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12)
卷下 (12)
1. 瘧疾方
熱濕兩重,日晡煩痞昏譫,而陰氣未見大傷者,半夏瀉心,合小陷胸,去參棗,稍挾表邪,可佐以豉、薄、蘇、藿、蔥白等兩三味是矣。若夫十二經之瘧,風寒濕及痰食疫瘴諸瘧,仍當考之專書,茲不載。
白話文:
瘧疾方:
若患者同時出現熱症和濕症,傍晚時分感到胃脘滿悶不適、神志不清,但陰氣損傷尚不嚴重,可用半夏瀉心湯加小陷胸湯,去除人參和棗肉。如果略帶表邪,可以再加用少量豆豉、薄荷、蘇葉、藿香、蔥白等藥物即可。至於十二經脈的瘧疾,以及風寒濕邪、痰飲、飲食積滯、疫瘴等各種瘧疾,則應參考專門的書籍,在此就不贅述了。
2. 附方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黃芩,乾薑,甘草(炙),人參(各二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升,日三服。
方中行曰:半夏、乾薑,辛以散虛滿之痞。黃芩、黃連,苦以泄心膈之熱。人參、甘草,甘以益下後之虛。大棗甘溫,潤以滋脾胃之液。曰瀉心者,言滿在心膈,而不在胃也。
小陷胸湯
栝蔞實(大者一枚),黃連(一兩),半夏(半升)
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
鄒潤安曰:觀仲景之用栝蔞實,在此湯曰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在栝蔞、薤白白酒湯,曰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而其脈一則曰浮滑,一則曰寸口沉遲,關上小緊數,是皆陰中有陽,且踞於陽位者也。夫胸背痛,較按之方痛則甚,痹則較結為輕。
咳唾喘息,是其勢為上衝,而居於心下,按之才痛,似反靜而不動,此其機總緣氣與飲相阻,寒與熱相糾,熱甚於寒者,其束縛反急而為結,寒甚於熱者,其蔽塞自盛而為痹,是故結胸之病伏,胸痹之病散,伏者宜開,散者且行,故一則佐以連夏之逐飲泄熱,一則佐以薤酒之滑利通陽。
栝蔞實之裹無形攢聚有形,使之滑潤而下則同,能使之下,似是治實之方,僅能使之下,不能使其必通,又非純乎治實之道矣,何以知不能使之必通?蓋有停飲,痛甚至不得臥,即當加半夏。若兼胸滿脅下逆搶心,則仍加枳、樸、桂枝,倘竟能通,又何必如是哉!是知栝蔞實之治,大旨在火與痰結於陽位,不純乎虛,亦不純乎實者,皆能裹之而下,此其擅長矣。
白話文:
[附方]
半夏瀉心湯
藥材:半夏(半升)、黃芩、乾薑、炙甘草、人參(各二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除藥渣後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方義:半夏、乾薑辛溫,能散去胸中鬱結的氣滯;黃芩、黃連苦寒,能瀉去心膈的熱邪;人參、甘草甘溫,能益氣補虛;大棗甘溫,能滋潤脾胃。所謂「瀉心」,是指滿脹之感在心膈部位,而非胃部。
小陷胸湯
藥材:栝蔞實(大的果實一個)、黃連(一兩)、半夏(半升)。
用法:加水六升,先煮栝蔞實,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煎煮至二升,去除藥渣後分溫服兩次。
方義:仲景使用栝蔞實治療小結胸,症狀是心下痞滿疼痛,按壓則痛加劇。與栝蔞薤白白酒湯相比,小陷胸湯用於治療喘息、咳嗽、胸背疼痛、氣短等症,脈象則有浮滑或寸口沉遲、關上脈小緊數等情況,這些都屬於陰中有陽,且陽邪踞於陽位。胸背疼痛,按壓則疼痛加劇;胸痹則相對較輕。咳嗽、喘息是邪氣上衝的表現,但停留在心下,按壓才痛,看似靜止不動。其病機主要在於氣與飲液阻滯,寒熱錯雜,熱盛於寒者,則氣機阻滯更甚,形成結胸;寒盛於熱者,則氣機閉塞更甚,形成胸痹。因此,結胸病邪內伏,宜開;胸痹病邪外散,宜行。所以,小陷胸湯佐以黃連、半夏,以逐飲泄熱;而栝蔞薤白白酒湯則以滑利通陽。栝蔞實能使飲邪滑利下降,看似治療實證的藥物,但僅能使其下降,並不能保證一定通暢。為何不能保證一定通暢呢?因為如果飲邪停滯,疼痛劇烈,甚至無法臥床,則應加半夏。如果兼見胸滿脅下脹痛,並逆氣上衝心臟,則還需加入枳實、厚樸、桂枝。如果藥物能使氣機通暢,又何必如此呢?所以,栝蔞實治療的重點在於寒熱之邪與痰飲結聚於陽位,既非純虛,亦非純實,都能使其滑利下降,這是栝蔞實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