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

在中國傳統醫學的脈學領域中,《脈訣》是一部廣為流傳且影響深遠的著作。此書雖名為《脈訣》,但歷史上有多部同名或近同名之作,其中最常被提及的,除了醫聖王叔和的《脈經》(有時亦簡稱為《脈訣》)外,便是宋代醫家崔嘉彥所撰的《脈訣》(又稱《崔氏脈訣》、《紫虛脈訣》)。本文旨在以繁體中文,根據提供的資料與書中內容,對崔嘉彥這部一卷本的《脈訣》進行整體介紹與分析。

《脈訣》作為一部脈學專著,其核心宗旨是闡述人體脈象的義理及其與疾病的關係。作者崔嘉彥有感於脈理的深奧難明,「非言可傳,非圖可狀」,因此特以較為通俗易懂的筆觸,並採用四言歌訣的形式來編撰此書,旨在便於後學者習誦,快速掌握脈診的要領。這種形式上的創新,使其在脈學入門教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也解釋了為何它能流傳廣遠。

崔嘉彥《脈訣》的核心理論體系,如書中所言,是以「浮、沉、遲、數為宗」。這四種基本脈象被視為診斷的基礎,所有的脈象變化都可在此框架下進行理解和推演。書中首先從人體氣血榮衛的運行談起,指出脈動是隨氣而至,氣動脈應,是陰陽變化的體現。接著,詳細介紹了診脈的基本方法:令患者仰掌,於掌後高骨(撓骨莖突)處取脈,此處為關上。關前為陽,稱寸;關後為陰,稱尺。左右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共計六部脈。寸脈主候胸上,關脈主候膈下,尺脈主候臍至跟踝。男女脈位大致相同,唯尺脈或有差異(書中僅籠統提及「惟尺則異」,未詳述具體差異)。

在確立了診脈部位後,《脈訣》接著闡述如何辨別基本脈象。正常的脈搏應是調停自氣,呼吸定息之間搏動四至或五至,這稱為平和之脈。若脈搏慢於此,三至者名遲,遲主寒冷;若脈搏快於此,六至者為數,數主熱證。並強調「轉遲轉冷,轉數轉熱」,提示脈搏快慢程度與寒熱輕重相關。

在掌握了遲數的基礎上,作者引入浮沉的辨別:「浮表沉里,深淺酌斟」。浮脈輕取即得,主病在表;沉脈需重按方得,主病在里。將浮沉遲數相互組合,便能初步判斷病情的表裡、寒熱、虛實性質:浮數為表熱,沉數為里熱,浮遲為表虛,沉遲為冷結。這四種組合構成了判斷病性最基本的維度。

書中進一步細化了脈象與臟腑、經絡的關係。左右手寸關尺六部脈分別與特定的臟腑相合:左寸屬心合小腸,關為肝膽,尺腎膀胱;右寸主肺大腸,關則脾胃,尺命三焦(此處命門三焦的說法在不同醫家體系中略有差異,本書如此列出)。通過觀察特定部位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相應臟腑或部位的病變。例如,右關濡者為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為疲極肝衰。

除了浮沉遲數這四種基本脈象,《脈訣》還介紹了更多複雜的脈象形態,提及了七表八里以及九道脈的分類,儘管未詳細闡釋每一種,但列舉並描述了多種具體脈形,如:

  • 芤脈:浮而無力,形狀如蔥管,指下成窟,有邊無中。
  • 洪脈:浮而有力,較浮脈更大而力健。
  • 實脈:沉而有力,舉按皆盛。
  • 伏脈:沉而極,按之至骨方得。
  •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滾動。
  • 澀脈:艱澀短小,如雨沾沙,往來難而短。
  • 弦脈:脈形較小而有力,如按琴弦。
  • 緊脈:脈形較小而有力,如拉緊的細線。
  • 微脈:隱隱約約,微渺難尋,舉無按有(此描述更接近沉脈或弱脈,可能指極微弱)。
  • 緩脈:似遲不遲,較遲脈稍快。
  • 濡脈:脈形軟軟而浮。
  • 弱脈:脈形忽忽而沉。
  • 長脈、短脈、促脈、結脈、代脈:這些描述脈搏長度、有無歇止的脈象。
  • 牢脈、動脈、細脈、散脈、革脈:其他特殊脈象。

對於這些脈象,《脈訣》不僅描述其形態,更重要的是將其與具體的病證聯繫起來。全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在詳細闡述各種脈象組合或單一脈象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現。例如,中風脈浮滑,傷寒脈緊澀,濕溫脈濡弱,瘧脈自弦,腳氣脈分浮弦、濡弱、遲澀、洪數對應風、濕、寒、熱,腰痛脈沉弦,疝氣脈弦急,水腫分陰陽脈(陰沉遲、陽沉數),脹滿脈弦,積聚脈實強或沉小等等。書中涵蓋了傷寒、溫病、各種內科雜病、外科癰疽等許多常見病證的脈診要點。

值得注意的是,崔嘉彥《脈訣》也討論了通過脈象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可決死生)。例如,「人安脈病,是曰行屍;人病脈和,可保無危」指出了脈證不符的嚴重性。失血後脈見浮大難治,形盛脈細是死脈,積聚實強者生、沉小者死,都是判斷生死的例子。

儘管以脈診為主,但作者清醒地認識到脈診並非孤立存在。書中多次強調「脈證參考」、「辨內外因,脈證參考」、「即脈求病,病無不明,病參之脈,可決死生」,尤其在提到「然有應病,有不相應,此最宜詳,不可執定」時,更是明確指出不能僅憑脈象來判斷,必須結合其他臨床表現。最終總結診法時,更是提及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整體重要性,並言「脈難盡憑」,暗示脈診是診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非唯一,必須結合其他診法才能神而明之。

書中還涉及了特定人群的脈診,如婦人和小兒。特別是婦女的胎產血氣問題,提及了妊娠的脈象(如手之少陰脈動甚,尺按不絕沉為有孕,或寸微關滑尺數,或往來流利如雀之啄),甚至有通過左右手脈象判斷胎兒性別的說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或沉實在右浮大在右右女左男)。對於小兒,則強調浮沉辨表里,大小滑澀虛實遲快依脈形審證治。

最後,書中還提及了四時正常脈象的變化(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並強調了「胃氣」的重要性。正常的脈搏應具有「胃氣」——一種和緩有力的感覺,這是平和之脈的根本。缺乏胃氣的脈象,如虛微不及或實強大過,都提示病變的存在。

總體而言,崔嘉彥的《脈訣》是一部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的脈學啟蒙著作。它以四言歌訣的形式,將複雜的脈學知識系統化、簡明化,使初學者易於記憶和掌握。它明確了「浮沉遲數」作為脈診基礎的重要性,建立了脈象與臟腑、部位、病性之間的關聯,並列舉了大量具體的臨床病證與脈象的對應關係。雖然其內容相較於《脈經》等更為簡要,對一些複雜脈象的描述和鑑別可能不夠詳盡,對病機的闡述也較少,但其核心的脈診體系和歌訣形式對於推廣脈學知識、便於臨床應用起到了積極作用。明代李言聞對其進行補訂形成《四言舉要》,李時珍也將其要點收錄於《瀕湖脈學》中,這些都充分證明了崔嘉彥《脈訣》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對後世脈學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它是一部實用性強、流傳廣泛的脈診入門經典。


正文 (1)

正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