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瘧疾

夫瘧疾者。外因感受風寒暑濕。內因飲食飢飽而作也。其症不一。先寒後熱者。名寒瘧。先熱後寒者。名溫瘧。寒而不熱者。名牝瘧。熱而不寒者。名癉瘧。不寒而熱。骨疼節痛。身重腹脹。自汗善嘔者。名濕瘧。噯氣吞酸。胸膈不利者。名食瘧。一日一發。受病一月。間日一發。

受病半年。連發二日。間一日者。氣血俱病也。起於三陽者。多熱而發於日。起於三陰者。多寒而發於夜。發於日者。隨症而治。發於夜者。加血藥並用升提。暫瘧可截。久瘧加補。經久不愈。縱兒飲水。結癖中脘。名曰瘧母。此最難痊。一二髮間。用截太早。必變浮腫疳痢之疾。

然嬰兒之瘧。自飲食得之居多。治須以消導扶胃氣為本。此秘訣也。

一論食瘧嘔吐痰沫。及時行瘴瘧。不問先寒後熱。諸瘧通用。

清脾飲

青皮,厚朴(姜炒),草果,白朮(去蘆炒),茯苓(去皮),柴胡,黃芩,半夏(姜炒),甘草

上銼。棗煎服。小便赤。加豬苓、澤瀉。

一論停食感寒發瘧。及中脘虛寒。嘔逆噁心等症。

養胃湯

蒼朮(米泔浸),厚朴(薑汁炒),陳皮,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人參,藿香,草果甘草

上銼。烏梅一個。生薑水煎服。

截瘧飲

白朮(去蘆),蒼朮(米泔浸),陳皮,青皮(去穰),柴胡,黃芩,豬苓,澤瀉,常山,甘草上銼一劑。用薑棗水煎。露一宿。溫服。有汗而熱多者。加人參、黃耆、知母、前胡。無汗熱多者。加乾葛、紫蘇。寒多、加乾薑、草果。痰多。加半夏、貝母。如食積。加枳實、山楂、麥芽、神麯。

夜發者為陰分。加當歸、升麻。二日三日一發者。加人參、黃耆、白朮、烏梅。去蒼朮。單寒。加乾薑、附子、人參。去柴芩、豬苓、澤瀉。腹痛。加厚朴、檳榔。室女熱入血室。加小柴胡湯。

截瘧仙丹

五月五日午時。用雄黑豆四十九粒。先一日以水泡去皮。研爛。入人言五分。同研為丸。如黃豆大。雄黃一錢為衣。陰乾收貯。臨發熱。早晨無根水下一丸。忌熱酒熱物一時。仍忌魚腥生冷之物三日。黑豆圓者是。

一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生地,白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半夏,黃芩(炒各一錢),甘草(四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下鱉甲末半錢。

白話文:

關於瘧疾,它是外部受到風、寒、暑、濕的影響,加上內部飲食過度或不足所導致的。其病症種類繁多。先是寒冷後轉熱的,稱為寒瘧;先熱後冷的,叫做溫瘧;只有寒冷沒有熱的,被稱為牝瘧;只有熱而沒有冷的,叫做癉瘧;不冷只熱,伴有骨頭疼痛、關節疼痛、身體沉重、腹部脹大、自汗和容易嘔吐的,稱為濕瘧;感到噯氣和吞酸,胸口不適的,則被稱為食瘧。

如果一天發病一次,那麼可能是一個月前染上的疾病;如果每兩天發病一次,可能是半年前染上的疾病;如果連續兩天發病,隔一天就停止,這表示氣血都受到了影響。若起病於三陽,那麼通常會在白天出現較多的熱症;若起病於三陰,那麼通常會在夜晚出現較多的寒症。對於白天發病的,根據症狀來治療;夜晚發病的,除了用血藥之外,還需要使用提升氣血的藥物。短期的瘧疾可以迅速控制,長期的瘧疾則需要補充營養。如果長時間未能痊癒,患者即使喝水也會在中脘部位形成結癖,這種情況被稱為「瘧母」,是最難治癒的。如果在發病初期就過早使用截瘧藥,可能會導致浮腫或疳痢等疾病。

然而,嬰兒的瘧疾大多是由飲食引起的,治療應以消化導引和扶助胃氣為主,這是個祕密的治療方法。

一種用於治療食瘧嘔吐和痰沫,以及各種瘧疾的藥方,無論是先冷後熱還是其他情況都可以使用,名為「清脾飲」,成分包括青皮、厚朴(薑炒)、草果、白朮(去蘆炒)、茯苓(去皮)、柴胡、黃芩、半夏(薑炒)和甘草。

另一種用於治療因食物滯留或寒涼導致的瘧疾,以及中脘虛寒、嘔吐和噁心等症狀的藥方,名為「養胃湯」,成分包括蒼朮(米泔浸)、厚朴(薑汁炒)、陳皮、半夏(薑炒)、白茯苓(去皮)、人參、藿香、草果和甘草。

再有一種用於截斷瘧疾的藥方,名為「截瘧飲」,成分包括白朮(去蘆)、蒼朮(米泔浸)、陳皮、青皮(去穰)、柴胡、黃芩、豬苓、澤瀉、常山和甘草。

對於夜晚發病的情況,屬陰分,可加入當歸和升麻;對於每兩天或三天發病一次的情況,可加入人參、黃耆、白朮和烏梅;對於單純寒冷的情況,可加入乾薑、附子和人參;對於腹痛的情況,可加入厚朴和檳榔;對於女性熱入血室的情況,可加入小柴胡湯。

此外,還有「截瘧仙丹」,是在五月五日午時,使用四十九粒泡軟去皮的黑豆,與五分人言混合研磨成丸,然後用一錢雄黃包裹,陰乾保存。在發熱前一天早上,用無根水吞下一丸,之後一小時避免熱酒和熱食,三天內避免魚腥和生冷的食物。

最後,對於乳兒的瘧疾和痞塊,可用川芎、生地、白芍藥、陳皮、半夏、黃芩、甘草等成分,煎煮後加入鱉甲末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