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2)

1. 熱症

小兒之病。惟熱居多。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紅目赤。氣粗口乾燥渴。小便赤澀。大便堅閉。五心煩熱。日夜焦啼。發壯熱。宜大連翹飲主之。虛則面白眼青。氣微。口中清冷。恍惚神緩。大便稀而小便頻。夜則盜汗發虛熱。宜惺惺散主之。其有乍冷乍熱。怫鬱驚惕。上盛下虛。

此冷熱不調候也。如熱在表宜汗。在裡宜下。表裡俱熱則宜解散。其或表裡已解。熱又時來。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不可再服涼藥。必使陽斂於內。身體自涼。宜參苓白朮散主之。又有潮熱。則發熱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旦止。餘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腹先發熱。

疳熱骨蒸盜汗。壯熱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風熱汗出身熱。虛熱困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癖熱涎嗽飲水。寒熱發如瘧狀。血熱巳午時發熱瘡疹熱耳鼻尖冷。十六者大同而小異。諸症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或有三兩症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蓋小兒氣稟純陽。

臟腑生熱。陰陽氣變。熏蒸於外。致令身熱也。若肝熱則兩眼赤痛。流淚羞明。或生翳障。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腫。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腑閉結。脾熱則多涎沫。口內長流。心脾熱則生重舌木舌。胃熱則作口臭。腎熱則耳聾。或出膿汁。此五臟所生。熱各不同。

是不可以概論也。大抵熱則生風。風則悸矣。

一論小兒心經邪熱。心與小腸受盛。乃水寶之處。常宜通利。壅則結。滑則利。熱則澀。盛則淋。平涼心火。三焦自順。不待疾作而解。症成而療者。疏通有之矣。一十五味加湯使用。才覺蘊熱客熱寒邪風邪。冒之肺經。心將受之。不受獨傳於小腸。或閉或澀。或赤或白。淋瀝不通。

榮衛不通。壅之作疾。其發多端。以致膈熱。眼目赤腫。唇口白瘡。津液不生。涕唾稠盛。須在表裡俱得其宜。驚風悉能散之。痰熱亦自除之。連翹之功。可謂大矣。

大連翹飲

連翹,瞿麥穗,滑石,車前子,牛蒡子,赤芍藥(各八分),山梔子,木通,當歸,防風(各四分),黃芩(一錢二分),柴胡,甘草(各一錢二分),荊芥穗(五分),蟬蛻(五分)

上銼作一劑。竹葉十片。燈草十根。水煎服。風痰熱變蒸熱。加麥門冬。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疹餘毒。加薄荷葉。癰疽毒熱。加大黃、芒硝。

一論小兒蘊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縫出血。口臭頰熱。咽痛煩躁不寧。並痘疹餘毒未解。或頭面身體多生瘡癤。宜

五福化毒丹

犀角(鎊三錢),桔梗(一兩),生地黃(泔浸),赤茯苓(去皮),鼠黏子(微炒各五錢),粉草,朴硝(各三錢),連翹,玄參(各六錢),青黛(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研化下。兼有驚。加硃砂為衣。

白話文:

[熱症]

小孩生病,多半是因為熱症。熱症有虛有實。實熱的孩子會臉紅眼赤,呼吸急促,口乾燥且渴,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硬,手腳心煩熱,日夜焦躁哭鬧,發高燒,這時應服用大連翹飲。

若是虛熱,孩子臉色蒼白,眼神無光,氣息微弱,口中清冷,神情恍惚,大便稀軟且小便頻繁,夜晚盜汗且虛熱,這時應服用惺惺散。

有時候孩子會忽冷忽熱,鬱悶驚嚇,這是冷熱不調。如果熱在表層,就應該出汗;如果熱在內部,就應該通便。表裡都熱,就應該用藥解散熱氣。如果表裡的熱已經消退,但熱氣又時常復發,這說明表裡都虛弱,氣力無法回到原位,陽氣飄浮在外,不能再服用涼藥,必須讓陽氣回歸內部,身體自然就會降溫,這時應服用參苓白朮散。

另外,還有潮熱,這種熱症會在特定時間發作。驚熱會讓人顛狂喊叫,神志恍惚。夜熱是在夜晚發作,白天停止。餘熱是因為寒邪未完全排除。食熱會讓肚腹先發熱。

疳熱會導致盜汗和骨蒸。壯熱會一直不停。煩熱會讓人焦躁不安。積熱會讓臉頰紅赤,口生瘡。風熱會讓人出汗且身體發熱。虛熱會讓人疲倦乏力。客熱會時來時去。癖熱會讓人流口水,想喝水。寒熱會像瘧疾一樣發作。血熱會在巳午時刻發作。這些都是熱症的不同表現。

總的來說,小孩的身體純屬陽性,臟腑容易產生熱氣,陰陽氣息變化,導致身體發熱。不同的臟器產生的熱氣也不相同。

大連翹飲由連翹、瞿麥穗、滑石、車前子、牛蒡子、赤芍藥、山梔子、木通、當歸、防風、黃芩、柴胡、甘草、荊芥穗、蟬蛻組成。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入十片竹葉和十根燈草,用水煎煮後服用。對於風痰熱、實熱丹熱、胎熱瘡疹餘毒、癰疽毒熱等症狀,可根據情況添加其他藥材。

五福化毒丹由犀角、桔梗、生地黃、赤茯苓、鼠黏子、粉草、朴硝、連翹、玄參、青黛等藥材組成。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加入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龍眼。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研化後服用。如果有驚嚇,可以加硃砂作為丸子的外衣。

惺惺散由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桔梗、白芍、天花粉、細辛、薄荷葉等藥材組成。將這些藥材切碎後,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後溫服。這個方子適用於小孩因長大而產生的蒸皮長骨和精神變幻,以及因風寒咳嗽、痰涎鼻塞、聲音沙啞、發熱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