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46)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46)

1. 大烏頭煎之注釋

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金匱要略》)

【註】

本條解說。和久田氏云:「弦者,強引也。緊者,纏絲急也。衛氣者,守表之氣也。弦脈者,為寒邪干入衛氣不行處之候,即惡寒是也。緊脈者,為寒邪犯胃腸而使停滯穀食之候,故曰不欲食也。例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又曰:『脈緊云云,腹中有宿食不化是也。

』此脈弦而緊者,是寒邪外干衛氣,內犯胃陽,與正氣相搏之候。邪正相搏,有戰爭之勢,所以腹痛亦劇也。名之曰寒疝者,是邪與正氣並立,非真寒也。然寒干下焦,其毒繞臍而凝結,或現於小腹而弦急,因毒而發為痛也,痛發則自汗出,手足逆冷,而弦緊之脈,至於沉伏也,是故煎退寒逐水之烏頭更和以蜜,治其急迫之毒也。」

其義雖如上說,然其本意,是示腸閉塞之證治,故不問為內外嵌頓小腸氣或腸捻轉證等,苟有前證者,悉宜處以本方也。

大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12克。

上細銼,以水九勺,煎三勺,去滓,納蜂蜜六勺,再煎成六勺,頓服之。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毒繞臍絞痛,自汗出,手足厥冷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腹痛,自汗出,手足厥冷,脈沉弦者。」

《建殊錄》曰:「一男子年七十餘,自壯年患疝瘕,十日、五日必一發,壬午秋,大發,腰腳攣急,陰卵偏大而欲入腹,絞痛不可忍,眾醫皆以為必死。先生診之,作大烏頭煎(每帖重八錢)使飲之,須臾,瞑眩氣絕。又頃之,心腹鳴動,吐水數升即復原,且後不再發。」

求真按:「此是嚴重的嵌頓鼠蹊小腸氣,然一舉而使根治,可知古方之絕妙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寒疝,腹中痛,叫呼欲死,面色如土,冷汗淋漓,四肢拘急,厥冷煩躁,脈弦遲者,用此方即吐水數升,其痛立止,此古方之妙,非後人所得企及也。」

《黴瘡治方論》曰:「一僧,年五十餘,患所謂長腹痛,晝夜三四發,腹中雷鳴刺痛,小腹結塊,心下痞塞。一醫療之,與附子粳米湯及滾痰丸,半歲許,無寸效。因請他醫,醫曰:『前醫所為,誤也。蓋此病因小腹結塊,而心下為之痞塞,腹中因之而痛,其餘皆旁證耳。』乃與半夏瀉心湯及消塊丸,又半年許,病不動。

於是轉醫數十輩,或服益氣劑,或用補脾藥,或曰疝,曰癥,曰積,曰聚,治盡無效。已經四年,日甚一日。請余治,診之,腹裡有一痼毒,輕按不覺,重按則微覺之,餘證如前,因先作烏頭煎及三黃丸使服之。五十餘日,更作化毒丸與之,且時時用流毒丸(此方由大黃、礬石、巴豆、輕粉而成之丸方)攻之。出入百餘日,數年之腹痛忽然而退,小腹之結塊忽然而解,腹裡之痼毒亦消盡若失矣。

白話文:

大烏頭煎之註釋

肚子脹滿,脈象呈現弦而且緊繃。弦脈代表衛氣運行不順暢,所以會感到怕冷;緊脈則表示不想吃東西,這是邪氣和正氣互相搏鬥的現象,就會形成寒疝。寒疝會導致肚臍周圍疼痛,發作時會自己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脈象呈現沉弦,就適合使用大烏頭煎來治療。

