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5)

回本書目錄

(15)

1. 陰虛症門問答

【闡釋】此條所論涉及時間醫學,按照祖國醫學理論,半夜至正午為陽長陰消之時,正午至半夜為陰長陽消之時,半夜後陽漸長而尚大熱為病,是由於陰虛不能配陽,至正午即退熱,是由於陰長陽消,故此病宜補陰以配陽,反之若正午發熱而夜半退熱,則由於陽虛不能配陰,又當補陽以配陰。

鄭氏持此說而分別用補血湯、地黃湯、及白通湯施治,各有效驗,與一般認為午後發熱是陰虛之說正好相反,這是自己經驗之談。

問曰:秋月人忽然腹痛水瀉,日數十次,完谷不化,精神不倦者,何故?

答曰:此肺中之元陰不足,肺氣燥甚也。夫大便水瀉至完谷不化,誰不以為脾胃之敗也。不知肺氣燥極,亦有此症。肺與大腸為表裡,大腸主傳送,飲食入胃,不待消化,隨燥熱之氣下降,而直趨大腸,故日瀉數十次,腹痛飲冷不倦。若果脾敗完谷不化,精神之倦極可知,決然病久非暴也。至於水瀉一症,有瀉出色黃極者,胃火旺也。瀉出色白者,下元無火也。瀉出色青者,厥陰之寒化也。瀉出色如醬汁者,太陰之濕化也。瀉出如溏鶩者,臟有寒也。亦有瀉出色白如涎者,肺有熱也。有瀉出淡赤色者,陽不統陰也。以上數症,臨症時再察虛、實、新、久,脈息有神、無神,用藥自有據也。此症法宜清燥為主,方用甘桔湯,加二冬、地骨、桑皮、黃芩、杏仁、白蜜治之。

甘桔湯

甘草一兩,桔梗八錢,天冬四錢,麥冬四錢,地骨三錢,桑皮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二十粒,白蜜五錢

用藥意解

按甘桔湯一方,乃苦甘化陰之方也。此方仲景用以治少陰之咽痛症,因少陰之火上浮於咽,少陰之絡挾咽故也。得甘桔之合化,而少陰得養,故愈。今用以治太陰,取桔梗之苦以開提肺氣,而伏熱立消,取甘草之甘,大甘足以化熱,苦與甘合,又能化陰,化陰足以潤肺,又加以二冬、二皮、黃芩、杏仁、白蜜,一派甘寒、苦降之品以助之,而肺燥立止,水瀉自不作矣。

【闡釋】此條辨症精細,腹痛水瀉至完谷不化,一般都易認為是脾胃之病。鄭氏以其是秋月忽病,精神不倦,而判為肺中元陰不足,燥熱移於大腸,治以加味甘桔湯,下病上治,具有精義。

甘桔湯原方只甘、桔二味,取其苦甘化陰,以治咽喉熱痛有良效,今用以治肺燥、腸熱,故加二冬、二皮、黃芩、杏仁、白蜜一派甘寒、苦降、清潤之品以助之,燥熱得除,諸症自可速愈。至於就水瀉顏色之不同,而分析其病因之各異,臨床還須審其虛實、新久,及脈息之表現而分別用藥,均切實明慎,使人易於掌握。

白話文:

[陰虛症門問答]

解釋:

這段文字講的是時間醫學的概念。按照中醫理論,半夜到中午是陽氣漸盛、陰氣消退的時候;中午到半夜是陰氣漸盛、陽氣消退的時候。如果在半夜後陽氣漸長但仍然高燒,這是因為陰液不足,無法制約陽氣。到了中午熱就退了,是因為陰氣漸長、陽氣消退。這種情況應該滋養陰液來調和陽氣。反過來說,如果中午發熱而半夜退熱,就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制約陰氣,需要補益陽氣來調和陰氣。

鄭氏根據這個理論,分別用補血湯、地黃湯和白通湯來治療,都取得了療效。這與一般認為午後發熱是陰虛的觀點正好相反,這是他自己經驗所得。

**問:**秋天的時候,有人突然腹痛、拉肚子,一天拉幾十次,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但精神還不錯,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是肺部的陰液不足,導致肺氣過於乾燥的緣故。大便拉稀甚至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一般人都會認為是脾胃虛弱。但其實肺氣過於乾燥,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肺和大腸是相表裡的,大腸負責傳送食物殘渣。食物進入胃部後,還沒等消化,就隨著乾燥的熱氣直接下行到大腸,所以一天拉幾十次,腹痛且喜歡喝冷飲。如果真的是脾胃虛弱導致拉出未消化食物,那精神肯定會非常疲憊,而且病程也比較長,不會是突然發生的。至於拉稀這種症狀,拉出來的顏色如果是黃色的,說明是胃火旺;如果是白色的,說明是下焦陽氣不足;如果是青色的,說明是厥陰寒化;如果是像醬汁一樣的,說明是太陰濕氣太重;如果是像溏鴨蛋一樣的,說明是內臟有寒;也有拉出來像白色黏液一樣的,說明是肺有熱;拉出來是淡紅色的,說明是陽氣不能統攝陰氣。以上這些情況,臨床診斷時還要仔細觀察虛實、病程長短、脈象是否有力等等,然後才能準確用藥。這種情況應該以清燥為主,可以用甘桔湯,再加天冬、麥冬、地骨皮、桑白皮、黃芩、杏仁、白蜜來治療。

甘桔湯:

甘草一兩,桔梗八錢,天冬四錢,麥冬四錢,地骨皮三錢,桑白皮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二十粒,白蜜五錢。

用藥說明:

甘桔湯這個方子,是用苦味和甘味來滋養陰液的方子。這個方子張仲景用來治療少陰咽喉痛,因為少陰之火向上浮於咽喉,少陰經脈又連結咽喉。用甘桔合用,可以滋養少陰,所以病就好了。現在用它來治療太陰,用桔梗的苦味來開通、提升肺氣,使伏火消散;用甘草的甘味,大甘可以化解熱邪,苦味和甘味合用,又可以滋養陰液,滋養陰液就可以潤肺。再加入天冬、麥冬、地骨皮、桑白皮、黃芩、杏仁、白蜜這些甘寒、苦降的藥物來輔助,肺燥就會停止,拉稀自然也會停止。

解釋:

這段文字辨證非常精細。腹痛拉稀,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一般都會認為是脾胃的問題。但鄭氏根據這個病是秋天突然發生的,而且精神還不錯,判斷是肺部的陰液不足,導致燥熱傳到大腸。用加味甘桔湯來治療,從上治療下,很有道理。

甘桔湯原方只有甘草和桔梗兩味藥,取它們苦甘化陰的作用,治療咽喉熱痛效果很好。現在用它來治療肺燥、腸熱,所以加入天冬、麥冬、地骨皮、桑白皮、黃芩、杏仁、白蜜這些甘寒、苦降、清潤的藥物來輔助,燥熱消除,各種症狀自然會很快好轉。至於拉稀顏色不同,要分析其病因差異,臨床還要仔細觀察虛實、病程長短、脈象的表現,然後再分別用藥,這些分析都很明確謹慎,讓人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