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2)

回本書目錄

(22)

1. 陽虛症門問答

腎著湯

白朮一兩,茯苓六錢,乾薑六錢,炙草三錢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八錢,附子六錢,細辛三錢

用藥意解

按腎著湯一方,乃溫中除濕之方也。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實治寒濕腰痛之妙劑也。夫此等腰痛,由於濕成,濕乃脾所主也。因脾濕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氣機,故痛作。方中用白朮為君,不但燥脾去濕,又能利腰臍之氣。佐以茯苓之甘淡滲濕,又能化氣行水,導水濕之氣,從膀胱而出。

更得乾薑之辛溫以暖土氣,土氣暖而濕立消。復得甘草之甘以緩之,而濕邪自化為烏有矣。方中全非治腰之品,專在濕上打算。腰痛之由濕而成者,故可治也。學者切不可見腰治腰,察病之因,尋病之情,此處領略方可。

按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乃交陰陽之方,亦溫經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熱,能助太陽之陽,而內交於少陰。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啟少陰之精而外交於太陽,仲景取微發汗以散邪,實以交陰陽也。陰陽相交,邪自立解,若執發汗以論此方,淺識此方也。又曰溫經散寒:溫經者,溫太陽之經;散寒者,散太陽之寒。

若此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陽之外府,阻其少陰出外之氣機,故腰痛作。少陰與太陽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邪留於陰陽交氣之中,故流連不已。今得附子壯太陽之陽,陽旺則寒邪立消。更得麻、細二物,從陰出陽,而寒邪亦與之俱出。陰陽兩相鼓盪,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矣。

【闡釋】此答重在說明腰痛,多屬腎陽不足,氣滯不行,但有因房勞過度加甚者,有因感寒濕而加甚者,其所現脈色,各不相同,必須下細辨明,分別治理。元氣虧者治以潛陽丹、濕氣滯者治以腎著湯、感寒甚者治以麻附細辛湯,俱可謂善於擴用成方。原腎著湯與桂苓術甘湯,僅乾薑、桂枝一味之差,而性質即各有不同。

此方以白朮為君,燥脾去濕,茯苓行水化氣,乾薑暖土,甘草和中,重在濕上打算,故雖全非治腰之品,卻對陽虛濕滯而冷感甚之腰痛,卓有療效。麻附細辛湯,鄭氏前已指出非僅發汗之劑,而實交陰陽之方,今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陽之外府,阻其少陰外出之氣機,表病及里,邪留於陰陽氣交之中,故留連不已。

附子辛熱,能壯太陽之陽,內交於少陰,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啟少陰之精,而外交於太陽,陰陽兩相鼓盪,故寒邪解而腰痛止,可謂深得此方之妙用。筆者治腎陽不足感寒濕而腰痛加重者,除用腎著湯外,用麻附細辛湯時,常加川烏,桂枝、乾薑、延胡索、甘草,則效果更佳。至於純由腎虛而致之腰痛,鄭氏主用滋腎丸、封髓丹、潛陽丹等以治其本,自是恰切的。

白話文:

腎著湯

白朮一兩,茯苓六錢,乾薑六錢,炙甘草三錢。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八錢,附子六錢,細辛三錢。

用藥的意義解析

說到腎著湯這個方子,它是溫暖身體中部、去除濕氣的藥方。這個方子看起來不像治療腰痛的藥,但實際上是治療寒濕引起的腰痛的良方。這種腰痛,是由於體內濕氣過重造成的,而濕氣主要與脾有關。因為脾的濕氣太重,流到腰部周圍,阻礙了氣的運行,所以就產生了疼痛。方子裡用白朮作為主要藥材,它不僅能乾燥脾臟去除濕氣,還能疏通腰部和肚臍周圍的氣。再搭配茯苓,利用它甘淡的特性來滲濕,還能促進氣的運行、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使濕氣從膀胱排出。

再加上辛溫的乾薑來溫暖脾胃,脾胃溫暖了,濕氣自然就消散了。最後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藥性,濕邪就能自行化解消失。這個方子裡完全沒有直接治療腰痛的藥材,而是專門針對濕氣來處理。腰痛如果是因為濕氣引起的,用這個方子就能有效治療。學習的人切記不要看到腰痛就直接治腰,要仔細觀察病因,了解病情,才能真正領會這個方子的精髓。

說到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子,它是協調陰陽、溫暖經絡、驅散寒氣的藥方。附子辛辣溫熱,能夠幫助身體的陽氣,使陽氣向下與陰氣交會。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夠啟動身體的陰氣,使陰氣向外與陽氣交會。張仲景利用輕微發汗的方式來驅散邪氣,實際上是為了協調陰陽。陰陽協調了,邪氣自然就會解除。如果只從發汗的角度來看這個方子,就太淺薄了。這個方子還能溫暖經絡、驅散寒氣:溫經是指溫暖太陽經,散寒是指驅散太陽經的寒氣。

如果這種腰痛是由於寒邪侵入腰部,阻礙了身體內部陰氣向外運行,就會引起腰痛。身體內部陰氣和體表陽氣是相互關聯的,體表的疾病會影響到內部,邪氣會停留在陰陽交會的地方,所以才會反覆發作。現在用附子來增強身體的陽氣,陽氣旺盛了,寒邪自然就消散了。再加上麻黃和細辛,使陰氣向外運行,寒邪也會隨著排出。陰陽相互作用,寒邪就能解除,腰痛也就不會再發作了。

闡釋

這段說明主要強調腰痛,大多是屬於腎陽不足,氣機運行不暢引起的。但有些是因為過度勞累而加重,有些是因為感受寒濕而加重,它們所表現出來的脈象和氣色都各不相同,必須仔細辨別,然後分別治療。元氣虧虛的,用潛陽丹來治療;濕氣阻滯的,用腎著湯來治療;感受寒邪嚴重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這些都可說是善於靈活運用現成藥方。原本腎著湯和桂苓術甘湯,只有乾薑和桂枝一味藥的差別,但藥性卻各有不同。

這個方子以白朮作為主要藥材,乾燥脾臟去除濕氣,茯苓促進水液運行,乾薑溫暖脾胃,甘草調和藥性,重點在於處理濕氣。所以即使這個方子並不是直接治療腰痛的藥,但對於陽虛濕氣阻滯、感到腰部發冷的腰痛,卻有顯著的療效。麻黃附子細辛湯,鄭氏之前就指出它不只是發汗的藥,而是協調陰陽的藥。現在的腰痛是因為寒邪侵入腰部,阻礙了身體內部陰氣向外運行,體表的疾病影響到內部,邪氣停留在陰陽交會的地方,所以才會反覆發作。

附子辛辣溫熱,能夠增強身體的陽氣,使陽氣向下與陰氣交會。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夠啟動身體的陰氣,使陰氣向外與陽氣交會。陰陽相互作用,寒邪就能解除,腰痛也就會停止。可謂是深刻理解了這個方子的巧妙之處。我(筆者)在治療腎陽不足、感受寒濕而腰痛加重的患者時,除了使用腎著湯外,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時,常常會加入川烏、桂枝、乾薑、延胡索、甘草,這樣效果會更好。至於單純因為腎虛引起的腰痛,鄭氏主要用滋腎丸、封髓丹、潛陽丹等來治療根本,這是非常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