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
(1)
1. 霍亂
腹痛吐、瀉交加,而欲飲水者,熱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五苓加炒枝)。吐、瀉交加而欲飲熱者,寒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理中湯)。
白話文:
肚子痛、嘔吐、拉肚子同時發生,而且想喝水,這是因為熱邪阻隔在身體中間,阻礙了體內陰陽之氣的正常運行。(應該服用五苓散加上炒過的桂枝來治療)。
嘔吐、拉肚子同時發生,而且想喝熱水,這是因為寒邪阻隔在身體中間,阻礙了體內陰陽之氣的正常運行。(應該服用理中湯來治療)。
2. 呃逆
呃逆來飲水即止者,胃火上沖也(宜大承氣湯主之)。呃逆來而欲極熱飲者,陰邪上乾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白話文:
打嗝如果喝水就能停止,這是胃火向上衝的緣故。(適合用大承氣湯來治療)。打嗝時如果很想喝熱水,這是陰邪向上侵犯清道的緣故。(適合用吳茱萸四逆湯來治療)。
3.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黃、脈有神者,燥熱為病也(宜大黃木香湯)。痢症紅、白,脈無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陽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痢症紅、白,身大熱而渴飲極熱,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陽外越,而內無陽以化腸胃中之精血也(宜吳萸四逆湯)。若大熱、舌黃,飲冷不休,日數十次者,胃熱極也(宜白虎湯加柴、葛)。
痢疾初起,發熱身疼脈浮者,外感也(宜人參敗毒散)。
白話文:
痢疾不論是拉血便(赤痢)或膿便(白痢),只要舌苔是黃色的,而且脈搏有力,就是因為體內燥熱引起的疾病(適合用大黃木香湯)。痢疾不論是拉血便或膿便,脈搏無力且口不渴,這是下焦陽氣衰弱,無法將下焦的精血轉化(適合用附子理中湯加小茴香、肉桂)。痢疾不論是拉血便或膿便,身體發高燒而且非常想喝熱水,或者不覺得口渴但舌頭呈現青色且濕滑,這是因為元陽外散,而體內沒有陽氣來轉化腸胃中的精血(適合用吳茱萸四逆湯)。如果發高燒、舌苔黃,一直想喝冷飲,一天拉肚子數十次,這是胃熱非常嚴重(適合用白虎湯加柴胡、葛根)。
痢疾剛開始發作,有發燒、身體疼痛、脈搏浮在表面等症狀,這是外感引起的(適合用人參敗毒散)。
4. 頭痛
頭痛如裂,身無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熱,或脈勁者,此皆元陽外越,暴脫之候,切忌發散,法宜收納(宜四逆湯,或潛陽丹)。頭痛、身熱、頸、背強痛者,風寒襲於太陽也(宜桂枝湯)。六經各有頭痛,須按法治之,此不過明其危險者。
白話文:
頭痛像要裂開一樣,身體沒有其他不舒服,舌頭呈現青色、不覺得口渴,或者身體發熱很嚴重,或是脈搏強勁有力,這些都是元陽往外散失,即將脫離身體的徵兆,絕對不能用發散的方式治療,應該要用收斂的方式來處理(適合用四逆湯,或潛陽丹)。頭痛、身體發熱、頸部和背部僵硬疼痛,這是風寒侵襲太陽經的緣故(適合用桂枝湯)。六經(指中醫的六個主要經絡系統)都有可能引起頭痛,必須依照不同的情況來治療,這裡只是說明比較危險的狀況。
5. 辨舌法
氣有餘:所現舌黃、乾白、紫紅、黑黃、純乾黑,煩躁,飲冷。
氣不足:所現舌青滑,潤黃、黑潤、乾黑色、或青中帶黃,或黃中帶白,黑而潤,津液滿口,其人安靜,而喜熱飲之類。
白話文:
氣有餘:舌頭會呈現黃色、乾燥泛白、紫紅色、黑黃色、或是整個乾黑的顏色,同時會感到煩躁不安,喜歡喝冰冷的飲品。
