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牙齒門
上片牙屬胃,下片牙屬大腸,齒屬腎。
凡齒生遲者,腎氣不足也。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腎不足則髓虧,髓虧則不能充乎齒,所以齒生遲也。以地黃丸治之。
上下齒床腫者,此陽明實熱也。涼膈散以酒蒸大黃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頻頻含咽。
重齦者,腎臟積熱。附齦腫痛,謂之重齦。以針刺去其血,用鹽湯洗淨,黃柏末敷之。
小兒多食肉,牙齒臭息不可近者,此陽明有熱也。內服神效丸,外用薑汁荊瀝含咽。
牙疳者,狀如狐惑,初作臭氣,次則牙齒黑,甚則齦肉爛而出血,名曰宣露。此由腎熱,其氣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當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牙齒落者,此名崩砂。氣喘痰潮,飲食減少,則不可治。當內服黃柏丸,外用如聖散敷之。
咬牙者,風熱也。由陽明、大腸二經積熱,熱則生風,故令相擊而作聲,必於夢中者,蓋動則風散於表,靜則風歸於里也。宣風散主之。
上唇生瘡,蟲食其臟,曰惑。下唇生瘡,蟲食其肛,曰狐。出《傷寒指掌》之言。狐惑者,取其進退猶豫之義。
咬牙,惟痘疹中有此者為危,余無大害。亦有因病戰慄,鼓頷而鬥牙者,治其病則自止矣。
牙齒落而不再生者,由於舌舐之故,其肉頑厚,用針刺出血,以鼠骨散擦之,即生。
文蛤散,治牙疳。
雄黃,枯礬(各五分),五倍子(二錢),蠶蛻紙(燒灰存性,一錢)
共為末,先以米泔水洗淨,以藥搽上,一日三、四次,以愈為度。
蠶蛻紙散,治牙疳。
蠶蛻紙(燒灰,五分),人中白(燒過,五分),紅褐片(燒灰,五分),白砒(棗肉包燒煙盡,取用一分)
共為末,搽之。
神效丸
蘭香葉,當歸,藿香葉,木香(各一錢),升麻(二錢),生地(酒洗),甘草(各二錢),黃連(酒炒),砂仁(各五錢)
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白湯送下。
黃柏丸
黃柏(半生半炒,為末)
煉蜜丸,白湯送下。
如聖散
用婦人尿桶中白垢(刮取,煅盡煙)一錢,銅綠二分,麝香半分。共為末,先以臘茶浸米泔水洗淨血後,搽此藥。
宣風散
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兩半),牽牛(半生半炒)
共為末,蜜水調,食前服。
鼠骨散
用雄鼠一隻,爛盡肉,取骨研末,加麝香少許,擦上,用薑湯漱口。
白話文:
牙齒門
上排牙齒與胃經相連,下排牙齒與大腸經相連,牙齒本身又與腎經相關。
牙齒長得慢,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因為腎主骨骼,牙齒是骨骼的延伸。腎氣不足,就會導致骨髓虧損,骨髓虧損就無法滋養牙齒,所以牙齒才會長得慢。可以用地黃丸治療。
上下牙床腫痛,這是陽明經實熱的症狀。可以用涼膈散治療,以酒蒸大黃為主藥,再加知母、石膏、升麻為輔藥,多次含在口中慢慢咽下。
牙齦腫脹,是腎臟積熱的表現。牙齦腫痛稱為重齦,可以用針刺放血,再用鹽水清洗乾淨,最後敷上黃柏粉。
小孩子吃太多肉,導致牙齒有臭味,靠近都受不了,這是陽明經有熱的表現。內服神效丸,外用薑汁和荊芥的汁液含漱。
牙疳,症狀像狐惑一樣,初期有臭味,接著牙齒變黑,嚴重的話牙齦腐爛出血,稱為宣露。這是腎臟有熱,熱氣上衝到上焦,所以用「走馬」來形容病情發展迅速,必須儘快治療。如果上下嘴唇破裂,鼻子也穿孔,牙齒脫落,稱為崩砂。如果同時伴隨氣喘、痰多、食慾不振,就無法治療了。內服黃柏丸,外用如聖散敷患處。
磨牙,是風熱的表現。由於陽明經和大腸經積熱,熱則生風,所以牙齒互相碰撞發出聲音,通常發生在睡夢中,因為活動時風氣散佈於體表,靜止時風氣則歸於內臟。用宣風散治療。
上嘴唇長瘡,像蟲子在裡面啃食,叫做惑;下嘴唇長瘡,像蟲子在裡面啃食,叫做狐。這是引用《傷寒指掌》的說法。「狐惑」形容病情進退不定。
磨牙,只有在患痘疹時出現才表示病情危急,其他情況危害不大。也有些人在生病時發抖,下巴肌肉抽搐而磨牙,治療原有的疾病,磨牙的症狀就會自然停止。
牙齒脫落不再長出,是因為經常舔舐牙齒導致牙齦組織肥厚,可以用針刺放血,再用鼠骨散擦拭,牙齒就能再生。
文蛤散:治療牙疳。
雄黃、枯礬(各五分)、五倍子(二錢)、蠶蛻紙(燒成灰,一錢)研磨成粉,先用米泔水洗淨患處,再塗上藥粉,一天三次或四次,直到痊癒。
蠶蛻紙散:治療牙疳。
蠶蛻紙(燒成灰,五分)、人中白(燒過,五分)、紅褐片(燒成灰,五分)、白砒(用棗肉包裹燒成灰,取用一分)研磨成粉,塗抹患處。
神效丸:
蘭香葉、當歸、藿香葉、木香(各一錢)、升麻(二錢)、生地(酒洗)、甘草(各二錢)、黃連(酒炒)、砂仁(各五錢)研磨成粉,用湯浸泡蒸餅製成藥丸,用白開水送服。
黃柏丸:
黃柏(一半生一半炒,研磨成粉)煉蜜製成藥丸,用白開水送服。
如聖散:
取婦女尿桶中白色垢物(刮取,煅燒成灰)一錢,銅綠二分,麝香半分。研磨成粉,先用臘茶浸泡過的米泔水洗淨患處的血,再塗上藥粉。
宣風散:
檳榔(兩個)、陳皮、甘草(各半兩)、牽牛(一半生一半炒)研磨成粉,用蜂蜜水調和,飯前服用。
鼠骨散:
取雄鼠一隻,去除肉,只取骨頭研磨成粉,加入少量麝香,塗抹患處,用薑湯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