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卷首 (7)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卷首 (7)

1. 張仲景事狀考

林億《傷寒論·序》引甘伯宗《名醫錄》。張仲景,名機,南陽人。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

白話文:

林億在《傷寒論·序》中引用了甘伯宗的《名醫錄》。張仲景,名機,是南陽人。他曾被舉薦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最初從同郡的張伯祖那裡學習醫術,當時人們都說他認識藥物,並能靈活運用,比他的老師更精微。

《太平御覽》七百二十二引《何顒別傳》: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顒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顒先識獨覺,言無虛發。王仲宣年十七,嘗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湯,不治且成。後年三十當眉落。仲宣以其貰長也,遠不治也。後至三十,病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術。今傳於世。

白話文:

《太平御覽》第七百二十二卷引用《何顒別傳》:同鄉張仲景在總角之齡拜訪何顒,何顒對他說:你的思維精確,但文采不高,未來將成為一名良醫。果然如他所說。何顒先見卓識,說的話從不落空。王仲宣十七歲時,曾遇到張仲景。張仲景說:你有病,應該服用五石湯,不治療就會變成大病。你三十歲的時候眉毛會脫落。王仲宣因他年紀較長,就沒有去治理。後來到了三十歲,果然得了病,眉毛都掉光了。張仲景的醫術如此精湛。他的方術至今仍在世間流傳。

皇甫謐《甲乙經序》: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

白話文:

皇甫謐的《甲乙經序》中記載:仲景點閱侍中王仲宣時,仲宣年紀才二十多歲。仲景對他說:「你身體有病,四十歲時眉毛會脫落,眉毛脫落半年後就會死亡,你服用五石湯可以免除這場災禍。」仲宣嫌棄仲景的話不中聽,他雖然接過藥方,卻沒有服用。三天後,仲景又去看望仲宣,問他:「服藥了嗎?」仲宣說:「已經服用了。」仲景說:「你的神色和脈象根本不像服用過藥的樣子,你怎麼如此輕視自己的性命?」仲宣還是不說話。二十年後,仲宣的眉毛果然脫落了。

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抱朴子·至理篇》,仲景穿胸以納赤餅。

白話文:

一百八十七天後死去。最終果真如他所說。這件事即使扁鵲、倉公也無法超過。仲景論述擴充伊尹的湯劑成為數十卷,使用後多有驗證。

《抱朴子·至理篇》記載,仲景用穿胸的方法納入赤色的藥餅。

案:何顒在《後漢書·黨錮傳》南陽襄鄉人,《別傳》言同郡張仲景,則《名醫錄》稱仲景南陽人信矣。顒於郭泰、賈彪為後進,而能先識曹操、荀彧。仲景與操、彧殆行輩相若者也。顒《別傳》載王仲宣年與《甲乙經序》不同。尋《魏志·王粲傳》:建安二十一年,從徵吳。

白話文:

評論:何顒在《後漢書·黨錮傳》中被記載為南陽襄鄉人,《別傳》中說他和張仲景是同郡人,那麼《名醫錄》中稱仲景是南陽人就是可信的了。何顒比郭泰、賈彪晚出生,卻能早早識別出曹操、荀彧的才能。仲景和曹操、荀彧可能同輩。何顒的《別傳》中記載的王仲宣的年齡與《甲乙經序》中不同。考證《魏志·王粲傳》:建安二十一年,王粲參加了徵討吳國的軍事行動。

二十二年道病卒,時年四十一。然則《甲乙經序》稱年四十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視何顒《別傳》為得實。仲宣終於建安二十二年前二十年遇仲景,時建安二年也。《魏志》:粲年十七,以西京擾亂,乃之荊州依劉表。仲景生南陽,仕為長沙太守。南陽、長沙,皆荊州部,故得與仲宣相遇。

白話文:

張仲景在建安二十二年因病去世,當時四十一歲。然而《甲乙經序》中記載他四十歲眉毛脫落後一百八十七天去世。相比之下,何顒的《別傳》似乎更為可信。張仲景在建安二十二年之前二十年,也就是建安二年時與華佗相遇。《魏志》記載,張仲景的兒子張粲十七歲時,由於西京動亂,於是前往荊州投靠劉表。張仲景出生於南陽,曾擔任長沙太守。南陽和長沙都屬於荊州,因此他纔有機會與華佗相遇。

然據《劉表傳》及《英雄記》,長沙太守南陽張羨叛表,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並懌。《桓階傳》: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長沙太守張羨舉長沙及旁三郡拒表,則建安四五年間事也。羨父子相繼據長沙,仲景不得為其太守。意者先在荊州與仲宣遇,表既並懌,仲景始以表命官其地,則宜在建安七年後矣。

