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7)
(27)
1. 客疑篇
皮膚為外第一層,屬太陽(太陽為一身之綱領,主皮膚、統營衛故也)。次肌肉(肌肉屬胃),次血脈(血脈屬心),次筋(筋屬肝),次骨(骨屬腎)。乃人身之五臟,又分出五氣。五行皆本二氣所生,二氣貫通上中下,故三焦又為一經,而成六步也。
外邪由淺而始深,內傷則不然。七情之擾,重在何處,即傷在何處,隨其所傷而調之便了,此論外感、內傷之把握也。學者苟能體會得此篇在手,庶可工於活人,而亦可與言醫也。
【闡釋】答客疑旨在說明各種陽虛病癥,皆由真陽發而為病。鄭氏在卷一君相二火解已言君火居上為用,是凡火;相火居下為體,是真火。此真火是二陰中的一陽,為人身立命的根本,必須有真火而後有君火。由於人身陰陽、水火、氣血,本相依而行,周流不已,兩物原是一團,二氣本是一氣。
二氣均平,百病不生,一有偏盛,即發而為病。故仲景立法,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只在這先天元陰元陽上探取盛衰,不專在後天五行生剋上追求。於三陰陰極之症,專以四逆湯之附子輓先天欲絕之真火,又以乾薑之辛熱助之,即能起死回生;於三陽陽極之症,專以大承氣湯之大黃,以救先天欲亡之真陰,又以芒硝之寒咸助之,即能起死回生,可知附子、大黃,誠陰陽二症之大柱腳。這段議論,可謂別開生面,發前人所未發。
張景岳曾以人參、熟地、附子、大黃為藥中之四維,推人參、熟地為良相,附子、大黃為良將,是頗有見地的,但其用藥,則多重相而輕將。鄭氏善於將將,常用附子、大黃,令人起死回生,與張氏可謂各有千秋。末段論外感、內傷與陰、陽二氣之關係,必須察明二氣盛衰,各在何經、何焦、何處發而為病,而分別用藥,亦極精要可法。
白話文:
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屏障,歸屬於太陽經(太陽經是身體的綱領,主導皮膚、統籌營衛之氣)。其次是肌肉(肌肉歸屬於胃)。再往內是血脈(血脈歸屬於心)。接著是筋(筋歸屬於肝)。最後是骨(骨歸屬於腎)。這就是人體的五臟,又各自衍生出五種氣。五行都是由陰陽二氣所產生,陰陽二氣貫穿人體的上中下三焦,所以三焦又可看作一條經絡,形成了六個不同的階段。
外來的邪氣入侵是由淺入深,但內在的損傷則不是這樣。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干擾,重點在哪個部位,就會損傷哪個部位,依照所受損的部位去調理就可以了,這就是論述外感和內傷的重點。學者如果能夠體會這段文字的精髓,就可以成為一個能夠救活病人的良醫,也可以說是精通醫術的人了。
【闡釋】回答客人疑問的目的是說明各種陽虛的病症,都是因為真陽虛弱而發生的。鄭氏在第一卷《君相二火解》中已經提到,君火在上是發揮作用的,屬於凡火;相火在下是根本,屬於真火。這個真火是陰中的一陽,是人體維持生命的根本,必須有真火,才有君火。由於人體的陰陽、水火、氣血,本來就是互相依賴運行的,循環不止,兩者原本是一體的,陰陽二氣本來就是一氣。
陰陽二氣平衡,就不會生病,一旦有所偏盛,就會發病。所以張仲景的治療原則是,陰病要治陽,陽病要治陰,只是在先天元陰元陽上探求盛衰,而不是專注在後天五行的生剋上。對於三陰陰氣極盛的病症,專用四逆湯的附子來挽救先天將要衰竭的真火,再用乾薑的辛熱來輔助,就能夠起死回生;對於三陽陽氣極盛的病症,專用大承氣湯的大黃來救治先天將要消亡的真陰,再用芒硝的寒鹹來輔助,就能夠起死回生,由此可知附子和大黃,確實是治療陰陽二症的重要藥物。這段議論,可以說是獨具新意,發掘了前人沒有發現的觀點。
張景岳曾經把人參、熟地、附子、大黃看作是藥中的「四維」,推崇人參、熟地為賢明的宰相,附子、大黃為能幹的將軍,這個見解很有道理。但是他用藥,大多重視宰相而輕視將軍。鄭氏善於運用將軍,常常使用附子、大黃,讓人起死回生,與張景岳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最後一段論述外感、內傷與陰陽二氣的關係,必須要明察陰陽二氣的盛衰,以及各自在哪條經絡、哪個三焦、哪個部位發病,然後分別用藥,也是非常精要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