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下編 (27)

回本書目錄

下編 (27)

1. 熱(附)

熱者,寒鬱內成之意。因其平素有火,加以寒鬱,而熱成矣。(臟陽生熱為真熱。)若臟氣素陰,則寒雖入,而熱不生。在初惟見無熱惡寒,至夜方有熱見。且有平素無熱,因於火虛而陽上浮,其症有似於熱。又或中有食滯,上下氣不宣泄,而身時見熱作,皆非真正純熱之謂。

(臟陰或熱為假熱。)所以治熱須分表裡陰陽,及有積熱、伏熱、熱毒、似熱之異也。但世僅知苦寒解熱,而不知其邪初在表,熱未內結,其可不用升麻、乾葛、柴胡、秦艽,及或夏枯草之類以散之乎?熱挾有風,而症見有鼻淵目翳,其可不用辛夷、木賊、蕤仁、冰片、決明子、薄荷、爐甘石、青葙子之類以解之乎!熱挾有濕,而症見有面垢不仁,肌膚痿痹,其可不用香薷、蕪荑以解之乎!熱挾有痰不散,而症見有目翳痘癰,其可不用海石以散之乎!血瘀不散,而症見有肝虛目翳,瘡瘍惡毒,其可不用石灰、穀精草以治之乎!熱不在經,而在於膈,而症見有欲吐不吐,其可不用木鱉、栝蔞、膽礬等藥以治之乎!此散表熱之大概也。

若熱已在於里,法當用瀉。然瀉脾則不外乎石斛、白芍;瀉胃則不外石膏、朴硝、大黃;瀉肺則不外乎黃芩、知母;瀉大腸則不外乎黃芩、生地;瀉心則不外乎連翹、山梔、黃連;瀉肝則不外乎膽草、青黛;瀉膽則不外乎前胡;瀉腎則不外乎童便、食鹽。(《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瀉膀胱則不外乎豬苓、澤瀉、黃柏。餘則看症酌增。此瀉裡熱之大概也。若熱久伏不發,其熱最深,其藥亦不越乎知、連、芩、柏。(《經》曰:以苦發之。)但總不得妄行升發以助其勢,如春溫夏熱之有禁用乾葛、升麻、麻黃、桂枝、柴胡之類是已。此瀉伏熱之大概也。至於熱挾有濕,藥亦不外清利之味。然亦須分病症輕重。輕則用以通草、茯苓等藥以滲;重則用以澤瀉、木通、車前、燈草、扁蓄、萆薢、海金沙、防己、茵陳、地膚子、豬苓、滑石等藥以為瀉;再重則有大戟、芫花、甘遂等藥以為之伐。此瀉濕熱之大概也。他如熱入於血。(血熱。)而症見有蓄血便血等症,則當按其破血涼血之劑以進。久積而熱不化。(積熱。)則當用以黃芩、黃柏、知母之類以投。久積久毒不解。(熱毒。)則當用以連翹、牛蒡、綠豆、金銀花、蒲公英、金汁、人中黃之類以治。惟有真陰素虧,真陽失守,無根之火浮溢於表,外極似熱,而內則無真正熱症熱脈可據。(假熱。)惟當用以附子理中,及或附桂八味,方可回生。凡此皆屬治熱之品,但不可盡以熱屬內實,而概用以苦寒,以傷其胃也。

《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水勝火,故治以鹹寒。甘勝咸,佐之所以防其過。必甘苦者,防咸之過,而又以瀉熱氣作實也。熱淫,故以酸收之;熱結,故以苦發之。)五運。(少陰司天,子午;少陰在泉,卯酉。)

白話文:

熱症的成因並非單純,而是寒邪鬱積於內,與體內原有的火氣相互作用而產生。若臟腑陽氣旺盛,產生真熱;但若臟腑陰氣充足,則寒邪入侵也不會產生熱症。初期可能僅見畏寒無發熱,直到晚上才出現發熱症狀。也有些情況是因火氣虛弱,陽氣上浮,症狀類似於熱症,或因飲食積滯,氣機阻滯不通,導致時發時止的發熱,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純熱。臟腑陰虛或虛火導致的發熱屬於假熱。

因此,治療熱症必須區分表裡、陰陽,以及積熱、伏熱、熱毒、似熱等不同類型。世人多只知用苦寒之藥降熱,卻不知熱邪初起在表層,尚未深入臟腑時,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柴胡、秦艽、夏枯草等藥散之。若熱邪夾雜風邪,出現鼻塞、流涕、目翳等症狀,則應使用辛夷、木賊、蕤仁、冰片、決明子、薄荷、爐甘石、青葙子等藥。若熱邪夾雜濕邪,出現面容晦暗、皮膚麻木、肌肉萎縮等症狀,則應使用香薷、蕪荑等藥。若熱邪夾雜痰濁,出現目翳、痘瘡、癰腫等症狀,則應使用海石等藥。若血瘀不散,出現肝虛、目翳、瘡瘍、惡毒等症狀,則應使用石灰、穀精草等藥。若熱邪不在經絡而在膈肌,出現欲吐不能吐的症狀,則應使用木鱉子、栝樓、膽礬等藥。以上是散表熱的大概方法。

若熱邪已深入臟腑,則應採用瀉法。瀉脾胃用石斛、白芍、石膏、朴硝、大黃;瀉肺用黃芩、知母;瀉大腸用黃芩、生地;瀉心用連翹、山梔、黃連;瀉肝用膽草、青黛;瀉膽用前胡;瀉腎用童便、食鹽(經書記載:熱邪入侵臟腑,可用鹹寒之藥治療);瀉膀胱用豬苓、澤瀉、黃柏。其他情況則需根據具體症狀酌情增減藥物。以上是瀉裡熱的大概方法。

若熱邪久伏不發,熱邪深入,則宜選用黃連、黃芩、知母、黃柏等藥(經書記載:用苦味藥物疏通之)。但切記不可妄用升發之藥,以免助長邪氣,例如春溫、夏熱時,不可使用乾葛、升麻、麻黃、桂枝、柴胡等藥。以上是瀉伏熱的大概方法。

至於熱邪夾雜濕邪,也應使用清利之藥,但需根據病情輕重選擇藥物。輕者用通草、茯苓等利尿滲濕藥;重者用澤瀉、木通、車前子、燈心草、扁蓄、萆薢、海金沙、防己、茵陳、地膚子、豬苓、滑石等瀉濕藥;更重者則需使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峻下之藥。以上是瀉濕熱的大概方法。

若熱邪入血,出現便血、血塊等症狀,則應使用破血涼血之藥。若熱邪久積不化,則用黃芩、黃柏、知母等藥;若熱邪久積成毒,則用連翹、牛蒡子、綠豆、金銀花、蒲公英、金汁、人中黃等藥。若真陰虧損、真陽不足,出現類似熱症的症狀,但內無真正熱象,則應使用附子理中丸、附子桂枝湯或八味丸等溫陽藥。

以上都是治療熱症的藥物,但不可一概而論將所有熱症都歸為內熱實證,而一味使用苦寒之藥,以免損傷脾胃。

經書記載:熱邪入侵臟腑,可用鹹寒之藥治療,並佐以甘味藥物,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疏通。(水克火,所以用鹹寒之藥;甘味勝鹹味,用甘味藥物以防鹹味藥過於峻猛;必用甘苦之藥,是為了防治鹹寒之藥的峻猛,並用以瀉去熱邪凝聚的實邪;熱邪入侵,故用酸味藥物收斂;熱邪凝聚,故用苦味藥物疏通。)五運:少陰司天,子午時;少陰在泉,卯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