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5)

1. 病可水八條

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眠,其人欲得飲水者,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又曰。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又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風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若其不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則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又曰。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則營氣長,滑數則胃氣實,營氣長,則陽盛怫鬱,不得出身,胃實則堅難,大便則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發其汗,陽氣不周,復重下之,胃燥蓄熱,大便遂燥,小便不利,營衛相搏,心煩發熱,兩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焦。

故大渴,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令汗出,表裡通然,其病即除。形脈都不同,此愈非治法,但醫所當慎,妄犯傷營衛。

又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豬苓散。飲水亦得也。千金亦曰,必思煮餅,急思水者,與五苓散飲之。(余同)

又曰。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飲水者,屬五苓散。

龐氏曰。病人水藥入口則吐,或渴而嘔者,或汗後脈尚浮而煩渴者,或下利渴而小便不利者,或嘔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皆主之。或因渴,停水心下,短息者難治。

又曰。若頭痛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不與人相當,勿以火導之,但以豬苓散方寸匕服之,當連飲新水三升,即令指刺喉中吐去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而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以藥吐之,不爾,更致危病。若當吐,不時以豬苓散吐之,其死殆速矣。亦可針之佳。水飲膈實難治,此三死一生也。(千金之文)

白話文:

病可水八條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之後,如果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患者想喝水,應該少量給他喝,讓胃中舒服了就會好轉。

又說:厥陰病,口渴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他喝,就會好轉。

又說:太陽病,寸脈緩弱,關脈浮腫,尺脈虛弱,患者發熱出汗,又怕風寒,不嘔吐,只是心下痞滿,這是應該給他服用瀉下藥的。如果瀉下藥沒效果,病人不畏寒卻口渴,這是轉屬陽明經的症狀,小便次數多,大便乾燥,不更換衣服,十天都沒有什麼痛苦。口渴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他喝,只要用正確的方法治療就行。口渴,應該服用五苓散。

又說:寸口脈洪大而有力,脈象快速而滑利,脈洪大表示營氣充盛,脈滑數表示胃氣實滿,營氣充盛,則陽氣旺盛鬱結,不能疏泄,胃氣實滿則大便乾燥難排,三焦閉塞,津液運行不暢,如果醫生讓他出汗,陽氣不足,又再次服用瀉下藥,胃中乾燥積聚熱邪,大便更加乾燥,小便不利,營衛之氣互相搏鬥,心煩發熱,眼睛像著火一樣,鼻子乾燥面紅,舌頭乾燥,牙齒發黃焦乾。

因此非常口渴,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危重病症,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控制,如同用清水澆灌乾枯的樹木一樣,陽氣稍微散發,身體寒冷,應該給他穿上溫暖的衣服,讓他出汗,使表裡之氣通暢,病情就會痊癒。症狀和脈象都不同,這是治癒的方法與之前的不同,醫生應該謹慎,不要胡亂用藥,以免損傷營衛之氣。

又說:嘔吐,疾病在膈膜以上,事後想喝水,就能緩解,應該立刻給他服用豬苓散。喝水也可以緩解。千金要訣也說,患者很想吃煮熟的餅,又很想喝水,就應該給他服用五苓散。

又說:霍亂伴隨頭痛發熱,全身疼痛,發熱口渴想喝水,應該服用五苓散。

龐氏說:病人服用水藥就嘔吐,或者口渴又嘔吐,或者發汗後脈象仍然浮弱而煩渴,或者大便稀溏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者嘔吐而小便不利,這些情況都應該服用五苓散。如果因為口渴,水停留在心下,呼吸急促,則難以治療。

又說:如果頭痛沒有發熱,只是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狀態與常人不同,不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只用豬苓散一升服用,應該連續喝三升清水,然後用手指刺激喉嚨讓患者嘔吐出來,疾病就會立刻痊癒。如果不能嘔吐而強行給他喝水,水停留在心下就會結成痞塊,應該用藥物催吐,不然就會導致更危險的疾病。如果應該嘔吐,卻不及時用豬苓散催吐,很可能會很快死亡。也可以用針灸治療。水飲停留在膈膜,難以治療,這是三死一生之症。(出自千金要訣)

2. 病不可火十一條

仲景曰。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雍曰。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五苓散。

又曰。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雍曰。發熱惡寒,宜小柴胡湯。心下痞者,生薑瀉心湯。火逆,宜救逆湯。

又曰。陽脈浮,陰脈弱,則血虛。虛則筋急。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 雍曰。和營衛,宜柴胡桂枝湯。因燒針煩躁者,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也。

又曰。傷寒脈浮,醫以火劫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又問曰。得病十五六日,身體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已。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師曰。寸口脈:陽浮而陰濡。陽浮為風,陰濡為弱,為少血(一作虛)。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加以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罷,客熱因火而發。

怫鬱蒸肌膚,身目為黃。小便微難,短氣,從鼻中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泄利遂不止。熱瘀在於膀胱,蓄結成積聚,狀如豚肝。當下不下。心亂迷憒,奔走赴水,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所為,他無禍患。微輕者得愈;重極者不治。 雍曰。宜犀角地黃湯。