白話文:

據《劉表傳》和《英雄記》記載,長沙太守南陽張羨背叛劉表,劉表圍攻他,連續幾年都沒能攻克。張羨病死,長沙又立了他的兒子張懌。劉表於是攻打並殺死了張懌。《桓階傳》記載: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互相攻打,劉表率全州響應袁紹。長沙太守張羨率領長沙郡和旁邊的三個郡拒絕劉表,這件事發生在建安四五年。張羨父子先後據守長沙郡,所以張仲景沒能成為長沙郡的太守。可能是張仲景先前在荊州與張仲景相遇,劉表併吞了張懌後,才任命張仲景為長沙郡太守,那麼這應該在建安七年之後了。

南陽張氏,自廷尉釋之以來,世為甲族,故《廣韻》列張氏十四望,南陽次於清河。仲景自序亦稱宗族素多,其與羨、懌或為一宗,表亦無所忌。觀《桓階》說羨拒表,城陷自匿,表尚闢為從事祭酒。則於張氏同族,愈無嫌恨可知也。何顒嘗與王允謀誅董卓,未遂而卒。計卒時未篤老,仲景則為其所獎進者。

白話文:

南陽張氏,自張廷尉被罷免官職以來,一直是名門望族,因此《廣韻》將張氏列為十四姓著姓氏的望族之次,南陽次於清河。張仲景在自序中也稱自己的宗族向來繁盛,他與張羨、張懌或出於同宗,表(即桓階)對此也無所忌諱。觀察《桓階》的說法,張羨拒絕表,城池失陷後自藏起來,表還啟用他擔任從事祭酒。那麼,對於張氏同族,更加沒有嫌恨值得深究了。何顒曾經與王允謀劃誅殺董卓,但沒有成功就去世了。計謀完成時肯定還沒有年老,而張仲景就是被何顒提拔舉薦的人。

《自序》稱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是在建安七八年中。《傷寒論》於是始作。上與何顒相校,其時不過中身也。抱朴稱仲景穿胸以納赤餅,其絕技乃與元化相類而法不傳。魏晉間人,多以元化、仲景並稱,其術之工相似也。計元化長於仲景蓋數十歲,何以明之?《魏志·華佗傳》: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為太祖所收。荀彧請舍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邪。

白話文:

在建安年號實行的這些年來,還不到十年,因此《傷寒論》就開始寫作了。當時張仲景與何顒互相比較,不過是半斤八兩罷了。《抱朴子》中說張仲景剖開自己的胸膛,把一塊紅色藥餅放進去,他的絕技與扁鵲十分相似,可惜他的醫術沒有流傳下來。魏晉年間,人們常常把扁鵲和張仲景相提並論,他們的醫術一樣高明。據我推測,扁鵲應該比張仲景大幾十歲,怎麼知道的呢?《三國志·華佗傳》中說:當時的人認為華佗年紀已經快一百歲了,但看上去卻很年輕,被曹操俘獲。荀彧請求赦免他,曹操說:難道就不怕天下再有這樣的壞蛋了嗎。

遂考竟佗。彧以建安十七年死,元化死覆在其前,而年且近百歲,其視仲景,蓋三四十年以長,然兩人始終無會聚事,穿胸之術,亦不自元化得之。《抱朴·至理篇》:淳于能解顱以理腦,元化能刳腹以浣胃。此則倉公已有刳治之術,仲景、元化蓋並得其傳者也。元化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

白話文:

於是考證元化。彧以建安十七年去世,元化死於其前,而且年近百歲。如果以元化與仲景相比,元化年長於仲景三四十年左右。但是兩人始終沒有見過面,而穿胸這門醫術,也不是從元化那裡學到的。《抱朴子·至理篇》說:淳於意可以剖開頭顱來治療腦部疾病,元化可以剖開肚子來清洗胃。由此看來,倉公已經有了剖腹治療的醫術,仲景、元化應當都繼承了倉公的醫術。元化臨死前給獄吏一卷書,說:這本書可以救活人。

孫奇以為即《金匱要略》,亦無據。尋《抱朴·雜應篇》:余見戴霸、華佗所集《金匱綠囊》、崔中書《黃素方》及《百家雜方》五百許卷,明元化書亦稱《金匱》。奇乃誤以仲景相傳耳。仲景處荊州,元化譙人,蹤跡多在彭城、廣陵間,故兩人終身不相遇。且《甲乙經序》稱華佗性惡矜技,焉肯謂他人書能活人也。

白話文:

孫奇認為即《金匱要略》,也沒有依據。查閱《抱朴·雜應篇》說:我見過戴霸、華佗蒐集的《金匱綠囊》、崔中書的《黃素方》以及《百家雜方》五百多卷,明元化寫的書也稱作《金匱》。孫奇只是錯誤地以為《金匱要略》是仲景流傳下來的罷了。仲景在荊州做官,元化是譙地的人,足跡大多在彭城、廣陵一帶,所以兩個人終身沒有見過面。並且《甲乙經序》稱華佗性情不好喜歡自誇醫術,怎麼可能會承認別人的書能救人呢?

