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卷二·中焦篇 (2)
卷二·中焦篇 (2)
1. 暑温、伏暑
凡熱病久入下焦,消爍眞隂,必以復隂為主。其或元氣亦傷,又必兼護其陽。三才湯兩復隂陽,而偏於復隂為多者也。温熱、温疫未傳,邪退八、九之際,亦有用處。暑温未傳,亦有用復脈、三甲、黃連阿膠等湯之處。彼此互參,勿得偏執。葢暑温不列於諸温之內,而另立一門者,以後夏至為病暑,濕氣大動,不兼濕不得名暑温,仍歸温熱門矣。
既兼濕,則受病之初,自不得與諸温同法,若病至未傳,濕邪已化,惟餘熱傷之際,其大略多與諸温同法;其不同者,前後數條,已另立法矣。
三才湯方(甘涼法)
人參(三錢),天冬(二錢),乾地黃(五錢)
水五杯,濃煎兩杯,分二次温服。欲復隂者,加麥冬、五味子。欲復陽者,加茯苓、炙甘草。
四十、蓄血,熱入血室,與温熱同法。
四十一、伏暑、濕温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不可誤認柴胡證,香附旋覆花湯主之;久不解者,間用控涎丹。
按伏暑、濕温,積留支飲,懸於脅下,而成脅痛之證甚多,即《金匱》水在肝而用十棗之證。彼因里水久積,非峻敗不可;此因時令之邪,與里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棗之太峻,只以香附、旋覆,善通肝絡而逐脅下之飲,蘇子,杏仁,降肺氣而化飲,所謂建金以平木;廣皮、半夏消痰飲之正,茯苓、薏仁,開太陽而闔陽明,所謂治水者必實土,中流漲者開支河之法也。用之得當,不過三、五日自愈。
其或前醫不識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無出路,久居脅下,恐成懸飲內痛之證,為患非輕,雖不必用十棗之峻,然不能出其範圍,故改用陳無擇之控涎丹,緩攻其飲。
香附旋覆花湯方(苦辛淡合芳香開絡法)
生香附(三錢),旋覆花(絹包,三錢),蘇子霜(三錢),廣皮(二錢),半夏(五錢),茯苓塊(三錢),薏仁(五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滿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從治法)
痰飲,隂病也。以苦寒治隂病,所謂求其屬以衰之是也。按腎經以臟而言,屬水,其味鹹,其氣寒;以經而言,屬少隂,主火,其味苦,其氣化燥熱。腎主水,故苦寒為水之屬,不獨鹹寒為水之屬也,葢眞陽藏之於腎,故腎與心並稱少隂,而並主火也,知此理則知用苦寒鹹寒之法矣。
瀉火之有餘用苦寒,寒能制火,苦從火化,正治之中,亦有從治;瀉水之太過,亦用苦寒,寒從水氣,苦從火味,從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謂水火各造其偏之極,皆相似也。苦鹹寒治火之有餘,水之不足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餘、火之不足者,如介屬芒硝並能行水,水行則火復,乃從治也。
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製),白芥子
白話文:
暑温、伏暑
凡是熱病久留於下焦,耗損真陰,治療就必須以恢復陰氣為主。如果元氣也受損了,還必須同時保護陽氣。三才湯既能恢復陰陽,但更偏向於恢復陰氣。溫熱、溫疫尚未傳變,邪氣退去七八成的時候,也能使用。暑溫尚未傳變,也可以使用復脈湯、三甲湯、黃連阿膠湯等。這些方法可以互相參考,不要執著於一種。總之,暑溫不列入其他溫病的範圍,而另立一門的原因,是因為以夏至之後為暑病,濕氣盛行,不兼夾濕氣就不能稱為暑溫,它仍然屬於溫熱病的範疇。
既兼夾濕氣,則疾病初期,就不能用治療其他溫病的相同方法。如果病情發展到未傳變的階段,濕邪已化,只剩下熱邪損傷的時候,其治療方法大多與其他溫病相同;不同之處,前面幾條已經另立法了。
三才湯方(甘涼法)
人參(三錢),天冬(二錢),乾地黃(五錢)
水五杯,濃煎成兩杯,分二次溫服。想要恢復陰氣的,可以加麥冬、五味子;想要恢復陽氣的,可以加茯苓、炙甘草。
四十、蓄血,熱邪侵入血室,治療方法與溫熱病相同。
四十一、伏暑、濕溫導致脅痛,可能咳嗽,也可能不咳嗽,沒有寒象,只有潮熱,或者寒熱交替如同瘧疾一樣,不能誤認為柴胡證,用香附旋覆花湯主治;久治不愈的,間隔服用控涎丹。
按伏暑、濕溫,濕濁停滯,積聚於脅下,導致脅痛的症狀很多,如同《金匱要略》中水停留在肝臟而使用十棗湯的病證。那因為是里水久積,非得用峻猛的藥物不可;而這因為是時令的邪氣,與里水新近搏結,病根不牢固,不必用十棗湯這樣峻猛的藥物,只用香附、旋覆花,善於疏通肝經絡脈,驅除脅下的水飲;蘇子、杏仁,降肺氣而化解水飲,這叫作「建金以平木」;廣皮、半夏,消痰飲是正治;茯苓、薏仁,開通太陽經而閉合陽明經,這叫做「治水者必實土,中流漲者開支河」,用藥得當,不過三、五天就能自愈。
如果前醫不認識病因,治療方法不對,導致水飲沒有排出,長期停留在脅下,恐怕會形成懸飲內痛的症狀,危害不輕,雖然不必用十棗湯這樣峻猛的藥物,但也不能超出這個範圍,所以改用陳無擇的控涎丹,緩慢攻除水飲。
香附旋覆花湯方(苦辛淡合芳香開絡法)
生香附(三錢),旋覆花(絹包,三錢),蘇子霜(三錢),廣皮(二錢),半夏(五錢),茯苓塊(三錢),薏仁(五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腹部脹滿的,可以加厚朴;疼痛厲害的,可以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從治法)
痰飲,是陰病。用苦寒藥物治療陰病,這是「求其屬以衰之」。按腎經,從臟腑來說,屬於水,其味鹹,其氣寒;從經絡來說,屬於少陰,主火,其味苦,其氣化燥熱。腎主水,所以苦寒屬水,不只是鹹寒屬水,這是因為真陽藏於腎,所以腎與心並稱少陰,並且都主火。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為什麼要用苦寒鹹寒的方法了。
瀉火過多的,用苦寒,寒能制火,苦從火化,在正治之中,也有從治;瀉水過多的,也用苦寒,寒從水氣,苦從火味,從治之中,也有正治。所謂水火各自達到極端,都相似。苦鹹寒治火多的,水不足是正治,也有治水多的,火不足的,如同芒硝都能利水,水利則火復,這是從治。
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