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3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7)

1. 少陽篇

諸多見證,各隨人之氣體不盡同也。然總以小柴胡和法為主治,而各隨見證以加減之耳。本方以柴胡為少陽一經之嚮導,專主往來寒熱,謂其能升提風木之氣也。黃芩苦而不沉,黃中帶青,有去風熱之專功,謂其能解風木之邪也。半夏力能滌飲。膽為清淨之府,病則不能行清淨之令,致寒飲沃於內,熱邪淫於外。非此迅掃涎沫,則膽終不溫,表終不解也。其用人參、甘草補中者,以少陽氣血皆薄,全賴上膏資養,則水氣始得發榮,即是「胃和則愈」之意。用薑、棗和胃者,不得使半表之邪,仍從肌表而散也。獨怪後世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參,加入耗氣之藥!此豈仲景立方本意哉?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胸為陽分,煩為陽邪。以陽邪留薄於胸中,故去半夏、人參之助陽,而加栝蔞實以滌飲除煩也。渴為津液受傷,故去半夏之辛燥,而用栝蔞根之清潤,加用人參之甘以益津也。腹中痛者為陽邪攻陰,以黃芩能傷胃中清陽之氣,故去之。芍藥,專主陽邪傳陰,為陰中伐木之要藥,故滯下亦咸用之。設陰寒腹痛自利,又為切禁也。脅下痞硬為飲結,少陽部分。故去大棗之甘壅,而加牡蠣以軟堅逐邪為務也。心下悸而小便不利,為水停心下。故去黃芩之苦寒、助陰,而加茯苓以淡滲利水也。故不渴、外有微熱者,知熱邪未入於裡,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以解表也。若咳者,為肺氣受邪,故去大棗之益氣、生薑之上氣,而加乾薑之辛散,兼五味子之酸辛,以散邪斂肺也。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下之而證不罷,復與柴胡以升舉之,使邪不致陷入陰分也。設見腹痛、煩燥等證,必當從去黃芩、加芍藥法矣。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本表證而用表藥,汗不透故未愈,當再與輕表,則立解矣。醫見熱不除,疑為前藥不當,反與下藥則誤矣。然雖誤下,以其先曾用過表劑,邪勢已殺矣,故不為逆。但未盡表邪,因下藥,引入半里,所以從少陽例治也。邪氣已入於腑,與裡藥下之矣;其下未盡,故熱不去,當更與裡藥則已。醫見下之不愈,疑前藥未當,反與表藥則誤矣。以其先前曾用過下藥,裡邪少殺,故不為逆。但未盡餘熱,因表藥提出半表,所以亦從少陽治例也。

白話文:

[少陽篇]

許多病症的表現,會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治療原則都以小柴胡湯的和解方法為主,然後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藥物的加減調整。這個方子以柴胡為引導藥,針對少陽經的病症,主要治療忽冷忽熱的症狀。這是因為柴胡能夠升發身體裡的陽氣。黃芩藥性苦,但不沉降,並且藥性偏青,具有清除風熱的功效,可以解除少陽經的風邪。半夏能夠化解痰飲,膽是清淨的臟腑,如果生病就會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寒飲停留在體內,熱邪侵擾體表。如果不用半夏迅速清除痰涎,膽的功能就無法恢復正常,表邪也無法解除。

方中使用人參、甘草補益中氣,是因為少陽經的氣血都比較虛弱,需要依靠這些藥物來滋養。這樣,身體的水液才能正常運行。這也就是「胃氣和則病癒」的意思。使用生薑、大棗來調和脾胃,是為了防止半表之邪再次從體表散開。令人不解的是,後世使用小柴胡湯,卻一概去除人參,加入一些耗氣的藥物,這哪裡是張仲景原先組方的本意呢?

傷寒、中風等疾病,只要出現柴胡證的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如果出現胸中煩悶而不嘔吐,就去除人參、半夏,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就去除半夏,加入人參,並把劑量加到四兩半,同時加入栝蔞根四兩。如果腹痛,就去除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肋下感覺痞硬,就去除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就去除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如果不口渴但有輕微發熱,就去除人參,加入桂枝三兩,用衣被覆蓋讓身體微微出汗就會好轉。如果咳嗽,就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胸部屬於陽分,煩悶是陽邪引起的。這是因為陽邪停留在胸中,所以去除半夏、人參這類助陽的藥物,加入栝蔞實來清除痰飲和煩悶。口渴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受損,所以去除半夏的辛燥之性,使用栝蔞根的清潤之性,並加入人參的甘甜來滋養津液。腹痛是因為陽邪侵入陰分,黃芩會損傷胃中的陽氣,所以要去除它,改用芍藥。芍藥主要治療陽邪傳入陰分,是治療陰分中「伐木」的重要藥物,所以痢疾等病症也常用到它。但如果是陰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就絕對不能使用芍藥。脅肋下痞硬是因為痰飲在少陽經積聚,所以去除大棗的甘壅,加入牡蠣來軟化堅硬的腫塊,以消除邪氣。心悸、小便不利是因為水液停留在心下,所以去除黃芩的苦寒之性,改用茯苓來滲濕利水。如果沒有口渴,但有輕微發熱,表示熱邪還沒有進入體內,所以去除人參,加入桂枝,用衣被覆蓋讓身體微微出汗來解表。如果咳嗽,是因為肺氣受到邪氣的侵擾,所以不用大棗的益氣和生薑的宣發,改用乾薑的辛散之性,同時加入五味子的酸辛,來疏散邪氣、收斂肺氣。

凡是使用了柴胡湯治療,病症如果還沒有消除,再使用柴胡湯,就會讓身體感到一陣蒸騰,然後發熱出汗,病就好了。

使用瀉下藥後,如果病症還沒有消失,再使用柴胡湯,可以升發體內的陽氣,使邪氣不至於陷入陰分。如果出現腹痛、煩躁等症狀,一定要按照去除黃芩加入芍藥的方法來治療。

本來應該用發汗法治療,卻使用了瀉下法,這是錯誤的。但如果先用發汗法治療,就不算錯誤。本來應該用瀉下法治療,卻反而用了發汗法,這是錯誤的。但如果先用瀉下法治療,就不算錯誤。

本來是表證,卻使用表藥後,汗沒辦法順利發出來,所以病還沒好,應該再次用輕微的表藥,很快就會痊癒了。醫生看到熱沒有消除,懷疑是前面的藥不對,反而使用了瀉下藥,這是錯誤的。雖然誤用了瀉下藥,但因為之前使用過表藥,邪氣已經被消減了一些,所以不算錯誤。只是沒有完全解除表邪,因為使用了瀉下藥,把邪氣引入了半表半裡的狀態,所以要按照治療少陽病的方法來治療。邪氣已經進入了內臟,使用治療內臟的藥物來瀉下,如果瀉下沒有完全,所以熱沒有消除,應該繼續使用治療內臟的藥物就會好轉。

醫生看到使用瀉下藥後病沒有好轉,懷疑是前面的藥不對,反而使用了表藥,這是錯誤的。因為先前使用過瀉下藥,體內邪氣已經減少了一些,所以不算錯誤,只是還有殘餘的熱,因為使用了表藥,又將邪氣提到了半表,所以也要按照治療少陽病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