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11)
卷下 (11)
1. 瘧疾方
清脾飲加減
青皮,厚朴,白茯苓,柴胡,半夏,黃芩(各一錢),白朮(八分),甘草,草果仁,砂仁(各五分),滑石(二錢)
渴加麥門冬一錢,烏梅一個,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和薑汁二匙溫服,瘧發過兩個時辰服一帖,到瘧臨來前一個時辰,再服一帖方效。二日一發者,先於空日早晚服二帖,至臨發日前一個時辰,又服一帖方效。
如服前藥後,尚未痊愈,即服後劑。
胃苓湯
厚朴(薑製,炒),蒼朮(泔水浸,炒),陳皮(一錢),甘草(炙,五分),澤瀉,雲茯苓,豬苓(各八分),白朮(一錢),官桂(三分)
上水二盅,煎至八分溫服。
霖按:乾霍亂欲吐不得,欲瀉不得,頃刻危亡,恐非二陳湯探吐可通,當以屋角結網之大蜘蛛一枚搗爛,水沖服,即可痛止便通。蓋暑濕伏郁之邪,賊及太陰濕土,非風木之相剋則不劇,邪穢深伏,上下為之不通,風邪肆虐,故心腹為之絞痛,蜘蛛善能定風,風平則土氣得伸,而上下皆通矣。
通後再議進藥,若夫霍亂之治,雖載方書,可不具錄,然既云附列主方,若不辨其寒熱綱領,誠恐貽誤來茲。凡霍亂吐瀉,吐出澄澈而不酸濁,瀉出而不臭穢,口不渴,小溲利,此寒證。即《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者是也。若吐出酸濁,瀉出臭穢,溲渾口渴,此熱證,即諸轉反戾,水液渾濁,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轉筋者,感風木之變,土為木克也。
夫霍亂吐瀉後,每多肢冷如冰,脈伏欲絕,口渴甚,以涼水與之即止。若驗其所吐酸臭,所下穢惡,小溲赤澀,此假寒真熱證也。口渴喜冷飲,卻不多,手足逆冷,面赤戴陽,煩熱發躁,揭去衣被,若察其瀉出不臭惡,吐出不酸穢者,陰盛格陽之假熱真寒證也。如煩渴躁擾,口乾恣飲,舌本不冷者,乃氣液告竭之候,宜兼救陰。
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兼達表,此寒熱之略也。然易之山風蠱卦,艮上巽下,蠱者蟲類也,風木之邪,剋制濕上,則蟲生,霍亂之重者,殺蟲又不可緩也。此義仲景以後,未有知者,近西士言之,司命者亦不可忽。
又按:痢瘧各有專書,原不須縷述,但清脾飲治少陽正瘧之方,胃苓湯治太陰寒濕之瘧,溫癉等瘧,若誤用,禍尚不測,況暑瘧乎?此書專言傷暑,而舍暑瘧不論,殊覺未備,夫微寒壯熱,心煩多汗,口渴引飲,脈或虛或濡,或洪或弦,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者,即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之暑瘧也。當與《內經》、《金匱》癉瘧治法相仿,然有微甚之不同。
若因外感觸發伏氣,宜清涼滌暑,如滑石、青蒿、生草、連翹、茯苓、竹茹、枳實。暑熱甚者,黃芩、黃連皆可加入。外邪甚者,可加豆豉、蔥、藿香、薄荷之屬。若暑熱內動者,宜甘寒生津,如鮮生地、麥冬、沙參、花粉、知母、石膏、鮮石斛、梨汁、蔗漿。夾濕者,可加入蘆根、通草、六一散。
白話文:
瘧疾方
清脾飲加減
青皮、厚朴、白茯苓、柴胡、半夏、黃芩各一錢,白朮八分,甘草、草果仁、砂仁各五分,滑石二錢。
若口渴,可加麥門冬一錢,烏梅一個。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加入薑汁兩匙溫服。瘧疾發作後兩個時辰服用一劑,瘧疾發作前一個時辰再服用一劑,療效最佳。若瘧疾每二日發作一次,則需在發病日前一天早晚各服用一劑,至發病前一個時辰再服用一劑,療效最佳。
若服用上述藥方後仍未痊癒,則需服用後續藥方。
胃苓湯
厚朴(薑汁製,炒)、蒼朮(泔水浸,炒)、陳皮一錢、甘草(炙,五分)、澤瀉、雲茯苓、豬苓各八分、白朮一錢、官桂三分。
用水二盅煎至八分,溫服。
附註:
對於乾霍亂(嘔吐腹瀉均不暢順)危急情況,單純依靠二陳湯可能無法奏效。此時可用屋角結網的大蜘蛛一隻,搗爛後用水沖服,即可止痛通便。這是因為暑濕之邪侵犯脾胃,導致氣機阻滯不通,蜘蛛具有定風作用,能使氣機順暢。
通暢後再考慮服用其他藥物。霍亂的治療方法很多,但必須辨明寒熱,以免誤治。霍亂吐瀉,若吐出物清澈不酸濁,瀉出物無臭,口不渴,小便通暢,這是寒證;若吐出物酸濁,瀉出物臭穢,小便混濁,口渴,這是熱證。轉筋是風木之邪侵犯脾胃所致。
霍亂吐瀉後,常伴有肢體冰冷,脈象微弱,口渴,服用涼水可緩解症狀。但若吐瀉物酸臭穢惡,小便赤澀,則是假寒真熱證。口渴喜冷飲但飲水不多,手足冰冷,面赤發熱,煩躁不安,揭開衣被,若瀉出物不臭惡,吐出物不酸穢,則是陰盛格陽之假熱真寒證。若煩渴躁擾,口乾欲飲,舌頭不冷,則是氣液耗竭,需兼顧滋陰。
吐瀉停止後,若身體疼痛不止,則需兼顧疏通表邪。簡而言之,霍亂的治療需根據寒熱證候而定。霍亂重症患者,需殺蟲。
痢疾與瘧疾的治療方法各有專書記載,不再贅述。但清脾飲治療少陽正瘧,胃苓湯治療太陰寒濕之瘧、溫病等瘧疾,若使用不當,後果不堪設想,更遑論暑瘧。本書專論傷暑,卻未論述暑瘧,有所不足。暑瘧症狀:微寒壯熱,心煩多汗,口渴,脈象虛弱或濡滑,或洪大或弦細,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這是陰氣先傷,陽氣獨發。治療方法與《內經》、《金匱要略》記載的瘧疾治療方法相似,但略有不同。
若因外感觸發伏氣,宜清涼滌暑,可用滑石、青蒿、生草、連翹、茯苓、竹茹、枳實等藥。暑熱甚者,可加黃芩、黃連;外邪甚者,可加豆豉、蔥、藿香、薄荷等;暑熱內動者,宜甘寒生津,如鮮生地、麥冬、沙參、花粉、知母、石膏、鮮石斛、梨汁、蔗漿;夾濕者,可加蘆根、通草、六一散;熱濕兩重,日晡煩痞昏譫,而陰氣未見大傷者,可用半夏瀉心湯合小陷胸湯,去參棗,稍挾表邪,可佐以豉、薄、蘇、藿、蔥白等兩三味。至於十二經之瘧,風寒濕及痰食疫瘴諸瘧,則需參考相關專書,此處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