有熱如狂者,加黃芩。

又曰。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雍曰。宜救逆湯。

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 雍曰。宜犀角地黃湯。

又曰。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常氏云。可茵陳湯、五苓散。

又曰。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體重。發汗則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雍曰。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誤下者,梔子豉湯。 龐氏曰。脈浮緊,不可下,恐變風溫,宜詳之。

又曰。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謂被火氣劫也。故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 常氏云。宜用救逆湯解其火氣;五苓散通其小便。

又曰。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慾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其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白話文:

病不可火十一條

張仲景說,太陽中風,用火逼汗,邪風遇熱,血氣外溢,超過正常限度,兩陽互相灼傷,身體發黃,陽氣盛則想吐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都虛竭,身體就乾燥,只有頭上出汗,汗水只流到頸部就回去了,腹部脹滿微喘,口乾咽喉潰爛,或者不大便,久了就神志不清,嚴重者甚至嘔吐,手足躁動不安,摸床摸衣。如果小便通暢,是可以治療的。雍氏說,應該使用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的桂枝湯和五苓散。

又說,太陽病,醫生逼汗,結果反而發熱惡寒,再用瀉下法,就會心下痞滿。這是表裡都虛,陰陽之氣都耗竭,沒有陽氣則陰氣獨盛,如果再用燒針灸法,就會胸部煩悶,面色青黃,皮膚抽搐,這樣就難以治療。現在面色微黃,手足溫暖的,就容易治癒。雍氏說,發熱惡寒,應該用小柴胡湯;心下痞滿,用生薑瀉心湯;火逆,用救逆湯。

又說,陽脈浮而陰脈弱,就是血虛,血虛則筋急。脈沉者,是營氣虛弱;脈浮而汗出如珠,是衛氣衰弱。營氣虛弱的人,再用燒針灸法,血液就不能運行,反而更加發熱煩躁。雍氏說,調和營衛,應該用柴胡桂枝湯;因為燒針而煩躁的,應該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又說,傷寒脈浮,醫生用火逼迫,耗損陽氣,必然驚狂,臥不安席,應該用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的桂枝湯。

又問,得病十五六天,身體發黃,腹瀉,神志狂亂想亂跑,老師診脈,說應該瀉下瘀血,像豬肝一樣的血排出就好了。後來按照老師說的做了,怎麼知道這樣呢?老師說,寸口脈,陽氣浮而陰氣濡弱,陽氣浮是風邪,陰氣濡弱是血虛,浮虛受風,血虛發熱,惡寒怕冷,頸項強直頭暈,醫生又用火熏,逼出汗,惡寒就止了,但外邪的熱氣因為火而加重,鬱結蒸騰肌膚,使身體和眼睛發黃,小便略微困難,呼吸短促,鼻孔出血,又用瀉下法,胃中沒有津液,腹瀉就止不住了,熱邪瘀血在膀胱,積聚成塊,像豬肝一樣,不瀉下不行,心神恍惚,亂跑想跳水,不能自制。如果把瘀血瀉掉,眼睛明亮,心神清醒,這些都是醫生造成的,沒有其他禍患,病情輕微的可以治癒,病情極重的不能治癒。雍氏說,應該用犀角地黃湯,如果熱盛如狂,再加黃芩。

又說,患傷寒,脈象不弦緊而弱,脈弱必然口渴,被火所傷就會神志不清,脈弱發熱脈浮,治療時應當出汗才能痊癒。雍氏說,應該用救逆湯。

又說,太陽病,用火熏,不出汗,病人必然躁動不安,經絡不通,必然出血。雍氏說,應該用犀角地黃湯。

又說,陽明病,被火所傷,額頭微汗,小便不利,必然發黃。常氏說,可以用茵陳湯、五苓散。

又說,陽明病,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喘息,發熱出汗,不惡寒反惡熱,身體沉重,發汗則躁動,心神恍惚,反而神志不清,如果用溫針灸法,必然驚恐不安煩躁睡不著覺。雍氏說,應該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如果誤用瀉下法,用梔子豉湯。龐氏說,脈象浮緊,不能瀉下,恐怕轉變成風溫病,應該仔細辨證。

又說,少陰病,咳嗽腹瀉神志不清,這是被火氣所傷,所以小便必然困難,這是強行逼出少陰汗的緣故。常氏說,應該用救逆湯解其火氣,五苓散通利小便。

又說,太陽病,兩天後反而躁動不安,用熨法熨其背部,大汗淋漓,火氣進入胃中,胃中津液枯竭,躁動煩悶,必然神志不清。十多天後,顫抖腹瀉,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所以汗水從腰以下出不來,病人想小便卻不能,嘔吐,想小便卻尿不出,腳底怕風,大便硬,小便應該很多卻反而不多,大便通了,頭部就突然疼痛,腳心必然發熱,這是穀氣下流的緣故。

雍氏說,大便乾燥以及煩躁神志不清的,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和胃;小便不通的,應該用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