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坤秘笈》~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山陰倪涵初治痢奇效三方

痢為險惡之症,生死所關,不惟時醫治之失宜,而古今治法千家,多不得其道,是以不能速收全效。今立方何以為奇,不濕成法故奇也。立論何以為妙,不膠成說,故妙也。然其藥品又不外乎常用,而已有識者,切不可更張,勿為庸醫所誤,遵而用之,百試百效者也。

初起煎方

川黃連(去蘆,一錢二分),條黃芩(一錢二分),白芍藥(一錢二分),山楂肉(一錢二分),陳枳殼(去穰,八分),紫厚朴(去皮八分,薑汁拌炒),堅檳榔(八分),厚青皮(去穰,八分),當歸(五分),甘草(五分),地榆(五分),紅花(酒炒,三分),桃仁(去皮尖,一錢,研如粉),南木香(二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用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渣再煎服。此中或紅或白,裡急後重,身熱腹痛者俱可服。如單白者,去地榆、桃仁,加橘紅四分,木香三分;如滯澀甚,或大黃二錢,用酒拌炒,服一二劑仍除之。若用一劑,滯澀已去,不必又用二劑矣。用大黃於年幼之人,又不可拘用二錢也。

上方用之三五日神效,用之於旬日亦效,惟十日半月外,則當加減矣。另詳於下。

加減煎方

川黃連(酒炒,六分,生用四分),條黃芩(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山楂肉(一錢),大白芍藥(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廣橘紅(四分),厚青皮(四分),堅檳榔(四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當歸(五分),地榆(四分),桃仁粉(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二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用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渣再煎服。如延至月餘覺脾胃弱而虛滑者,法當補理,具法如下:

補理煎方

川黃連(酒炒,六分),條黃芩(酒炒,六分),大白芍(酒炒,四分),廣橘紅(六分),當歸(五分),人參(五分),白朮(土炒,五分),炙甘草(五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用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以上三方,如婦人有胎者,去桃仁、紅花、檳榔。以上三方,隨用輒效。其有不效者,必初時投參朮等補劑太早,補塞邪氣在內,久而正氣己虛,邪氣益盛纏綿不已,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欲清而疏之則愈滑,遂至於不可救。藥雖有奇方,無如之何!則初投溫補殺之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山陰倪涵初治痢疾奇效三方」,講述了治療痢疾的三個奇特有效的處方。

痢疾是種危險的病症,生死攸關,不僅醫生治療時常會失當,自古以來,雖然有眾多的治療方法,但大多數都不得其法,因此無法快速達到全面的療效。現在提出的處方為何稱為奇?因為它不遵循傳統的治療模式,所以稱為奇。為何立論稱為妙?因為不墨守成規,所以稱為妙。然而,使用的藥材並不超出常用的範圍,有經驗的人士切記不可輕易改變,以免被庸醫誤導。只要遵照使用,必定會百試百靈。

首先介紹的是初期煎方,包括了川黃連、條黃芩、白芍藥、山楂肉、陳枳殼、紫厚朴、堅檳榔、厚青皮、當歸、甘草、地榆、紅花、桃仁和南木香等藥材。這些藥材需按照特定的方式進行煎煮,然後在空腹時服用。如果病徵為紅色或白色,且有腹部緊急感,身體發熱及腹部疼痛,都可服用此方。如果只有白色病徵,則需去掉地榆和桃仁,並加入橘紅和木香。如果病情嚴重,可以酌量加入大黃,但需注意年幼患者不可過量。

接下來是加減煎方,藥材與初期煎方類似,但劑量有所不同,並在特定情況下加入人參、白朮等藥材。

最後是補理煎方,適用於病情延續一個月以上,脾胃虛弱的患者。這個處方主要是為了補養脾胃,藥材包括川黃連、條黃芩、大白芍、廣橘紅、當歸、人參、白朮和炙甘草。

如果患者懷孕,應避免使用桃仁、紅花和堅檳榔。以上三個處方,只要適時使用,通常都會有效。但若最初就使用人參、白朮等補藥,可能會導致邪氣封閉在體內,隨著時間推移,正氣虛弱,邪氣增強,病情纏綿難愈。此時再想補養或清除邪氣,都可能造成反效果,最終導致無法救治的局面。即使有奇方妙藥,也無濟於事。因此,正確的治療策略是關鍵。

