吃葷腥。並生冷之物。令兒多疾。若待二三歲後。臟腑稍壯。方與葷腥庶可。若到五歲後。食之尤嘉。

白話文:

【小兒五項應注意的事項】

一、當嬰兒出生,剛離開母親身體時,其口中可能含有不潔的分泌物。在嬰兒開始哭啼前,應迅速使用柔軟的布料包裹手指,清理嬰兒口中的髒污。如果來不及,可以事先準備濃稠的甘草黃連湯汁,喂嬰兒吞下,等待他吐出髒東西後再餵奶。或者使用高品質的硃砂,經過水飛處理,與煉製的白蜂蜜混合成膏狀,製成像小豆般大小的丸子,溶解在母乳中餵食。三天內只餵三次,以此來去除胎毒,預防痘疹等疾病。

二、新生兒出生三五天內,應讓他保持平躺,避免直立抱起,以免引起驚嚇或癲癇。

三、母乳和固體食物不宜同時餵食,以免導致嬰兒產生消化不良或積食的問題。

四、嬰兒的衣服應使用年長者的舊裙褲改制,切忌為嬰兒穿著新製的絹絲、綾羅、氈絨等材質的衣物。

五、嬰兒出生四五個月內,僅需餵食母乳。六個月後,纔可逐漸引入稀粥等輔食。一週歲前,切記不可讓嬰兒食用肉類或海鮮,以及生冷的食物,以免引發疾病。等到兩三歲後,嬰兒的臟腑功能逐漸成熟,纔可適度添加肉類或海鮮。若能等到五歲後再食用,對其健康更有益處。

2. 洗兒法

凡初生兒洗浴。不可先斷臍帶。候洗了方斷。不致水濕傷臍。可免臍風臍瘡等症。浴兒調和湯水。須看冷熱得宜。不可久浴。久浴傷風寒。夏不可久浴。久浴則傷熱。浴時當護兒背。免邪風侵入。不使發熱成癇疾。用五根湯洗。以免瘡疥之患。

五根湯

桃根,柳根,梅根,槐根,桑根,加苦參、白芷同煎。

上每味一兩。洗淨切碎。用水煮去渣。加豬膽汁一枚。候水溫洗。

白話文:

[嬰兒沐浴法]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洗澡,不應先剪斷肚臍的臍帶,應該等洗完澡後再剪斷。這樣可以避免水分進入肚臍,造成感染,能預防臍風或臍瘡等疾病。在為寶寶調配洗澡水溫時,要確保水溫適中,既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並且不要讓寶寶泡太久,因為泡太久可能會讓寶寶著涼感冒。夏天也一樣,不能讓寶寶泡太久,以防過熱。洗澡時要保護好寶寶的背部,防止邪風侵襲,避免因此發燒而引發癲癇等疾病。可用五根湯來為寶寶洗澡,可以預防皮膚病如瘡疥等。

五根湯配方

桃樹根,柳樹根,梅樹根,槐樹根,桑樹根,加上苦參和白芷一起煎煮。

以上每種材料各取一兩,清洗乾淨後切碎,用水煮沸後去掉殘渣,加入一個豬膽汁,待水溫適宜時就可以幫寶寶洗澡了。

3. 斷臍法

一小兒初生。洗訖斷臍。不可用刀割。以軟絹裹臍。或膈單衣咬斷。蓋臍不可太長。又不可太短。只取兒足掌長。如長引外風。則成臍風之患。短則傷臟內痛。面青啼呼。臍帶中有穢蟲。宜急撥去。不然入腹成疾。

白話文:

一個嬰兒剛出生,洗完澡後要剪斷臍帶,不應用刀子來割,而是用柔軟的布包裹住臍帶,或者用單層的衣服咬斷。臍帶不能留得太長,也不能太短,大約和嬰兒腳掌的長度相等即可。如果太長,容易引入外風,可能導致臓風的問題;太短的話會傷到內臟,讓嬰兒感到疼痛,臉色發青,不停哭鬧。臍帶中可能會有髒東西或小蟲,應盡快清理掉,否則進入肚子裡可能會造成疾病。

