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下集 (12)

回本書目錄

下集 (12)

1. 麻黃湯

以散餘邪。 按,傷寒有衄家不可發汗之禁。 而經又言: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衄後病解。 何以又用麻黃之峻攻? 柯韻伯謂麻黃湯主之五字,當屬未致衄以前,是前人倒找文法。 此言近是。

再按,太陽病之主麻黃湯,總以脈浮無汗而喘,為對證之藥。 其有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邪結上焦,不可妄下,治不從陽明而從太陽,仍宜麻黃湯也。 太陽病過十日以上,脈浮細,嗜臥,設胸脅滿痛者,屬柴胡證;若脈但浮者,是邪尚戀太陽,治亦從太陽而不從少陽,仍宜麻黃湯也。

再按,柯韻伯謂桂枝麻黃,是通治太陽風寒之藥。中風之重者,便是傷寒;傷寒之輕者,便是中風。桂枝發汗之輕劑,麻黃髮汗之重劑。不必在風寒上細分,只在有汗無汗上著眼。 此啟後人淆亂之階,不可為訓。 要之,麻黃髮汗,杏仁定喘;無汗而喘,是傷寒之的證;麻黃湯是傷寒之的方。用者審之。

白話文:

用麻黃湯是為了驅散殘餘的邪氣。根據《傷寒論》的記載,有出血症狀的人不可以發汗。但《傷寒論》又說太陽病有脈象浮緊、發熱、身體無汗的症狀,如果自行流鼻血就會好,流鼻血後病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用麻黃湯這種猛烈的藥來攻邪呢?柯韻伯認為「麻黃湯主之」這五個字,應該是說在還沒流鼻血之前的情況,是後人倒過來解讀文法,這種說法比較接近正確。

再說太陽病使用麻黃湯,主要是針對脈浮、無汗且喘的症狀。如果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出現喘且胸悶的症狀,這是邪氣鬱結在上焦,不可以隨便用瀉下的藥。治療時不應該從陽明病的角度著手,而要從太陽病入手,仍然適合用麻黃湯。太陽病經過十天以上,脈象變成浮細、喜歡睡覺,如果感到胸脅脹滿疼痛,就屬於柴胡證。如果脈象只是浮,表示邪氣還在太陽經絡,治療時也要從太陽病入手,而不是少陽病,仍然適合用麻黃湯。

再說柯韻伯認為桂枝湯和麻黃湯都可以治療太陽病的風寒。他認為中風較嚴重的就是傷寒,傷寒較輕微的就是中風。桂枝湯是發汗的輕劑,麻黃湯是發汗的重劑,不必在風寒上細分,只要注意是否有汗。這種說法容易使後人混淆,不可當作準則。總之,麻黃湯的發汗功效,搭配杏仁的定喘功效,針對無汗而喘的症狀,就是傷寒的確切病症,麻黃湯也是治療傷寒的對應方子,使用時要仔細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