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5)
(25)
1. 陰虛症門問答
他如外感六氣,按節令,掣提綱,隨邪變化,細詳六經貫解。須知仲景傷寒之六經,並非專為傷寒說法,而六步之法已經說明。即以太陰一經而論,太陰主濕而惡濕,主濕是本經之氣,惡濕即外之客氣,濕土旺於長夏,故六月末(“末”:原書為“未”)土旺而濕令大行,人之本氣弱者,感外來之濕邪,每多腹痛、吐、瀉。
仲景故立理中湯一法,後賢改用香砂、四君、六君,以調脾土一切諸症,皆是套理中湯一方出來也,又何常不可用哉?千百年來,名賢迭出,立方亦多,而仲景之法,遂晦而不明,不得不宣揚之也。
【闡釋】此段總結以上諸問答,說明陰虛即元陰不足,血不足,水不足,所現全是一派枯槁、憔悴、燥熯、乾粗之火形,與陽虛之氣不足,火不足,所現全是一派陰冷之象,迥然不同,只要按照一卷所論陰虛、陽虛症象加以辨別,定無差誤。其次說明專在五行生、克上立論,不若在元陰、元陽二氣盈、虛、消、長,及人身立極一元之妙義上探求。
仲景一生心法,全在於此,定六經已判明三陰、三陽、六步之界限,明六氣已括盡內、外、主、客諸病之旨歸,所立諸法諸方,全是活潑潑天機,絕無一毫礙法,知其義者,妙用無窮。約而言之,扶陰有柔潤、清涼、苦寒三類方劑,扶陽有輕清、溫養、辛熱三類方劑,可以隨宜選用。
至於外感六氣,按六經提綱,隨邪變化而施治,亦不致誤,鄭氏舉太陰一經主濕惡濕之病理變化及治法為例,以說明後賢調脾、溫中諸法,皆從理中一法套來。其它諸經各按提綱推尋,亦復如是。故後世立方立法雖多,皆可推本於仲景。即瘟疫、溫熱學派諸人,自詡專門名家,實亦仲景之支與流裔,不能與仲景並駕齊驅。
末謂“千百年來,名賢迭出,立方亦多,而仲景之法遂晦而不明。”誠不免言之過當。但鄭氏對於《傷寒論》之深崇、篤信、精研、活用,實有其卓越獨到之處。近人推為清末傷寒名家,實可當之無愧。
白話文:
陰虛症門問答
如果像外感六氣那樣的疾病,要按照季節時令,抓住疾病的綱領,隨著邪氣的變化而變化,仔細分析六經的相互關聯。要知道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六經,並不是專門為傷寒而說的,六步的治療方法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就拿太陰經來說,太陰經主要掌管濕氣且厭惡濕氣,掌管濕氣是本經的特性,厭惡濕氣是外來的客氣。濕土在長夏季節旺盛,所以六月末土氣旺盛,濕氣盛行,體質虛弱的人,感受外來的濕邪,常常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所以張仲景創立了理中湯這個方劑,後來的醫家改用香砂六君子湯等方劑,來調理脾土的各種病症,這些都是從理中湯這個方子的道理演變而來的,為什麼不能用呢?千百年來,名醫輩出,創立的方劑也很多,但張仲景的方法卻因此變得模糊不清,所以不得不加以宣揚。
**【闡釋】**這一段總結了以上提出的問題和答案,說明陰虛就是元陰不足,血不足,津液不足,所表現出來的全都是一派枯槁、憔悴、乾燥、粗糙的火熱之象,與陽虛的氣不足、火不足,所表現出來的全都是一派陰冷之象,截然不同。只要按照書中所論述的陰虛、陽虛的症狀加以辨別,一定不會有錯誤。另外,說明專門從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來立論,不如從元陰、元陽二氣的盛衰消長,以及人體根本的奧妙之處來探求。
張仲景一生的醫學精髓,全在於此。他確定了六經,明確劃分了三陰、三陽、六步的界限,闡明了六氣,總結了內、外、主、客等各種疾病的要點。他所創立的各種方法和方劑,都是靈活運用的,沒有任何的死板教條。明白這些道理的人,可以靈活應用,發揮無窮的功效。簡單來說,扶助陰液有滋潤、清涼、苦寒三類方劑,扶助陽氣有輕清、溫養、辛熱三類方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至於外感六氣,按照六經的綱領,隨著邪氣的變化而施治,也不會出錯。作者以太陰經主濕、厭惡濕氣的病理變化和治療方法為例,來說明後來的醫家調理脾胃、溫補中焦的各種方法,都是從理中湯這個方法演變而來的。其他各經也按照綱領來推導,情況也是如此。所以後世創立的方劑和方法雖然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張仲景。即使是溫病學派的那些人,自稱是專門的名家,實際上也是張仲景的支流和後裔,不能和張仲景相提並論。
最後說到“千百年來,名醫輩出,創立的方劑也很多,但張仲景的方法因此變得模糊不清”,確實有些言過其實。但作者對於《傷寒論》的推崇、篤信、精研、靈活運用,確實有他卓越獨到之處。近代人把他推為清末的傷寒名家,確實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