4. 變蒸論

夫小兒初生,血氣未定,陰陽未和,臟腑未足,骨格未生,有變蒸之候。變者,異常也。蒸者,發熱也。所以變生五臟,蒸養六腑。須要變蒸多遍,則骨節臟腑,由是而全,胎毒亦因變而散,氣血方榮,性情有異,後來出痘亦輕可也。自生之日始,每三十二日一變,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

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止有三百二十骨。自生下骨而上,一日十骨,三十二䔾為一變,骨氣始全。一變生一臟,或一腑,十變則臟腑始足。每變輕則發熱微汗,其狀似驚;重則壯熱,脈亂而數,或吐或汗,或煩啼燥渴。輕則五日解,重則八日解。凡小兒之病,無有不由變蒸而得也。

而不熱不驚,無他病候,是暗變者多矣,此受胎氣壯故也。凡變蒸,須看兒唇口,如上唇微腫,有如臥蠶,或有珠泡子者,是真變蒸之候也。此則決不可妄投針灸藥餌,若誤之,則為藥引入各經,症遂難識,而且纏綿不脫,反為藥之所害也。如或因傷食,因傷風,因驚嚇等項,

夾雜相值而發,令人疑惑,亦須守候兩三日,俟其病勢真的。是食則消食,是風則行痰,是驚則安神,隨症調治。或非變蒸,時而得傷寒時行瘟病,則口上無白泡,其診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此為他病,可作余治。業幼科者,奚不詳究耶?

白話文:

[變蒸理論]

小兒出生初期,他們的血氣尚未穩定,陰陽失衡,臟腑功能不健全,骨骼未完全形成,會經歷所謂的「變蒸」現象。這裡的「變」指的是身體的異常變化,「蒸」則是指發燒。這是為了讓五臟產生變化,並滋養六腑。小孩需要經歷多次變蒸,骨骼與臟腑才能健全,胎毒也能因此散去,氣血才會旺盛,性格也會逐漸形成,未來如果出現疹痘之類的疾病,症狀通常較輕。

從出生開始算起,每隔32天就會有一次變蒸,人體共有365塊骨頭。除去四肢的45塊小骨頭,剩下320塊骨頭。從出生開始,每天成長10塊骨頭,32天為一個變蒸週期,骨氣才會完全。一次變蒸會生成一個臟器,或是一個腑器,經過十次變蒸,臟腑才會完全成熟。每次變蒸,輕微的可能只會有微熱和少量出汗,表現出像是受到驚嚇的樣子;嚴重的可能高燒,脈搏紊亂且頻率加快,或者嘔吐、出汗,或者焦躁不安、啼哭、口渴。輕微的五天後會好轉,嚴重的則需要八天。兒童生病,大多是由變蒸引起的。

然而,如果沒有發燒、驚嚇,也沒有其他病徵,這通常是隱藏式的變蒸,因為在母體內就得到充足的營養。判斷變蒸的方法,可以觀察孩子的嘴脣,如果上脣微腫,形狀像臥著的蠶,或是有泡泡,就是真正的變蒸現象。此時,絕對不能隨便用針灸或藥物治療,一旦誤診,藥物會進入各個經絡,病情將變得複雜難辨,而且容易久病不愈,反而被藥物所害。

如果因為飲食過量、受風寒、受到驚嚇等因素,混合在一起引發症狀,讓人難以判斷,需要等待兩三天,等到病情確定。若是飲食問題,就消食;若是風寒,就祛痰;若是驚嚇,就安神,根據症狀對症下藥。如果不是變蒸,而是得了感冒或是流行性傳染病,嘴邊不會有白泡泡,診斷方式大致相同。但如果是耳朵和臀部都發熱,那就是其他疾病,要另外治療。對於從事兒童醫學的人來說,豈能不多加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