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 (1)
卷二 (1)
1. 附方
二陳湯(見第十六)
丹溪海蛤丸,治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灰,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栝蔞仁(帶瓤同研)
上以海蛤入栝蔞內,乾溼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
前胡半夏湯,治痰盛。
前胡,半夏(薑製),茯苓(各二錢),陳皮,木香,紫蘇,枳殼,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一鍾。食遠服。
正傳加味枳朮丸,治痰積、食積、酒積、果積、肉積。在胃脘當心而痛,及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吐嘔、脾疼等證。
白朮(三兩),枳實(麩炒黃色),蒼朮(米泔浸三宿,焙),豬苓(去黑皮),麥糵曲(炒微黃),半夏(湯泡透,各一兩),澤瀉(去毛),赤茯苓(去皮),川芎,黃連(陳壁土炒,去土),白螺殼(煅,各七錢),縮砂仁,草豆蔻,黃芩(陳壁土同炒),青皮(去白),萊菔子(炒),乾生薑(各七錢),陳皮(去白),香附米(童便浸),神麯(炒微黃),栝蔞仁,厚朴(薑製炒),檳榔(各三錢),木香,甘草(各二錢)
吞酸加吳茱萸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挾虛,加人參、白扁豆、石蓮肉各五錢。時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上為細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百丸,清米飲送下。
香砂平胃散(見第四十四)
香蘇散(見第四十八)
參蘇散(見第四十七)
五積散(見第三十七)
蘇合香丸(見第十八)
統旨清中湯,治火痛。
黃連,山梔(炒,各二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薑湯泡七次),草豆蔻仁(捶碎),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越鞠丸(見第四十一)
左金丸(見第四十九)
黃耆建中湯(見第二十一)
補中益氣湯(見第三十九)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金匱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炮,二兩),生狼牙(炙香),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各半兩),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神效剪紅丸,專取一切蟲積,神效無比。凡人百病,皆人飲酒過度,食傷生冷,致使脾胃不和,心膈脹滿,嘔惡咽酸,常吐清水,面色萎黃,不進飲食,山嵐瘴氣,水腫蠱脹,齁䶎咳嗽,痰涎壅滯,酒積食積,氣積氣塊,翻胃噎膈,嘔逆噁心,腸風痔漏,臟毒酒痢,累蘊積熱,上攻頭目,下生瘡癬,婦人血氣,寒熱往來,肌體羸弱,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鬼氣鬼胎,產後諸疾,小兒五疳蟲積,誤吞銅鐵、惡食、惡毒等物,並宜服之。每服五更雞鳴時,用冷茶清吞下。更用馬桶盛糞於野地看之,庶見藥易辨。或蟲或積,或如魚凍,或作五色等積。若一次未見蟲積,更看第二、三次下來,此即是病根。有積消積,有氣消氣,有蟲取蟲,有塊消塊。若病根去,其病自消。若病淺,即一服見效。若源深,更須再一服。能宣導四時蘊積。春宣積滯,不生瘡毒。夏宣暑濕,不生熱痢。秋宣痰飲,不生瘴瘧。冬宣風寒,不生瘟疫。此藥溫和,不動元陽真氣,亦無反惡。小兒半服。孕婦休服。其效如神。
白話文:
[附方]
二陳湯(詳見第十六方)
丹溪海蛤丸,治療痰飲導致的心痛。
