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上 (13)
卷上 (13)
1. 太陽方總論
仲景制兩解方,補中亦能解表,涼中亦能散表,補中亦能散痞,涼中亦能止利。若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矣。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更見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主之。夫促為陽脈,胸滿為陽症。然陽盛則促,陽虛亦促;陽盛則胸滿,陽虛亦胸滿。此下後脈促而不汗出,胸滿而不喘,非陽盛也,是寒邪內結,將作結胸之脈。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寒酸,則陰氣流行而邪自不結,即扶陽之劑矣。
若微見惡寒,則陰氣凝聚,恐薑、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熱,為純陽之劑矣。仲景於桂枝湯一減一加,皆成溫劑,而更有淺深之殊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治太陽下後微喘,而表未解者。夫喘為麻黃症,方中治喘者,功在杏仁,桂枝本不治喘。此因妄下後,表雖不解,腠理已疏,則不當用麻黃而宜桂枝矣。所以宜桂枝者,以其中有芍藥也。既有芍藥之斂,若但加杏仁,則喘雖微,恐不能勝任,必加厚朴之辛溫,佐桂以解肌,佐杏仁以降氣。故凡喘家不當用麻黃湯,而作桂枝湯者,加厚朴、杏仁為佳法矣。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大黃湯:
妄下後,外不解,而腹滿時痛,是太陽太陰並病。若大實痛,是太陽陽明並病。此皆因妄下而轉屬,非太陰陽明之本證也。脾胃同處中宮,位同而職異。太陰主出,太陰病則穢腐之出不利,故腹時痛。陽明主納,陽明病則穢腐燥結而不行,故大實而痛。仍主桂枝湯者,是桂枝證未罷,不是治病求本,亦不是升舉陽邪。
仲景治法,只舉目前,不拘前症,如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潮熱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即用大承氣矣。此因表症未罷,而陽邪已陷入太陰,故倍芍藥以滋脾陰而除滿痛,此用陰和陽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陽邪陷入於陽明,則加大黃以潤胃燥,而除其大實痛,此雙解表裡法也。
凡妄下必傷胃氣,胃陽虛即陽邪襲陰,故轉屬太陰;胃液涸則兩陽相搏,故轉屬陽明。屬太陰則腹滿時痛而不實,陰道虛也;屬陽明則腹大實而痛,陽道實也。滿而時痛,下利之兆;大實而痛,是燥屎之徵。桂枝加芍藥,小試建中之劑;桂枝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復發汗而動經,身為振搖者。此太陽轉屬厥陰之症也。吐下後,既無下利胃實症,是不轉屬太陰陽明;心下又不痞硬而逆滿,是病已過太陽矣。此非寒邪自外而內結,乃肝邪自下而上達,其氣上衝心可知也。下實而上虛,故起則頭眩,脈因吐下而沉,是沉為在裡矣。
復發汗以攻其表,經絡空虛,故一身振搖也。夫諸緊為寒,而指下須當深辨。浮沉俱緊者,傷寒初起之脈也;浮緊而沉不緊者,中風脈也。若下後結胸熱實而脈沉緊,便不得謂之裡寒,此吐下後熱氣上衝,更非裡寒之脈矣。緊者弦之轉旋,浮而緊者名弦、是風邪外傷;此沉而緊之弦,是木邪內發。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張仲景所創的兩個解表方劑,既能補益中氣又能解表,既能清熱除煩又能散表邪;既能補益中氣又能散去痞塊,既能清熱除煩又能止瀉。