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3)

回本書目錄

(13)

1. 陽虛症門問答

【闡釋】此答綜合三種病象而斷為元陽不固不運,故治以附子理中湯加砂、半。附子以固腎陽,理中使脾胃健運,更加砂、半以加強納氣降逆及溫通之力,使全身氣血流暢,三症自可同愈。繼又說明與中風、中痰的區別,而謂治痰可與薑附茯半湯,以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中風則宜按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方法施治。查陳書謂中風有兩種:熱風多見閉症,宜疏通為先;寒風多見脫症,宜溫補為急。

閉者宜開,開表用續命湯,開里用三化湯,開痰用稀涎散、滌痰湯;脫者宜固,以參附湯固守腎氣,術附湯固守脾氣,芪附湯固守衛氣,歸附湯固守榮氣。先固其氣,再治其風。又謂驅邪宜小續命湯加減,若正虛邪盛,則須以三生飲加人參一兩為標本並治之法。所說比較全面而切當,故鄭氏從之。

問曰: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熱,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何故?

答曰:此陰盛而真氣上脫,已離乎根,危之甚者也。夫喉痛一症,其在各經邪火所作,必不上熱下寒,即來亦不驟。今來則急如奔馬,熱上寒下,明明一線之陽光,為陰氣所逼,已離乎根也。或又曰:既言平人,何得即謂之陽欲脫乎?曰: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陰氣過盛,即能逼出元陽,元陽上奔,即隨人身之臟腑經絡虛處便發。如經絡之虛通於目者,元氣即發於目;經絡之虛通於耳者,元氣即發於耳;經絡之虛通於巔者,元氣即發於巔,此元陽發泄之機。學者苟能識得一元旨歸,六合妙義,則凡一切陽虛之症,皆在掌握也。茲雖雲平人,其損傷原無人知曉,或因房勞過度,而損腎陽;或因用心太過,而損心陽;或因飲食失節,而損脾陽。然亦有積久而後發者,元氣之厚也;有一損而即發者,元氣之薄也。餘常見有平人,日猶相見,而夜即亡者,毋乃元氣之薄,而元陽之脫乎?醫亦尚不知,而況不知醫者乎?此一段已將陽虛合盤托出,學者務宜留心體之可也。方宜潛陽丹主之,解見上。

【闡釋】喉急痛而至昏沉,上身大熱下身冰冷,自是陰盛格陽而欲脫的危候,故宜以潛陽丹為正治。復論及人身稟賦,體有強弱,氣有厚薄,而平日所受腎陽、心陽、脾陽各種損傷,常是人不易知,己亦不覺。一旦乘臟腑經絡之虛處而發為病,即成元陽上脫的危候。氣厚者猶積久而後發,氣薄者常一損而即發,平人發病急卒而死者,多屬此類。

末段已將陽虛合盤托出,學者務宜細心體會。真是語重心長,深研有得之言。裨益後學不淺。

問曰:咳嗽、喘促,自汗,心煩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

白話文:

這段文字在解釋陽氣虛弱的各種症狀,並探討如何治療。

首先,文章提到一個案例,病患出現喉嚨劇痛,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冰冷,而且意識不清。這代表體內的陽氣虛弱,被陰氣逼迫而往上散脫,已經非常危險。一般喉嚨痛是邪火引起的,不會出現這種上熱下寒的急症。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也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能量)受損,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陽氣的虛損可能來自多種原因,像是過度勞累、房事過度、飲食不正常等等,有些是慢慢累積,有些則是瞬間爆發,這取決於個人體質的強弱。文章提醒醫者要特別注意這些症狀,因為這代表陽氣已經虛脫,甚至可能會導致猝死。針對這種情況,作者推薦使用潛陽丹來治療。

接著,文章又舉了另一個案例,病患出現咳嗽、喘氣、自汗、心煩不安、想大便但又拉不出來、小便失禁、怕冷等症狀。這些也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主要是在闡述陽虛的各種表現以及其嚴重性,提醒醫者在治療時要特別留意,並且重視平時的保養,避免損耗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