這段話的意思是,弦脈代表緊繃,好像強拉一樣;緊脈代表像纏繞的絲線一樣急促。衛氣是保護身體表面的氣。弦脈表示寒邪侵入導致衛氣運行不暢,所以會怕冷;緊脈表示寒邪侵犯胃腸,使食物停滯,所以不想吃東西。脈象緊繃,像轉動繩索一樣不穩定,表示腸胃有積食;脈象緊繃,也表示腹中有沒有消化的食物。脈象呈現弦而且緊,表示寒邪從外侵犯衛氣,從內侵犯胃陽,與正氣互相搏鬥,因為邪正交戰,所以腹痛也會很劇烈。稱為寒疝,是因為邪氣和正氣並存,並不是真正的寒症。但寒邪侵犯下焦,毒素在肚臍周圍凝結,有時會出現在小腹,導致肌肉緊張,因為毒素而引發疼痛。疼痛發作時會自己出汗,手腳冰冷,而弦緊的脈象會變得沉伏。所以要用能退寒、驅水的烏頭,再加入蜂蜜調和,來治療這種急迫的毒症。

雖然道理是這樣,但它的真正含義是說明腸道阻塞的治療方法,所以不論是內外嵌頓性小腸氣或腸扭轉等病症,只要有上述的症狀,都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大烏頭煎藥方

大烏頭(較大的)12克。

把烏頭切碎,用水九勺煎煮到剩三勺,去掉藥渣,加入蜂蜜六勺,再次煎煮到剩六勺,一次喝完。如果沒有好轉,隔天再喝一次,一天不能喝兩次。

東洞翁對此方的定義是:「治療毒素在肚臍周圍絞痛,自己出汗,手腳冰冷的症狀。」

《方機》認為此方的主治是:「治療腹痛,自己出汗,手腳冰冷,脈象沉弦的症狀。」

《建殊錄》記載:「一位七十多歲的男子,年輕時就患有疝氣,每隔十天或五天就會發作一次。壬午年秋天,病情大發作,腰腿抽筋,陰囊腫大而且想要縮回腹部,絞痛難忍,眾多醫生都認為他必死無疑。先生診斷後,開了大烏頭煎(每劑八錢重)讓他服用。不久,病人昏迷,氣息微弱。過了一會兒,腹中開始鳴叫,吐出幾升水後就恢復了正常,而且之後再也沒有發作。」

求真按:「這是一種嚴重的嵌頓性腹股溝小腸氣,但一次治療就根治了,可見古方的神奇之處。」

《類聚方廣義》中提到,此方適用於:「寒疝,腹中疼痛,叫喊得像要死一樣,面色土黃,冷汗淋漓,四肢僵硬,冰冷煩躁,脈象弦而且遲緩的症狀。服用此方後,會吐出幾升水,疼痛立刻停止,這是古方的奇妙之處,是後人難以企及的。」

《黴瘡治方論》記載:「一位五十多歲的僧人,患有所謂的長腹痛,白天晚上都會發作三四次,腹中像打雷一樣刺痛,小腹有硬塊,心下感覺堵塞。一位醫生給他開了附子粳米湯和滾痰丸,治療了半年多,沒有任何效果。後來請了另一位醫生,醫生說:『前一位醫生的做法錯了。因為此病是因為小腹有硬塊,才導致心下堵塞,腹中疼痛,其他都是次要症狀。』於是開了半夏瀉心湯和消塊丸,又治療了半年多,病情沒有任何變化。

後來又看了幾十位醫生,有的用補氣藥,有的用健脾藥,有的說是疝氣,有的說是癥瘕,有的說是積聚,各種治療都無效。已經過了四年,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請我治療,診斷後發現,腹中有一塊頑固的毒素,輕輕按壓感覺不到,用力按壓才會微微感覺到,其他症狀和之前一樣。因此先開了烏頭煎和三黃丸讓他服用。五十多天後,又開了化毒丸給他,並且經常使用流毒丸(此方由大黃、白礬、巴豆、輕粉組成)攻毒。經過一百多天的治療,多年的腹痛突然消失了,小腹的硬塊也突然消散了,腹中的頑固毒素也消失得無影無蹤。」