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痔漏

上各為細末。用雄豬大腸一段。去脂油。灌藥末於內。兩頭絲線縛住。用糯米二升煮飯。將半熟時。撈起。去湯。將藥腸盤藏於飯中。如蒸飯已熟。待冷些取出。去兩頭無藥線縛之腸。將藥腸入淨石臼內杵爛。揀出腸渣筋。如不黏。加些飯杵之好。丸如梧桐子大。曬乾。每服百丸。白滾水送下。

一論痔漏多年不瘥之神方也。

收功補漏丸,臨川徐學韋驗。

白茯苓(去皮),赤茯苓(去皮),沒藥(各二兩),破故紙(四兩)

上藥。俱不犯鐵器。於石臼搗成塊。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籠蒸熟。曬乾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緩緩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予嘗以此方。加入全料六味地黃丸。同作一處。同丸服。治年久漏不愈者。一料全愈。

一論漏瘡。先須用補藥。以補氣血。參、耆、歸、術為主要。大劑服之。外以附子為細末。津調作餅子。如銅錢厚。以艾火灸之。漏大者艾炷亦大。漏小者艾炷亦小。灸令微熱。不可令痛。餅乾即易之。再和再灸。又以補氣血藥。作膏貼之。

一論痔瘡。膿血淋漓。口乾作渴。晡熱便血。自汗盜汗。以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乾薑。脾胃漸醒。後以六味丸兼進而愈。一治蓮花痔瘡。余紹坪得效。

黃連(三錢),烏梅(三十個),大黃(三錢),穿山甲(炒三錢)

上銼。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痔漏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取一段豬大腸,去除油脂,將藥粉灌入大腸內,兩端用線紮緊。用兩升糯米煮飯,飯半熟時撈起瀝乾水分。將裝藥的大腸放入米飯中,如同蒸飯一樣蒸熟。待冷卻後取出,去除兩端紮線的部分。將藥腸放入乾淨的石臼中搗爛,挑出腸渣和筋絡。如果藥膏不黏稠,可以加些米飯繼續搗。將藥膏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曬乾。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白開水送服。

這是治療多年久治不癒痔漏的特效藥方,名為「收功補漏丸」,由臨川徐學韋驗證。

藥方組成:白茯苓(去皮)、赤茯苓(去皮)、沒藥(各二兩)、破故紙(四兩)。

所有藥材均不能接觸鐵器,需用石臼搗碎成塊狀。春秋季節用酒浸泡三日,夏季二日,冬季五日。取出後,用木籠蒸熟,曬乾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五十丸,空腹溫酒送服。我曾用此方,加入全劑量的六味地黃丸一起製成藥丸服用,治療多年漏症不愈者,一劑即可痊癒。

治療漏瘡,首先需要服用補益氣血的藥物,以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為主藥,大劑量服用。外用附子研磨成細粉,用唾液調成餅狀,厚度如銅錢,用艾灸炙烤。漏瘡大的,艾炷也大;漏瘡小的,艾炷也小。灸烤至微熱即可,不可灸到疼痛。餅子涼了就換新的,再調製再灸。同時服用補益氣血的藥物,並製成膏藥外敷。

治療痔瘡膿血淋漓、口乾舌燥、午後便血、自汗盜汗等症狀,可用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乾薑,待脾胃功能恢復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即可痊癒。這是治療蓮花痔瘡的有效方法,余紹坪先生曾用此方獲得療效。

藥方組成:黃連(三錢)、烏梅(三十個)、大黃(三錢)、穿山甲(炒三錢)。

將藥材切碎,水煎服,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