然而,治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太陽病,瀉下之後,脈搏促數,胸部滿悶者,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還伴有輕微惡寒,則在去芍藥湯的基礎上加附子治療。脈搏促數屬陽脈症象,胸滿悶屬陽證。但陽氣盛則脈促,陽虛亦可脈促;陽氣盛則胸滿,陽虛亦可胸滿。瀉下後脈搏促數但不汗出,胸滿悶但不喘息,這並非陽氣盛,而是寒邪內結,將要形成結胸的徵兆。桂枝湯中,陽中有陰,去處芍藥的寒涼酸味,則陰氣得以運行,邪氣自然不會凝結,這實際上是扶助陽氣的治療方法。
如果輕微出現惡寒,則陰氣凝聚,恐怕薑、桂之力不足以散邪,因此添加附子的辛熱之性,以達到純陽的治療效果。仲景在桂枝湯加減藥物,都是溫和的方劑,但又各有深淺之別。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治療太陽病瀉下之後,輕微喘息,而表邪未解者。喘息是麻黃湯的主治症狀,方中治療喘息的藥物是杏仁,桂枝湯本身並不治療喘息。這是因為瀉下不當後,雖然表邪未解,但肌膚腠理已經疏鬆,因此不應用麻黃湯而宜用桂枝湯。之所以宜用桂枝湯,是因為其中含有芍藥。芍藥具有斂陰的作用,如果只加杏仁,雖然喘息輕微,恐怕難以奏效,必須加入厚朴的辛溫之性,輔助桂枝解肌,輔助杏仁降氣。因此,凡是喘息的病人,不應用麻黃湯,而應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是最佳的方法。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大黃湯:
瀉下不當後,表邪未解,腹部滿悶且時時作痛,這是太陽、太陰兩經同病。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劇烈,這是太陽、陽明兩經同病。這些都是由於瀉下不當而導致病情轉移,並非太陰、陽明兩經的本證。脾胃同居於中焦,位置相同而功能不同。太陰經主司運化,太陰經病則濁氣排出不利,故腹部時痛。陽明經主司吸收,陽明經病則濁氣燥結不通,故腹部脹滿疼痛劇烈。仍然使用桂枝湯者,是因為桂枝證候未除,這並不是針對病根治療,也不是提升陽邪。
仲景的治療方法,只考慮當前病情,不拘泥於之前的症狀。例如,太陽、陽明兩經同病,太陽經症狀已除,但仍然潮熱汗出,大便秘結,神志不清者,則使用大承氣湯。這是因為表邪未解,而陽邪已侵入太陰經,所以加倍芍藥滋養脾陰以除滿痛,這是陰陽互補的治療方法。如果表邪未解,而陽邪侵入陽明經,則加大黃以潤燥通便,以解除其腹部脹滿疼痛劇烈,這是雙向解表裡的方法。
凡是瀉下不當,必然傷及胃氣,胃陽虛則陽邪襲陰,因此轉屬太陰經;胃液枯竭則兩陽相搏,因此轉屬陽明經。屬太陰經則腹部滿悶時痛而不實,是陰虛;屬陽明經則腹部脹滿疼痛劇烈,是陽實。腹部滿悶且時時作痛,是將要下瀉的徵兆;腹部脹滿疼痛劇烈,是燥屎的徵象。桂枝加芍藥湯,小試補中益氣的藥物;桂枝加大黃湯,略微調和胃氣的方劑。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療傷寒吐瀉後,心下痞滿,氣體上衝胸部,起床時頭暈,脈象沉緊,再次發汗而經絡受損,全身搖晃者。這是太陽病轉屬厥陰的症狀。吐瀉後,既無下利胃實症,則不會轉屬太陰陽明;心下又不痞硬而痞滿,是病情已過太陽經。這不是寒邪從外向內凝結,而是肝邪從下向上達,其氣體上衝心胸可知。下焦實而上焦虛,故起床時頭暈,脈因吐瀉而沉,沉脈表示病在裡。
再次發汗以攻其表,經絡空虛,故全身搖晃。凡是脈象緊,都是寒證,但必須仔細辨別。浮沉俱緊者,是傷寒初期之脈象;浮緊而沉脈不緊者,是中風之脈象。如果瀉下後結胸熱實而脈沉緊,則不能認為是裡寒,這是吐瀉後熱氣上衝,更不是裡寒的脈象。緊脈是弦脈的轉化,浮而緊者名弦脈,是風邪外傷;此沉而緊的弦脈,是木邪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