氣不足:舌頭會呈現青滑、濕潤帶黃、黑潤、乾燥黑色、或是青色中帶點黃色、黃色中帶點白色,也可能呈現黑色但卻濕潤,口中津液很多,這個人會比較安靜,喜歡喝溫熱的飲品。
6. 辨口氣
氣有餘:所現氣粗,氣出蒸手,出言厲壯之類。
氣不足:所現氣微、氣短、氣冷,出言微細之類。
白話文:
口氣強盛:表現出來的氣息粗重,呼出的氣像蒸氣一樣在手上感覺得到,說話的聲音高亢洪亮。
口氣虛弱:表現出來的氣息微弱、短促,呼出的氣感覺冷冷的,說話的聲音細小微弱。
7. 辨口流涎水
氣有餘:所現流涎不止,口熱,思水飲者,胃火也。
氣不足:所現流涎不止,口冷,思熱湯者,胃寒也。
白話文:
口水過多
**體內陽氣過盛:**如果出現口水流不停,口中發熱,而且想喝冷水的情況,這是因為胃火旺盛所導致的。
**體內陽氣不足:**如果出現口水流不停,口中發冷,而且想喝熱湯的情況,這是因為胃寒所導致的。
8. 辨二便
氣有餘:所現尿短赤、黃、紅、糞鞕、羊矢、極臭、極黃之類。
氣不足:所現尿清長,間有黃者,糞溏、色白、色青之類。
白話文:
氣有餘的狀況:會出現小便量少而顏色深,可能是紅色、黃色或深紅色的,大便則會乾硬,像羊屎一樣,而且非常臭、顏色非常黃之類的狀況。
氣不足的狀況:會出現小便清澈而量多,偶爾會有黃色的情況,大便則會稀軟,顏色可能是白色或青色之類的狀況。
9. 辨皮毛肌膚
氣有餘:所現皮乾枯、皮粗、毛乾枯、肌膚燥癢之類。
氣不足:所現皮肉光潤、毛澤,肌膚雖瘦,無燥癢之形。
白話文:
氣太過旺盛時,會出現皮膚乾燥枯槁、粗糙,毛髮乾枯,以及肌膚乾燥搔癢等現象。
氣虛不足時,會呈現皮膚肌肉光澤潤滑、毛髮柔順有光澤,肌膚雖然消瘦,但不會有乾燥搔癢的狀況。
10. 辨飲食
氣有餘:所現食多易消,善飢,喜飲湯水。
氣不足:所現食少難消,反飽,喜硬食物。
白話文:
氣太旺盛的人:會表現出吃很多東西卻容易消化,很快就感到肚子餓,喜歡喝湯湯水水的。
氣虛弱不足的人:會表現出吃一點點東西就難以消化,反而覺得飽脹,喜歡吃比較乾硬的食物。
11. 辨起居性情
氣有餘:所現身輕,喜動游,怒罵,喜笑、狂叫之類。
氣不足:所現身重,嗜卧,不言不語,愁悶憂思之類。
【闡釋】認病捷要總訣共二十九條,前十六條分別論述發熱、瘧疾、鼓脹、積聚、痰飲、咳嗽、喘、嘔吐、霍亂、呃逆、痢症、頭痛、耳、目、口、鼻、唇、齒、喉、心痛、胸、腹、脅、背、腰、肘、胯、膝痛腫、二便病等十六種病癥的病因、病象、病機的辨認法,及其應用的方藥,均直切了當,便於實用,本此以辨症,方不致誤,不愧稱為捷要總訣。
十七條至廿九條自辨認脈法至辨起居性情,皆以氣有餘及氣不足兩大綱分列其要點,亦皆寶貴的經驗之談。原文簡潔明晰。筆者常用此以辨病,從未有錯。
白話文:
**氣太過時:**身體會感覺輕盈,喜歡活動、遊玩,容易發怒罵人,喜歡大笑、狂叫之類的行為。
**氣不足時:**身體會感覺沉重,喜歡躺著休息,不愛說話,會感到憂愁煩悶。
【說明】《認病捷要總訣》共有二十九條,前面十六條分別說明發熱、瘧疾、腹脹、腫塊、痰飲、咳嗽、喘氣、嘔吐、霍亂、打嗝、痢疾、頭痛、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嘴唇、牙齒、喉嚨、心痛、胸部、腹部、肋骨、背部、腰部、手肘、髖部、膝蓋疼痛腫脹、大小便等十六種疾病的病因、病症、病機和治療方法。這些內容都非常直接明瞭,方便實用,用這些方法來辨別疾病,就不會出錯,因此被稱為捷要總訣。
第十七條到第二十九條,從辨認脈象的方法到辨認生活習慣與情緒,都以氣太過和氣不足這兩大類來分別說明重點,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原文簡潔明確,我經常使用這些方法來辨別疾病,從來沒有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