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中卷 (28)
第一集中卷 (28)
1. 第六三案,芍藥甘草湯證(其二,佐景醫案)
芍藥一味,李時珍《本草》所引諸家之說率以為酸寒。歷來醫家以訛傳訛,甚有疑桂枝湯方中不應用芍藥。予昔教授於石皮弄中醫專校,與馬嘉生等向藥房取赤白芍親嘗之。白芍味甘微苦,赤芍則甚苦。可見《本經》苦平之解甚為的當。予謂苦者善泄,能通血絡之瘀,桂枝湯為解肌藥,肌腠為孫絡所聚,風襲肌理則血液凝閉而不宣,故必用芍藥以通之。然予說但憑理想,今吳生凝軒乃有芍藥活靜脈之血一解,足證予言之不謬。
讀《傷寒淪》者可以釋然無疑矣。
佐景又按,以上自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至當歸建中湯凡四證,皆從桂枝湯加減。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以盜汗失精為主,炙甘草湯以心動悸為主,小建中湯以腹中痛為主,當歸建中湯以婦人經產為主,黃耆建中湯以虛勞諸不足為主,皆大補之方。余曾揭桂枝湯為補方之義於上卷,彼時讀者或不置信,今也能毋釋然?仲聖於桂枝湯之加減示範獨詳者,留他湯為後人作隅反,不徒省筆墨已也。至芍藥甘草湯與桂枝甘草湯同為組成桂枝湯之母方,並表之以彰其功。
白話文:
芍藥這味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的各家說法,大多認為它是酸寒的。歷代醫家以訛傳訛,甚至有人懷疑桂枝湯方劑中不應該使用芍藥。我過去在石皮弄中醫專科學校教書時,曾和馬嘉生等人到藥房拿赤芍和白芍親自品嚐。白芍味道甘甜略帶苦味,而赤芍則非常苦。可見《神農本草經》所說的芍藥味苦性平的解釋是很正確的。我認為,味苦的藥善於疏泄,能疏通血脈中的瘀滯,而桂枝湯是解肌表的藥,肌肉和皮膚紋理之間是細小血管聚集的地方,風邪侵襲肌膚,會導致血液凝結不暢,所以必須用芍藥來疏通。然而,我之前的說法只是憑藉推想,現在吳凝軒先生提出了芍藥可以活化靜脈血液的解釋,足以證明我說的沒有錯誤。
讀過《傷寒論》的人應該可以釋然,不再有疑問了。
佐景又按,以上從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到當歸建中湯這四個證型,都是從桂枝湯加減變化而來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要治療盜汗遺精,炙甘草湯主要治療心悸,小建中湯主要治療腹痛,當歸建中湯主要治療婦女經期產後問題,黃耆建中湯主要治療虛勞引起的各種不足,這些都是大補的方劑。我曾經在上卷揭示了桂枝湯是補益方劑的意義,當時讀者可能不相信,現在也能夠理解了吧?仲景先生對於桂枝湯的加減變化示範得特別詳細,是為了讓後人舉一反三,而不是為了節省筆墨而已。至於芍藥甘草湯和桂枝甘草湯,它們都是組成桂枝湯的基本方,所以特別拿出來說明,以彰顯它們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