仲景在《後漢書·三國志》皆無傳。《史通·人物篇》曰:當三國異朝,兩晉殊宅,若元化、仲景,時才重於許、洛;何楨、許詢,文雅高於揚豫。而陳壽《三國志》、王隱《晉書》,廣列諸傳,遺此不編。今謂仲景事何顒,依劉表,交王粲,所與遊皆名士。疑其言行可稱者眾,不徒以醫術著也。

白話文:

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都沒有仲景的傳記。《史通·人物篇》說:在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個國家分立,晉朝又建立了新的王朝,在那段時期,像元化、仲景這樣的人物,他們的才能備受魏國和蜀國的重視;像何楨、許詢這樣的人,他們的文章雅緻高於揚州和豫州。但是,陳壽在《三國志》中,王隱在《晉書》中,廣泛地收錄了各種各樣的傳記,卻唯獨遺漏了仲景的傳記。現在我們認為,仲景曾經跟隨過何顒,投靠過劉表,和王粲交好,他所交往的人都是當時的名士。所以我們猜測,仲景的言行肯定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而他不單是憑藉醫術而聞名。

佐景按,今日我國有醫學足言者,以存《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故也。二書元或合為一編,名曰《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為東漢長沙太守張氏仲景撰述,經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自晉下迄隋唐,或顯或晦,其傳不一。又有合二書改稱《金匱玉函經》者,其中條目較今世所傳二書為多,其為後人增益或傳寫遺脫,皆不可知。唐真人孫思邈謂江南諸師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及其晚年著《千金翼方》時,始獲見《傷寒論》。至《金匱要略》,傳為宋翰林學士王洙從館閣蠹簡中錄出。二書先後獲顯,醫道賴以不墜。蓋張氏工於治療,尤精經方,所著論若干篇,其文辭簡古奧雅,古今治醫者未有能出其右者也。宋臣林億等,本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之旨,稱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故歷代尊張氏為醫中之聖。惜《後漢書》無張氏傳,清元和陸氏九芝,博採群籍,為之補作。近賢黃氏竹齋,又撰《醫聖張仲景傳》,悉當參讀,而章氏所撰本篇尤精。故特錄於此,以樹楷模而資景仰云。

白話文:

章太炎先生認為,如今我國醫學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書的流傳。這兩本書,原本合為一編,名為《傷寒雜病論》,共有十六卷,是由東漢長沙太守張仲景撰述的。後來,在晉朝太醫令王叔和的編次下,才分成了兩本書。在晉朝以後到隋唐時期,這兩本書的流傳時隱時現,很不穩定。還有人將它們合在一起,改名為《金匱玉函經》,其中的條目比現在流傳的兩本書要多。這些條目是後人增補的,還是寫作和傳抄時遺漏的,就不得而知了。唐朝的真人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祕藏著張仲景的傷寒治療方法,一直不傳出去,直到他晚年寫作《千金翼方》時,才得以見到《傷寒論》。至於《金匱要略》,是宋朝翰林學士王洙從館閣蠹簡中錄出來的。這兩本書先後被發現,使醫學得以保存下來。張氏擅長治療,尤其精通經方,他寫了許多論述,其文辭簡潔古樸、高雅,古今以來,沒有任何一位醫生能比得上他。宋朝大臣林億等人,根據晉朝皇甫謐所寫的《甲乙針經》序的旨意,稱仲景原本是繼承伊尹的方法,而伊尹又是繼承神農的經書,所以仲景可以說是繼承了古代聖賢的醫學思想。因此,歷代尊稱張仲景為醫學聖人。可惜的是,《後漢書》中沒有張仲景的傳記,清朝元和年間的陸九芝,博採羣籍,為他補作了。近代賢者黃竹齋,又撰寫了《醫聖張仲景傳》,這些都是值得一讀的資料,而章太炎所撰寫的這篇文章,更是精采絕倫。因此,特別摘錄於此,以樹立楷模,並表示景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