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坤秘笈》~ 下卷 (5)
下卷 (5)
1. 山陰倪涵初治瘧奇效三方
瘧之為害,南人患之北人尤甚,弱者患之強者尤甚。雖不致遽傷大命,然不治則發無已時,治之不得其道,則惡邪內伏,正氣日虛,久而久之遂不可藥。予所定三方甚為平易。無奇絕不入常山、草果等劫劑,且不必分陽瘧陰瘧,一日、二日、三日及非時瘧。人無老幼,病無久近,此三方不用加減,唯按次第服之,無不應手而愈也。
第一方
廣陳皮(一錢),陳半夏(薑汁煮透,一錢),白茯苓(一錢),威靈仙(一錢),蒼朮(米泔水浸一日,切,炒淨,八分),紫厚朴(薑汁拌炒,八分),柴胡(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炙甘草(三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九分,飢時服,渣再煎服。如頭痛加白芷一錢,此方平腸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二劑即愈,勿再藥可也。若三劑後病勢雖減而不全愈,必用第二方,少則三劑,多則五劑而已。
第二方
何首烏(生用三錢),廣陳皮(八分),柴胡(八分),白茯苓(八分),黃芩(八分),白朮(炒,一錢),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鱉甲(醋炙脆,研粉,二錢),知母(二錢),甘草(炙,三分)
上藥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八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二煎、三煎並服。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得宜。不用人參、黃耆。屏云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纏□□□病,十劑後立有起色,立奏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方也。
第三方
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一錢二分),當歸(一錢二分),白朮(炒,一錢),廣陳皮(八分),甘草(炙,三分),柴胡(八分),升麻(四分,或加何首烏二錢),知母(炒,一錢,或加青蒿子八分、麥芽一錢)
上藥加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半飢時服,用三五劑元氣充實,永不發矣。方雖有三,第二實為主方,既不刻削亦不峻補,功獨歸之其第三方,耑為有力者設貧家,安得有參,只多服第二方可也。
白話文:
【山陰倪涵初治療瘧疾奇效三個藥方】
瘧疾這病,南方人會得,但北方人更常見,體弱的人容易染上,但體壯的人一旦得了病情會更嚴重。雖然不一定立即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持續發作,治療方式不正確的話,病邪會藏於體內,正氣逐漸虛弱,時間久了就難以用藥控制。我訂下的三個藥方十分平易,沒有什麼奇特的成分,不會使用像常山、草果這種猛烈的藥材,而且不分陽瘧、陰瘧,不管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還是不定期的發作,無論年齡大小,病程長短,這三個藥方都不需要做增減,只要依序服用,都能有效治癒。
第一個藥方
廣陳皮(3克),陳半夏(薑汁煮過,3克),白茯苓(3克),威靈仙(3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天,切片,炒淨,2.4克),紫厚朴(薑汁拌炒,2.4克),柴胡(2.4克),青皮(1.8克),檳榔(1.8克),炙甘草(0.9克)。這些藥材切片,按照規範炮製,加入三片薑,井水和河水各一碗,煎至剩九分,餓的時候服用,藥渣可以再次煎煮服用。如果頭痛可以添加白芷3克。這個藥方能調腸胃、消痰、理氣、除濕,有開路先導的作用。病情輕微的,兩次劑量就可以痊癒,不需要再服藥了。如果三次劑量後病情雖有緩解但未完全好轉,必須使用第二個藥方,最少三次劑量,最多五次劑量就能痊癒。
第二個藥方
何首烏(生用,9克),廣陳皮(2.4克),柴胡(2.4克),白茯苓(2.4克),黃芩(2.4克),白朮(炒,3克),當歸(3克),威靈仙(3克),鱉甲(醋炙脆,研磨成粉,6克),知母(6克),甘草(炙,0.9克)。這些藥材加上三片薑,井水和河水各一碗,煎至剩八分,加入五分無灰酒,再煎一次,空腹服用。二次煎煮、三次煎煮的湯藥一同服用。這個藥方巧妙地結合了補和瀉,適合虛實不同的病人。不使用人參、黃耆。不用常山、草果,看似平淡無奇,卻有神奇的療效,即使非常虛弱的人,纏綿病榻,十次劑量後病情就會有顯著改善,病情會得到完全控制。所謂的加減一二次就不再靈驗,正是指這個藥方。
第三個藥方
人參(3克),黃耆(蜜炙,3.6克),當歸(3.6克),白朮(炒,3克),廣陳皮(2.4克),甘草(炙,0.9克),柴胡(2.4克),升麻(1.2克,或者加何首烏6克),知母(炒,3克,或者加青蒿子2.4克、麥芽3克)。這些藥材加上一片薑,一個棗,兩碗水,煎至剩八分,半餓的時候服用,服用三四次劑量,元氣就會充實,病情再也不會復發。雖然有三個藥方,但是第二個是主要的藥方,既不會太刻薄也不會太滋補,其療效獨特。第三個藥方專門為體力較好的人設計,窮人家裡可能沒有人參,那就多服用第二個藥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