將海蛤燒成灰,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放置數日,待火毒散去後使用。將栝蔞仁連同內瓤一起研磨成粉。將海蛤粉放入栝蔞仁粉中,調整乾濕比例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
前胡半夏湯,治療痰盛。
前胡、半夏(用薑汁制)、茯苓(各二錢)、陳皮、木香、紫蘇、枳殼、甘草(各一錢)
以上藥材共為一劑。用兩碗水,三片生薑,一個烏梅煎成一碗藥汁。飯後服用。
正傳加味枳朮丸,治療痰積、食積、酒積、果積、肉積。症狀包括胃脘部正中疼痛,以及痞滿、噁心、嘈雜呃逆、吞酸、嘔吐、脾臟疼痛等。
白朮(三兩)、枳實(麩炒至黃色)、蒼朮(米泔水浸泡三宿後烘乾)、豬苓(去除黑皮)、麥芽曲(炒至微黃)、半夏(湯泡透,各一兩)、澤瀉(去除毛)、赤茯苓(去除皮)、川芎、黃連(用陳壁土炒,去除土)、白螺殼(煅燒,各七錢)、縮砂仁、草豆蔻、黃芩(用陳壁土同炒)、青皮(去除白皮)、萊菔子(炒)、乾薑(各七錢)、陳皮(去除白皮)、香附米(童子尿浸泡)、神麴(炒至微黃)、栝蔞仁、厚朴(用薑汁制後炒)、檳榔(各三錢)、木香、甘草(各二錢)
吞酸加吳茱萸湯泡製。寒涼月份用五錢,溫熱月份用二錢半。久病體虛者,加人參、白扁豆、石蓮肉各五錢。經常口吐清水者,加炒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青荷葉泡的湯水浸泡晚粳米,研磨成粉末製成糊狀,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最多可服用一百丸,用米湯送服。
香砂平胃散(詳見第四十四方)
香蘇散(詳見第四十八方)
參蘇散(詳見第四十七方)
五積散(詳見第三十七方)
蘇合香丸(詳見第十八方)
統旨清中湯,治療火熱引起的疼痛。
黃連、山梔(炒,各二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用薑湯泡七次)、草豆蔻仁(捶碎)、甘草(炙,各七分)
用兩碗水,三片薑,煎成八分藥汁。飯前服用。
越鞠丸(詳見第四十一方)
左金丸(詳見第四十九方)
黃耆建中湯(詳見第二十一方)
補中益氣湯(詳見第三十九方)
六君子湯(詳見第十六方)
金匱九痛丸,治療九種心痛。
附子(炮製,二兩)、生狼牙(炙烤至香)、巴豆(去除皮心,炒,研磨成油膏狀,各半兩)、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用酒送服。體質強壯者,初次服用三丸,每日三次;體質虛弱者,每次服用二丸。也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腹部脹滿,口不能言;以及多年積累的寒邪,導致心胸疼痛,以及寒邪腫脹上逆,跌打損傷等症狀,均可服用。忌口按照一般方法。
神效剪紅丸,專門治療各種蟲積,療效神奇。凡人百病,皆因飲酒過度,飲食生冷,導致脾胃不和,心膈脹滿,嘔吐呃逆,常吐清水,面色萎黃,不進飲食;以及山嵐瘴氣,水腫蠱脹,咳嗽痰多,痰涎壅塞,酒積食積,氣積氣塊,呃逆嘔吐,噁心,腸風痔漏,臟腑毒邪,酒痢,積熱上攻頭目,下生瘡癬;婦人的血氣,寒熱往來,肌體羸弱,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鬼氣、鬼胎,產後諸疾;小兒五疳蟲積;誤吞銅鐵、惡食、惡毒等物,皆可服用。每次服用應在五更雞鳴時,用冷茶送服。服用後,用馬桶盛糞便在野外觀察,以便辨認藥效,可見蟲積、食積,或如魚凍狀,或呈現五種顏色等積聚物。若一次未見蟲積,再觀察第二次、第三次排泄物,這就是病根所在。有積者消積,有氣者消氣,有蟲者驅蟲,有塊者消塊。若病根去除,疾病自然痊癒。若病情較輕,一劑即可見效;若病根深在,則需要服用第二劑。能宣導四季蘊積的病邪:春天宣通積滯,防止瘡毒;夏天宣通暑濕,防止熱痢;秋天宣通痰飲,防止瘴瘧;冬天宣通風寒,防止瘟疫。此藥溫和,不傷元陽真氣,也沒有嘔惡等副作用。小兒服用半劑量,孕婦忌服。其療效如同神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