2. 微理妙論

古今治痢,皆曰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熱盛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不可易。予謂五者惟清熱一法無忌,余則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詳於後。

一曰忌溫補

痢之為病由於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中而發也。宜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參朮等溫補之藥,則熱愈熱,氣愈滯,而血亦凝,久之正氣虛,邪氣盛,不可療矣。此投溫補之禍為最烈也。

一曰忌大下

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利疏通則愈。若用承氣湯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瀾之水,壅塞必不可去,無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膠滯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正氣傷損,邪氣不可除,壯者猶可,弱者危矣。

一曰忌發汗

痢者頭痛目眩,身發寒熱者,此非外感,乃因毒熏蒸自內達外,雖有表症,實非表邪也。若發汗則正氣既耗,邪氣益肆。且風劑燥熱愈助熱邪,表虛於外,邪熾於內、鮮不斃矣。

一曰忌分利,利小便者,治水瀉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則大千矣。痢因邪熱交滯,津液枯澀而成。若用五苓等劑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而澀愈甚,遂至纏綿不己,則分利之為害也。若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為哉。

白話文:

[精微理論]古今以來,對於治療痢疾的方法,普遍認為是:熱性痢疾就用寒涼藥物清熱,寒性痢疾就用溫暖藥物驅寒,初期熱象旺盛就使用通便藥物,如果有感冒類似症狀就發汗治療,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就利尿治療。這五種方法被世人視為鐵律,不容更改。然而,我認為這些方法中只有清熱這一法則無需顧慮,其餘的卻觸犯了四項禁忌,不宜採用。以下詳細解釋:

一、忌溫補:痢疾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濕熱積聚在腸胃中,導致腸胃運作受阻。應該清除邪熱,疏導滯氣,排除瘀血,疾病就會消失。如果使用人參、白朮等溫補藥物,反而會讓熱更熱,氣更滯,血液也會凝結。久而久之,正氣會虛弱,邪氣會更加旺盛,疾病就無法痊癒了。這種情況下使用溫補藥物的後果是最嚴重的。

二、忌大下:痢疾是由於邪熱導致腸胃功能受阻而形成,類似於溝渠被堵塞的情況。應使用消炎、通暢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使用承氣湯等強烈的通便藥物,就像想清理堵塞的溝渠,卻注入大量的洪水,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堤壩崩塌。對痢疾使用強烈的通便藥物,不但不能解決腸胃功能受阻的問題,反而會傷害胃氣,損害體力。正氣受到傷害,邪氣就不容易去除,身體健壯的人還可以忍受,體質虛弱的人就危險了。

三、忌發汗:痢疾患者可能伴有頭痛、目眩、身體發冷或發熱的症狀,但這並非外感引起的,而是因為毒素從體內向外蒸發,導致的內外不平衡。即使出現了類似感冒的症狀,實際上並非外感病毒所致。如果發汗治療,正氣會消耗,邪氣會更加猖獗。而且,風寒藥物的燥熱會助長熱邪,使體表虛弱,體內邪氣更旺,病人很可能因此喪命。

四、忌分利:利尿治療是治療水瀉的有效方法,但是用來治療痢疾則不恰當。痢疾是由於邪熱和腸胃功能受阻導致津液乾涸,排泄困難。如果使用五苓散等利尿藥物,會使津液更加乾涸,排泄困難的情況更加嚴重,病情會持續惡化,這就是利尿藥物的危害。如果能清除邪熱,疏導腸胃功能,痢疾自然會痊癒,小便也會自行恢復正常,何必使用利尿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